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民办教育是一种主动选择
发布时间: 2015-07-03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发布者:xuxiang
今年3月,苏州市出台《关于加快全市民办教育发展意见》,围绕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确定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举措。此次《意见》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台的?它凝聚了行政部门的哪些思考,又将对苏州民办教育的发展产生怎样的意义?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对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顾月华进行了专访。
记者:今年以来,国家层面新的政策导向,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除了这一宏观政策背景,此次苏州市出台的《关于加快全市民办教育发展意见》,还有什么特殊考虑?
顾月华:我们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站在整个城市创新发展的高度上,对民办教育进行理解和认识的。近几年,苏州经济步入了高速增长的新阶段,同时也面临着资源问题、能源问题以及人口剧增问题等发展“瓶颈”。因此,整个城市的创新发展需要我们充分考虑市场化取向,发挥市场对民间力量的拉动作用。过去,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很大,但没有充分发挥民间的力量。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我们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此外,苏州经济的外向型发展水平比较高,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也走在全省前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民办教育的发展走到了一个节点。
记者:在您看来,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将对苏州教育的整体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顾月华:民办教育不仅是公办教育的必要补充,更是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说,苏州发展民办教育,不是由于教育资源短缺,不是“生存所迫”、不得已而为之,而是为了改革和发展而做出的主动选择。教育现代化向前推进,需要民办教育加盟,甚至发挥更重要的力量、发出更大的声音,激发教育产生新的生机和活力。当然,民办教育如果发展壮大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教育在“量”上的短缺问题,但更重要的则是,民办教育的发展,可以通过优化结构,带来教育“质”的提升。
记者:苏州此次出台的《意见》,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有哪些突破或亮点?
顾月华:苏州民办教育的发展有过一些比较好的形态,比如中外合作办学等,但是一直没有在不同学段、不同层次上进行系统的建构。此次,我们结合城市实际以及民办教育的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制度设计,而不是在某个点上形成重大突破。当前,我们民办教育发展还不成熟,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基本思路是“规范管理和扶持发展并重”。
我市这一《意见》的最大亮点在于顶层设计,以稳健的方式推进民办教育的发展,这是符合苏州民办教育发展实际的。当然,很多民办学校都很期待一些新政的出台,比如教师退休后的待遇(不低于甚至是高于公办学校)如何落实,如何使财政补助机制制度化,这就需要发挥县、市(区)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文件的“余音”,它给县、市(区)政策的制定留下了很大空间。
记者:在对民办教育发展进行系统的制度设计时,教育行政部门是否也遇到一些难题?
顾月华:当然遇到不少难题,比如如何系统管理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机构、公办和民办教育机构。我们不能沿袭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今天,当我们面对面广量大的各种学历、非学历的民办机构,传统的行政管理需要转型。例如,非学历培训机构一直是城市社会管理的难点。我们全市范围内有3000多家培训机构,培训范围涉及各行各业,它们对推动市民终身学习有着重要作用。但目前老百姓对培训机构的投诉比较多,比如老板“玩失踪”、诚信缺失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是很大的难题。所以,对营利性机构更需要加强财务监管。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积极推进的工作。
<前一篇: “互联网思维”对民办学校发展的启示 <后一篇: 民办教育相关热点问题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