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构建 特色化发展 ——北京市中小学美育特色课程建设现场会日前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 2025-10-28 来源: 课程中心 发布者:lijing

微信图片_20251028093241_80_6.jpg 

部分参会人员合影

微信图片_20251028102022_32_245.jpg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张春莉院长点评

微信图片_20251028093248_81_6.jpg

王凯主任作总结发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意见》及《北京市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汇聚共识、突破重点,推动北京市中小学美育课程的系统性构建与特色化发展,2025年10月21日,“美育浸润·课程筑基·特色提质——北京市中小学美育特色课程”现场会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顺利召开。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王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张春莉院长、海淀区教科院吴颖慧院长、海淀区教科院美育研究中心赵方军主任、育新学校陈国荣校长以及全市各区美育课程工作负责人、学校干部教师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由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美育课程建设工作负责人郭玉婷老师主持。

会议首先展示了学校在美育特色课程建设以及国家艺术课程校本化实施上的实践探索成果。八节美育展示课以及《海棠笺》《迁徙者的独白》展演,为与会人员呈现了高质量跨学科美育课程的实施范例,并以课例展示,回应了当前备受关注的学科课程美育渗透、美育如何反哺学科以及如何真正实现以美育人等系列课程推进难题。

大会发言环节,郭玉婷老师从美育文件要求、美育内涵理解以及全市美育课程系统构建等方面进行介绍,明确了北京市美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方向与工作重点;赵方军主任介绍了海淀区美育工作开展的总体思路与具体举措,形成了以科研为引领、以美育课程建设为核心的体系化推进策略;育新学校陈国荣校长、黄静老师分别介绍了学校十二年一贯美育课程体系以及美育特色课程构建的历程、思路、方式、问题及解决策略。上述发言从不同维度引发了与会人员的深度思考。

张春莉院长在专家点评环节基于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铸魂三个维度,高度肯定了现场会所呈现出的学生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以及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与创造性演绎。她认为,市级对美育工作的深刻认识与高位引领、区级的系统性规划与科研支撑、学校历经多年实践所形成的课程体系及特色课程建设成效,均为我们准确理解美育、有效推动美育实践提供了启示。她进一步提出三点:第一,美育应当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关联,通过系统性课程体系搭建,推动学生在美育课程中全方位感知自我;第二,学校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课程构建方式,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课程发展路径;第三,各学校应持续探究艺术对其他学科课程的价值,并形成相应的实践范例。

王凯主任从政策和理论层面指出全市美育工作的推进方向。他指出,新时代美育应具备四大根本属性,即道德的纯洁剂、精神的营养剂、艺术的催化剂以及学科的反哺剂。当前,各校需深入领会政策导向与美育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借助课程建设,将国家美育的“育人蓝图”转化为学校的“施工图”。市级层面将持续提炼最佳实践案例,搭建交流平台,推动全市美育课程建设质量实现整体性、高质量发展。

      

       

       供稿部门:课程中心

/图提供:郭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