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等院校教师素质贵在“一视同仁”
发布时间: 2018-03-06 来源: 《蒲公英评论》 发布者:xuxiang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顶层设计。《意见》围绕全面,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确保政策举措落地见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
笔者作为曾多年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看到中央出台《意见》,着实让人为之一振。如要切实提升师德师风、教师专业素质等,个人认为应切实解决高校民办教师、临聘教师、高校辅导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等“四类人”的职业发展通道、身份认同、职业生涯规划、薪金待遇等问题。
公办院校有编制和无编制教师,每月工资差距相差悬殊,“五险一金”往往不健全,一般都要求无编制教师从业一年以上才能交纳险金,三年以上才有资格参与初级、中级职称评聘,很多学术会议、科研项目、在职培训、职称评聘等多与无编制教师无缘,职业发展通道狭窄,往往沦为“二等公民”。民办高校教师待遇、职称评聘等更是与公办院校教师存在巨大差异,民办高校寒暑假教师工资减半,中级职称“天花板”等现象的存在,职业晋升通道更加受限。
同样作为公办院校“半壁江山”的高职高专院校,现有教师缺乏企业从业经历,“双师型”教师奇缺,而另一边有企业多年从业经验,具有实操技能的企业从业者,受制于学历限制又很难进入有编制教师队伍,高校和企业之间人才双向流动难。
在高校中,具有教师与管理人员双重身份的辅导员,职业空间发展路径依然受限。在公办本科高校,很多从事几年辅导员工作的教师,要么转其他行政岗位,要么转入教学科研岗。而在职业院校,辅导员是“多面手”,十年八年都很难有转岗或有其他的发展机遇。这无形中造成了上诉“四类人”的职业倦怠、不同程度存在心理危机,还谈何职业发展?素质提升?
因此,只有解决和捋顺好各类人员的身份、关系,使其同工同酬,享有同样的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待遇,才能够从根源上为下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上议事日程。
作者简介:刘德辉,男,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哈尔滨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媒体评论人,已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东北网等媒体发表作品多篇。
<前一篇: 破解幼儿“入园难”问题,要抓住关键症结 <后一篇: 啃下学前教育改革"硬骨头" 政协委员建议公办民办"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