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尼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 2013-10-30 来源: 《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网》 发布者:xuxiang
方展画 王胜
中国同印尼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两国国情相似,在发展中国家都较有影响力。近年来两 国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都较高,国际地位也随之不断上升,在亚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两国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其发展相对于高 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都较为滞后,因此两国都需要大 力发展高等教育,而民办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应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 当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中国同印尼民办高等教育可比性分析
(一)从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的宏观背景分析,两国实力在发展中国家都较有影响力,具有可比性
中国和印尼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分居世界人口排名第一位和第四位,在亚洲它们都有着举 足轻重的地位。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年均增长率 保 持 在 9%,国 际 地 位 不 断 上 升,并 且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印尼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也是东南亚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之一,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印尼的经济发展遭受重创,近些年政府实施了一些保守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开 始缓慢恢复,预计至2013年印尼的经济发展增长率 可达到6%。
(二)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微观角度分析,两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较有特色,具有可比性
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是顺应市场经济客观需要 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打破了国家包揽办学的局面,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扩大了高等教育机会,但在作用上仍居于补充地位,且其教育质量仍有待提高。印尼在被殖民时期其高等教育首先就是以民办高等教育的形式开始,在独立后民办高等教育也是发展较快。目前其高等教育在结构上主要以民办高等教育为主,占高等教育总量的97%。据教育部的数据统计,截止到2012 年4月中国有高 校 2138所,全日制民办高校有403 所,比例为18.85%,中国高校的入学率为 21%,中国高校在校生为2500万左右,民办在校生为401.3万,占到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6.05%[1]。印尼高校有3227所,其中公立高校有135所,占高校总数的4.2%,民办高校有3092所,占高 校 总 数 的 95.8%,印尼的高校入学率为26%,公立高校在校生占高校总人数的32.3%,民办高校在校生则占高校总人数67.7%[2]。
二、中国同印尼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速度自改革开放以来是不 均衡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雏形期,即20世纪80年代,由一部分社会力量办起的自学辅导、培训、补习、进修学院等,这成为民办教育的前身;第二阶段是在 1992年之后,一部分条件相对 较好的民办教育机构被国家正式批准建校;第三阶段从20世纪末开始至今,一大批民办高校兴起,数量猛增。但是,与同期的国立高校教育发展而言,民办教育还是小 规 模 的 发 展,表 1 是 2001 年 至 2010年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情况:
印尼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可以追朔到7世纪,独立后印尼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主要可以分成萌芽期 (1945-1960年)、扩张时期(1960-1965年)、调整重组时期(1966-1974)和迅速发展时期(1975至今 )几个阶段。 目 前,印尼民办院校有3000多所,而公办院校仅有130多所,高校在校生学生总共有400多万。根据办学形式的不同,可以 将印尼高等院校分为:综合性大学、专门性学院、高等学校、专科学院和综合工业大学。表2反映的是 由2001年截至到2010年,印尼民办高校的发展情况: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比对分析,可以看出印尼民办高等教育占全国高等教育的比例始终维持在95%以上,而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比例自2007年开 始有了较之前大幅度的提高,其中大学、专门学院增加速度较快,尽管如此,民办高校所占的比例仍不及印尼高。
三、多角度分析两国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异同
(一)基于两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轨迹的视角分析
印尼的民办高等教育是在殖民地时期就诞生了。后来被荷兰殖民政府接管,发展受到限制。1961年,苏加诺政府制定《印尼高等教育法》(第22号法令),规定了高等教育的方针,把高等学校分为公立和民办两类,这部法律规定了高等教育的三项 任务,同时也为印尼后续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发起奠 定了基础,尤其是体制和组织改革方面,该法律规定 民营教育机构可以参与高等教育建设,也允许每个合法的公民建立新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975年,苏哈托政府制定了《高等教育发展基本政策》,积极 鼓励私人兴办高等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公、民办大学,把民办与公立高等教育融合为一个系统,并发挥大学在各地区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以此为契机,印尼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以此来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的恢复和兴起始于解放后30年,即1978年底。该时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恢复发展处于起步阶段。1992年之后,改革开放的深入鼓舞了社会各界投资高等教育的热情,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大量增加。不过还是由于准入门槛较高,国家控制严格,而导致发展速度缓慢。1993年,国家教委正式颁布了《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使得民办高校的规范发展有章可循。但1997年国 务院在颁发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除了明确“国 家对社会力量办学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的同时,却又提出“国家严格控制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机构”的条文使得正在进行的民办普通高校审批工作几乎陷于停顿状态。
1999年后,尤其是“十五”期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快速发展的轨道。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中国在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严格控制”到“鼓励举办”, 在发展上预 示 着 中 国 民 办 高 等 教育发展机遇的到来,这使得民办高等教育加快了发展步伐,迅速提高了在高等教育中的比 重。1993年中国的民办普通高校总共才10所,至2000年也只有43所,但是至2004年已经达到226所[3]。
可以看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相比 印尼要复杂得多,这也主要归因于两国社会制度的 不同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这样的不同也是导致目前两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存在巨大差异的根 本原因。
(二)基于民办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处地位的角度分析
两国政府同样更偏重公立高等教育,民办高等 教育在两国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都处于补充地位,但同中有异。印尼政府把公立大学当作全国重点大 学来对待,使其担负培养理、工、农、医等科技人才的主要任务,民办高校的发展则被置于一些所需资金 不多的领域,以避免公私资金的竞争,减少国内资源的内耗,这也表现出印尼民办高教政策的重要特色。 但是印尼民办高等教育仍然相当发达,从数量及规 模上民办高校在印尼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办学及教学质量也可与其公立高校相媲美,据统计,印尼国内排名前100所高校中有51所是民办高校。而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时间上相对印尼要滞后,基础薄弱,从一开 始的“小打小闹”到有合法地位,直到2003年才有了 长足的发展进步。但是民办高校各方面的竞争力无法同国内公立高校相比,在整个高教系统中处于补充地位。但是,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壮大,民办高等教育将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
(三)基于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资助程度的角度分析
印尼政府或多或少对民办高校给予一定的资助,但资助数量不多,除了印尼民办高等教育规模较大的原因之外,一方面是因为印尼政府财力有限,另一方面也因为印尼的不少民办高校质量都很高,能够吸引到大量的学生。此外,印尼政府通过评估的方式,对等级较高的民办高校才给予一定的资助,这就促使民办高校在竞争中生存发展,从而提高学科质量水平,所以印尼政府对民办高校的资助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中国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渠道十分单一,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费来维持运转,是以“以学 养学”模式创办和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完整的公办高等教育体系之外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从属性的弱势 群体,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直接资助仍然是象征性的,数量不多,而类似于征用土地或银行贷款等方面的间接资助也根本无法与公立高校相提并论,无公平性可言[3]。
(四)基于两国对私立高校的评估管理的角度分析
印尼成立了中央私立高等教育管理机构作为主管私立高校的部门,以加强对私立高校的管理。如印尼的文教部和私立高等学校委员会等。印尼政府重视对私立高校的管理,尤其注重科学管理,注重“秩序”与“自由”的协调。根据“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政府对私立大学采取认可制度,由“私立高等学校委员会”对它们进行认可评估并分出4个等级,分等级对私立高校进行评估、检查和监督。因此,在印 尼政府的有效控制下,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既有序又充满活力。
中国高校的评估活动是1983年教育部 在 武 汉 召开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对重点学校开展评议之后才开始进行的。由于当时中国民办普通高校数 量很少,办学层次又都是专科,也没有其他标准可以遵照,因此民办普通高校的教育评估也采用了中国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由于数量少因此该标准也并未对这些民办高校造成太大的社会影响。但是近年来,中国民办高校数量突飞猛涨,而有关部门对此缺乏准备,还来不及制定相关标准开展针对性的评估,而中国各地对民办高校的教育评估做法不一。一般都直接采用高职高专同等的评估标准,这当然是不合适的。这也反映出中国民办高校的教育评估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相应的评估标准,评估法规体系不完善、缺乏针 对性,政府在评估中的权力过大,评估信息来源渠道 单一、封闭,中介评估机构势单力薄,学校内部的自 我评估未得到应有重视等等[3]。
四、结论
通过对中国和印尼两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比较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两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对本国高等 教育的建设同公立高等教育一样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因此,两国的教育部门都应当重视民办 高等教育的发展。
首先,中国同印尼的民办高等教育都应当侧重 于民办高等教育筹资模式的多元化发展,除了依靠学生的学费之外,学校还应该考虑民间、社会力量捐资,发挥校友力量,同时政府也应当对民办高校的发展给予资金、物质或政策支持,如减少或减免相关税 费,减轻民办高校的办学压力;另外,在国家助学贷 款、奖学金等方面也应多考虑到民办高校;其次,在 师资上给予民办高校的师资与公办高校的师资同等待遇,稳定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增强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使其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上更具竞争力;再次,相比印尼,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评估模式还不是很理想,由于刚刚起步很多方面都还不完善,相比印尼要略次一些,因此在评估方面可以借鉴其经验模 式,如对民办高校进行学科、专业认证,以5年为期 限进行建设,优劣不仅以学校实力为主,也要看其学科、专业得到的认证等级,另一要点除了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体系还应该借助政府之力,大力发展评估中介机构,使高等教育评估更加客观、公正。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部官网.高等教育统计
[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628/index.html.
[2] 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 Ministry of National Education of the
[3] 徐旭卿.新时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前一篇: 黄新茂:解读浙江省民办教育新政的若干亮点 <后一篇: 借鉴国外经验 深化教学改革 推进上海民办高校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