在最好的时代服务奉献 为更美好的时代砥砺奋进——孙颖老师在教师节座谈会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 2021-09-17 15:41:20 来源: 发布者:zhanglitian

发言人3.jpg

孙颖老师作为获记功奖励职工代表在教师节座谈会上发言

各位领导、老师:

首先向我院从教三十周年的各位前辈和获奖的各位老师祝贺并致敬,感谢院领导和各位同事给我向大家汇报交流的机会,下面我以在最好的时代服务奉献为更美好的时代砥砺奋进为题,从“我的成长”、“我们的团队”、“我们的教科院”三个视角汇报我的成长、感悟与思考。

一、在学校服务残疾学生中理解教育的本质

就我个人来讲,最大的标签应该就是“特殊教育”,我是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做了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最初的选择最本能的是出于对残疾孩子的同情和怜悯,在特教学校教书育人的实践中让我逐步认识与理解了教育的本质及其价值。我想讲二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来阐述我对教育的理解

第一个故事: 我第一个自闭症学生

从教初期,特殊教育学校里大多是智障、脑瘫、唐氏综合征、听障的孩子,当我遇见一个长着大大的眼睛但手里总拿着一张纸不停晃、嘴里嘟嘟囔囔、完全无视他人,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跳起来冲出去的孩子时,心里充满疑惑,我该怎样接近他、帮助他、领他走出来?每一天我都在做新的尝试、寻求新的解决办法,终于有一天我听懂了他在哼的歌,赶快拿起吉他为他弹奏,他愣住了,望着我,试探性地唱了一句,我用吉他低声回应,反复确认后他才一点一点地凑过来,自此校园里多了一个乐队,我也探索到与自闭症孩子沟通的方式,逐步走进了他的世界,我想教育首先是能读懂学生,一晃这已是25年前的事情,现在自闭症儿童已被社会广泛关注,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为了让更多的学校老师认识自闭症儿童、让更多的自闭症儿童得到有效的教育,我们中心在2018年成立了市级自闭症教研组,同时建立了14个自闭症儿童教育基地,带领更多的专业老师探索适合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方法,以期帮助到更多的自闭症孩子和家庭。

第二个故事: 走出深山的残障孩子

2015年,我随儿基会全纳项目组去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的文龙乡去调研,在那里我见到了一个肢体残障的孩子,除了右手,下肢和左手都无法自主活动,一个深度贫困县的贫困家庭有这样的孩子,家庭负担可想而知,很多个本该坐在教室里遨游学海的日子,他都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在床上,眼前的一扇窗就是他所有的风景,当我们追求优质的教育时,还有一些孩子苦苦期盼能够上学,我们项目组评估了这个孩子的基本能力,协调当地残联教育局为孩子配备了轮椅,将孩子安排就近的学校由父亲陪读在残联的协调下还给他的父亲安排了在学校附近的临时工作,方便照顾孩子。现在这个孩子已经就读于当地的一所中专,成为一个阳光快乐的大男孩,这样的故事其实还有很多......

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多年让我逐步认识和理解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事业,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使之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使之能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教育要将人的多样性融合起来,将受到歧视的那些人包容进来。我们做的事业就是使更多的残障者通过教育走上自强不息、成长成才的道路,缩小与普通人的差距,同步实现小康生活。这是我谈的第一点在学校服务残疾学生中感悟教育的本质。

二、在特教中心发展中体悟团队服务奉献之美   

特教中心成立于2017年,在院领导的关心与领导下中心从成立之初的4个人发展壮大到现在的9个人,团队中既有从教三十余年、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承担着首都特殊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政策咨询与实践指导任务,服务的是包括残障儿童在内的特殊学生群体,肩负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为每一名特殊儿童成长护航的责任。作为中心的负责人,我和这个年轻的团队一起,研特教、爱特教、为特教,努力做好“顶天”“立地”“攻坚”“应急”的特殊教育研究。在这里,我也分享几个团队工作中的经历。

第一段经历发生在2019年,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带领团队连续出差,我们走到了广西、重庆、河南和北京的十个县(市、区)、40余所学校,组织了多场由当地教育、财政、卫生、人社、残联等相关部门参加的专题座谈会,一对一深度访谈残疾学生家长、校长和教师300余人,走进最贫困地区的极重度残障儿童家庭,也向当地政府部门干部、学校教师和家长义务普法,我们加班加点分析调研数据。之所以要做这么多的工作,是受教育部委托、开展我国第一部残疾人教育法规《残疾人教育条例》的立法后评估研究,全面调研这一法规的实施成效。这项工作是我国第一次从立法的角度研究残疾人教育实施情况,也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组织开展教育法律法规的立法后评估研究,更是通过研究推进残障儿童受教育的权益在法律的保障下落到实处。题目新、时间紧、任务重,团队成员克服重重困难,按期顺利完成了任务,研究报告被教育部采纳并被纳入教育部《教育要情》上报中办、国办。像这样的政策咨询难活硬活,我们的团队承担了很多,科学论证、攻克难点、起草文件是常态,以服务北京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为主,也为国家特殊教育政策提供支持,在政策咨询服务中为我院在教育领域的智库建设贡献了专业力量。

第二段经历发生在西藏拉萨市,2020年9月和20215月,在我院扶贫办的带领下我和特教中心团队先后两次进藏开展特殊教育支援送教,团队克服高海拔带来的身体不适,坚持首善标准,先后深入拉萨市特殊教育学校、墨竹工卡县的扎西岗乡希望小学、甲玛乡小学进行帮扶指导,为拉萨市所有小学的融合教育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指导。承担援藏教育帮扶工作,既是我们的重要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政治任务,也是发挥首都教育优势的份内之事、应尽之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在帮扶西藏拉萨的过程中,看到当地干部教师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敬业精神和态度,看到纯真质朴的藏族孩子的勤奋好学,也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作为一名特教人的理想信念。除了支援西藏之外,我们的团队也先后为河北保定、内蒙古、福建三明市、黑龙江鸡西等地的特殊教育教师提供培训和指导,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彰显出教科院人的担当与情怀。

第三段经历发生在2020年防控新冠疫情期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市的中小学生延期开学,其中也包括7000多名特殊学生。如何为这些学生“停课不停学”提供切实支持,不管是教育部门、学校,还是老师、家长、学生们,都迎来了一场大挑战。我带领团队在疫情期间深入全市特教学校调研,依据各校需求,积极统筹调度资源,带领特教骨干教师连夜加班,按时开通北京特教资源网,提供近千个学习资源,又借助“首都特教”微信公众号推送教师家长资源70余篇。所有资源全部免费向社会开发,切实保障了特殊学生居家学习质量,做到了首都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第四段经历发生在我们院的实验学校。从今年4月到9月,我和团队老师先后去了我们院大兴实验学校十余次,和校长、教师们一起研讨,为全体教师进行系列培训。之所以这么频繁深入这所学校,是因为学校有一名多动症学生,目前就读于四年级。升入三年级以后,这个学生的班主任因为他的种种行为问题一直处于高压、焦虑状态,学校校长因为这个学生,亲自与学生家长沟通、处理普通学生家长的意见、疏解教师的压力和情绪的次数更是数不清,教师急、校长愁、学生家长抱怨多,为了帮助学校解决这一现实难题,我带领团队深入学校,立足现场从理念认识到技术方法,从案例示范到教师实践,以团队攻坚的方式将专业理念和技术送进课堂,切实提升了学校的融合教育能力和教师的专业水平。正如在期末总结会上数学张金星老师所说:“通过这学期与教科院的老师们一起学习研讨,我认识到融合不是简单的让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共处一室,也不只是为特殊学生而办,融合教育希望找到的是每个学生的个别优势,从而鼓励与强化孩子们的优势,让他们首先学会合作而不是竞争,让自己未来的心灵少一些焦虑与不安”。像这样的就读于普通学校中的特殊需要学生,全市有很多,我们不可能深入到每一所学校、直接面向每一名学生,为此,团队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积极推进全市的融合教育专业支持体系建设,整体规划构建市-区-学区-学校四级联动的特殊教育服务网络,组织多主题、多层次的融合教育教研及网络建设,每年培训骨干教师数百人,提高融合教育师资专业水平,努力让全市的特殊学生无论身处哪所学校都能便利地获取专业服务资源。

在教科院文化的浸润与滋养中砥砺奋进

今年是我院建院25周年,是特教中心创建的第4年,在这四年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教科院这个大家庭对新部门、新职工的关心与帮助,初到首体院办公时,基教研中心、教师中心、基建行政处的领导老师们就给予我们及时、友好、热情的关心和帮助;到院部集中办公后,院办、组宣、人事、财务、科合、工会、规划办等部门给我们宣讲政策,答疑解惑,提供切实的帮助;更让我们受到鼓舞的是方院长不仅费心创建这个部门,还在工作中主管这个新部门,给予部门关心和指导。中心的重要项目、重要活动,甚至学习会、总结会,方院长都尽可能抽出时间参加,给予细心的指导,给我们这些新职工莫大的鼓舞。

4年来,需要感谢的还有很多。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名教科院人,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有爱,深切感受到教科院在创建具有首都特点、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高水平新型教育智库过程中的奋进和担当,深切感受到在政策研究、教育教学指导,以及在“疫情冲击”“双减”教育变革之时我们的快速反应、有力应对、扎实推进,对首都教育的重要支撑和使命担当!“崇德,守正,为学,强教”,凝练的院训,丰富的实践,我们感受到了,也努力去践行着。正是在教科院这样的氛围中,在教科院这样的平台上,我们中心凝聚起一个团队,在全院的统一部署下,为着首都教育的更加美好努力着,奋斗着。身为一名教科院人,与有荣焉!

对于我们来讲,最高的荣耀就是把自己奋斗的足迹印刻在提升我院新型教育智库的建设中,印刻在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征程上,印刻在服务国家与奉献社会的永恒追求中。

以上是我的发言。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