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高校更名去“职业”化现象
发布时间: 2018-03-05 来源: 《蒲公英评论》 发布者:xuxiang
近日,教育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发展规划司《关于2017年度申报设置列入专家考察高等学校的公示》。引人瞩目的是,在21所“新设本科学校”中,有16所学校其“申请建校名称(即拟改成的新校名——记者注)”中,将“职业”或“职业技术”抹去。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根据公开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后发现,迄今至少有65所高校已完成了摘掉“职业”的帽子,而这一数据并不包括前述刚公示的、极有可能最终完成更名的16所。笔者认为,去“职业”化的绝大多数属于民办高校,这些高校之所以选择主动给校名“做减法”,其背后必然有迫不得已的一些苦衷。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高速发展,民办高校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小,每年招生数量和规模明显大不如从前。一旦招不着学生,高校的发展后劲和动力从何而来?因此,这些高校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刻意采用去“职业”化的招数,来积极应对当前发展中的“瓶劲”,从而缓解或改变招生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窘境。这完全是现实中的无奈之举,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这一现象。
在笔者看来,校名的确“大有学问”,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名称,使用不同的字眼来表述,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必然不一样。其实,校名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决定办学层次和办学境界的,从“大学”和“学院”两种校名的区别来看,“大学”无论是从在校生规模,还是在校研究生数量上,无论是师资建设,还是科研水平,自然都比“学院”这个级别高出许多,甚至高出一大截来。
同样道理,高校校名中有没有“职业”二字,其内涵和意义显然也有着明显区别。那些平时贴上“职业”字样标签的高校,虽然可能办学条件或科研水平也不错,就业率也不低,但在人们眼中还是有些偏见和误解,这种“不入流”的高校,孩子不上也罢,毕竟将来是无法与常规高校相毕业生相比拟和抗衡的。在这种攀比心理因素作用下,家长宁愿让孩子最终选择复读,也不愿意屈就上这些“另类”的高校。
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些高校一旦成功更名,去掉“职业”二字,有的立马就能起到立竿见影、引人注目的作用,不再沦为高校招生中的“鸡肋”。校名背后蕴含的无限商机和巨大潜力,优越感和吸引力一下子突显出来,继而产生一种无形广告效应,从而为高校自身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高校成功更名的“示范作用”,促使更多类似的高校纷纷趋之若鹜,步其后尘。
作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高校发展中的去“职业”化现象,要统筹安排,搞好“顶层设计”,既不能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又不能顺水推舟、搞“一刀切”,而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把脉这类高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以及学生就业能力和市场评价。对于那些名不符实、混水摸鱼的高校绝不能心慈手软,放马过河。特别要在更名标准和审查程序上,坚决做到严谨有序,科学规范,严格把关。
<前一篇: 把维护民办学校教师权益落在实处 <后一篇: 破除幼儿“入园难”困局,要“公办”、“民办”、“企办”三管齐下,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