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民办学校抢滩进驻 构建江门教育发展新局
发布时间: 2016-09-23 来源: 《南方日报》 发布者:xuxiang
9月1日,省级名校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一一江门市广德实验学校正式开学,这是江门市区首所广州名高中办的民办中学,标志着江门“十三五”加快民办教育有了良好开端。
近年来,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江门“两会”上提议加快民办教育发展,满足家长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记者从江门市教育局获悉,目前,已有7间民间投资机构与江门达成意向,将创建高质量品牌民办学校,构建起江门全新教育格局。
现状
民办学校数量、质量双提升发展水平与市民期待有差距
9 月1日,广德实验学校迎来了180名新生,该校由蓬江区政府对原江门市旅游职业技术学校进行改革转型,通过引资引智转办为优质民办学校。该校相关负责人陈先生表示,该校将全面复制广大附中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我们所采用的教材、上课的进度、考试考核的方法均与广州同步。引进的20多名教师也是经总部统一招聘、统一培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师,也有新晋的年轻教师,教师结构较合理。”据透露,每年该校将选送一批出色的学生到总部进一步培养,“今年已推荐20人,且三年学费全免。”
广德实验学校为小学到高中12年学历教育学校,共设2700个学位。陈先生坦言:“我们主要服务于江门市,但今年情况较为特殊,我们在广州总部设点招生时,报名人数爆满,加之本地对广大附中的认知度尚不高,因此今年有超半数学生为非本地生源,明年新校舍建成,学位有所增加,招生时将倾向本地生源。”
除了已进驻的广德实验学校,接下来即将或有意向入驻的民办学校包括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江门学校(暂命名)、江门一中缅香初级中学(暂定名)、江门市新会广雅学校、江门市黄冈学校、台山市五星实验学校、鹤山市民办完全中学等多所学校。
新引进的学校以新模式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运作多年的学校也有独特的“杀手锏”。五邑碧桂园中英文学校校长方之武介绍,经过多年发展,该校已有学生1100名,其中,港澳台和外籍学生已有100多人,师生配比为1:6。该校以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独特个性的成功人士”为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学成果日渐得到认可。
市教育局介绍,近年来,江门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创办优质品牌民办学校,现有的民办学校在提升品牌、创建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统计,目前,江门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含培训机构)504所,其中民办普通高中5所(含完全中学4所),民办初中21所(含九年一贯制19所),中学生25375人,占中学生总数的11.84%;民办小学6所,学生33745人,占小学生总数的11.02%。基础教育民办学校共34所,在校学生14.5万人,占基础教育在校学生总数的21.91%。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杨音在今年“两会”上提交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市优质民办教育发展的建议》列出了一组数据:深圳共有中小学620所,其中民办学校257所,占全市中小学学校总数的41.45%,在校生为37万,占全市在校生人数的43%(不含学前教育);中山公办小学136所,民办小学62所,公办初中47所,民办初中38所,民办初中小学占全市总数的35.3%。
从上面两组数据来看,江门的民办学校的发展难以和周边城市媲美。“目前江门最缺的是高端的、老百姓信服的民办教育。”据市人大代表骆昌云了解,江门每年流失高端初中生达到300至500名,“即便读完初中后继续读民办高中,家长也愿意让孩子到外地就读,不愿留在本地,正是因为本地缺乏一间优秀的、市民首选的高端民办学校。”
问题
土地成民办教育发展制约因素难享同等待遇民办教师流动大
近年来,江门对民办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先后出台了《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江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多个文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在《江门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提出加快民办教育规范特色优质发展。
记者从蓬江区教育局了解到,该区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助力民办教育快速发展。近三年,区本级财政共投入300多万元,用于改善民办学校和民办幼儿园办学条件。在落实政策补助经费方面,2015年,区财政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学生免费教育补助1400多万元、用于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340万元。此外,该区还设立了专项奖补经费,近三年共落实经费80多万元。
江海区教育局也表示,该区财政对民办教育经费投入实现逐年增长,近三年,区财政对民办教育经费共投入1772.01万元。
从政策和财政支持来看,民办教育的受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直接制约优质民办学校进入江门的最现实难题是学校用地问题。品牌民办学校一般要求用地至少在200至400亩,但目前江门已有规划的学校用地单幅最大也就100多亩。另外,不少人对民办学校应有地位和作用认识偏颇;民办学校教师流动率相对较高、队伍不稳定,难以落实法律规定的“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办学特色不够突出……多个因素影响江门民办教育提质扩容。
■ 破解三大难题
学校用地难 前提是政府必须“让利”
针对教育局提出的学校用地难,骆昌云认为,目前并非没有土地,而是土地比较散,“土地是无偿提供还是收租还是卖给开发商,政府还没有制定很好的政策支撑。”他强调,学校是公益事业,是民生工程,政府是办学的主体,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不能将责任抛给企业家。
“8 月份我们前往南京无锡一带开展民办教育专题调研,了解到先进地区解决土地问题的几种模式。一种是政府按照现代化教育的标准将学校的硬件设施全部建设好,通过招标的形式引进优质的民办机构进驻,民办机构每年向政府交一定的租金。另一种是将土地以教育用地的性质卖给开发商,由开发商兴办或引进民办学校。两种模式均要求政府必须让利。第三种则是镇江模式,由政府下属的国有企业投资建校,政府再引入办学团体。”
师资流动大 建立公、民办教师交流机制
“ 民办教师非‘铁饭碗’,师资稳定性确实不如公办学校。尽管有部分老师因个人原因选择离开,但师资流动问题应辩证来看待,我们采取末位淘汰机制,公平竞争上岗,这有助于促使老师不断追求进步。”方之武介绍,该校通过对老师进行五个维度的考核评价,通过“五个留人”原则,留住优秀教师,师资流动比例控制在5%,将流动的消极影响转化为积极作用。
骆昌云在今年“两会”上提交的《关于“落实十三五教育规划,加快启动优质初中建设步伐”的建议》也提出:“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坚持和完善政府为非营利性民办中小学提供师资扶持的政策措施,选派公办教师到非营利性民办中小学任教。经组织同意到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工作的公办学校校长、教师,其原有公办教师身份和档案关系不变,退休时执行公办学校教职工退休待遇。”
记者留意到,《江门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送审稿)》中已将这一内容纳入其中,明确提出“开展公、民办学校之间教师双向交流的支教帮扶和结对活动,逐步实施跨市(区)骨干教师交流挂任。”
待遇不公平 优化发展环境,力争同等保障
方之武表示,期盼政府给予更多政策扶持。“尽管目前蓬江区设有奖补资金,但相比发达地区,力度还不够。而且民办学校老师享受政府补贴的福利非常少,几乎没有。近年公办学校老师的待遇逐年提高,但民办学校老师的工资基本靠学费来维持,不利于学校长期发展,也为家长增加负担。如果政府为民办教师解决退休养老、部分编制等问题,让老师们感受到无论在公办还是民办学校都可以无后顾之忧,才可说民办教育发展的春天到了。”
江门市政协港澳委员蔡国赞也表示,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同是为江门的教育事业服务,但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的福利待遇、退休保障存在较大的差距。“政府要为民办教师提供更公平的环境,包括老师的评优评奖,应给予民办学校提供一定的名额。老师看中不是薪资,而是身份认同。希望将来政府通过设立标准,逐步解决编制和退休保障平等问题。”
此外,蔡国赞指出,“江门有个别公办学校享受政府的支持补贴,利用公办的师资,开设收费高昂的国际班,培养准留学生。公办教育旨在为广大学生提供公平、均衡的基本教育,高端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应留给民办教育去补充,而不应利用公办资源抢占民办教育市场。”蔡国赞建议政府加强监管,营造真正公平的环境,促进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
<前一篇: 长沙市专项督导不留空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要督导 <后一篇: 南昌评估民办学校办学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