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教研共同体的北京路径”主题教研活动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5-10-26 来源: 基教研中心 发布者:baoguangyu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志明和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曲安京作主旨报告

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王攀致辞

副院长杨德军作总结

大合影
10月24日,由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承办的“AI赋能教研共同体的北京路径”专题研讨活动成功举办。活动以“AI赋能教研共同体的北京路径——《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实践应用与‘智小研’助力育人新范式”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展开。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志明、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曲安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曹一鸣等专家出席指导。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王攀,副院长杨德军,基教研中心副主任乔文军,海淀区委教工委书记、教委主任杜荣贞,以及来自东城、西城、朝阳、丰台、石景山等区的教研机构负责人出席。活动现场近400名教师、教研员参会,线上观摩教师逾万人。
活动分为研究课展示、主旨报告、教师分享、专家引领四个环节。来自北大附中、汇文中学、北京四中、陈经纶中学、十二中、京源学校及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的31位教师,在9个会场同步展示了AI赋能数学教学的多元路径。各区教研员代表围绕“智小研”平台助力高质量教研的新实践进行了点评交流。在主旨报告环节,马志明作《科研新范式与人工智能之我见》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科研的基本方式,从理论、实验、计算走向数据驱动的科学时代,“数学教师教的不只是公式定理,而是培养学生适应新科研范式的能力”。曲安京从历史视角审视技术革命与教育变革的关系,分析了AI的历史与目的,AI对科学研究的冲击,以及AI的未来与教育机会,为教师提供了理性认知的参照系。教师分享环节中,来自多所学校的教师代表围绕AI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交流,展示了人工智能助力学生理解、探究和思维表达的多种实践路径,体现了AI赋能下课堂教学的生长性与创新性。在专家引领环节,曹一鸣作《人工智能赋能数学课堂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报告,系统阐述AI在教学设计、课堂实施与评价反馈中的应用路径。
王攀在致辞中指出,教研共同体建设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AI技术为这一共同体注入了创新动力。马玉国代表承办方致辞,表示学校教师团队与市、区教研员密切协作,充分体现了北大附中教师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邵文武作《智能时代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发言,描绘了系统推进AI教研的总体路径。丁明怡作《人工智能“智小研”赋能数学教研模式创新与应用》项目汇报,介绍“智小研”平台的设计理念与应用成效。
杨德军对活动进行总结。他指出,本次研讨活动既是阶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理念共识的深化与实践创新的延展。活动聚焦AI赋能教研共同体的“北京路径”,立足首都教育实践,服务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突出理念、机制与应用创新的统一,充分展现了首都教研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探索方向与实践价值,为基础教育改革注入了智能动力。
本次活动深入贯彻国家“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落实《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的具体行动。活动聚焦人工智能在教学评一体化与育人新范式中的应用,展示了“智小研”平台助力高质量教研的新成果,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教研共同体创新样本。 未来,北京市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AI赋能教研共同体建设,推动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 前一篇: 返回列表 < 后一篇: 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专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内容层次体系构建研究”阶段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