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子女为什么需要社会融合
发布时间: 2017-03-06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xuxiang
从本质上讲,社会融合是指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差异的消减。社会融合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文化融合。进入迁入地上学,随迁子女的生活方式也可能有了较为彻底的改变,如何融入当地的文化、风土人情,对于随迁子女来说是进入学校后的第一重考验。二是社会经济融合,这主要是指流入人口与当地人口社会经济地位的匹配。在随迁子女方面,即是指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社会经济地位的匹配。三是心理融合。心理融合是指在迁入地,流动人口在心理和情感上对自己的社会成员身份和归属的认同发生变化的现象。
教育系统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帮助学生适应当地的文化,并与本地学生、教师产生良性互动,从而在随迁子女的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方面有所作为。
适龄随迁子女正处于成长关键期,人格发展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他们刚刚迁入流入地时,对新生活有一定的适应期。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相关观点,群体身份作为一种情感归属,是个体发展过程中必然形成的一种身份意识。当随迁子女从农村来到城市,从流出地迁入流入地,无论其物质环境还是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迁子女只有随着环境变化进行自身调节,同时反作用于现有环境,才能有良好的群体归属,获得自我的身份认知。但如果存在当地市民的歧视、家庭经济的困顿、社会地位的低下、城乡文化冲突等问题,则极有可能产生社会排斥。社会排斥发生在社会群体之间,是指强势群体或者主导群体对于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在意识和制度等层面上的排斥。被排斥是一种被抛弃、被隔离、被边缘化的消极体验。这种体验使得很多随迁子女感到自卑、失落、愤恨,甚至可能对城市产生敌视、仇恨的心理,并在这些心理的影响下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稳定的行为(如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因此,需要重视随迁子女面临的学校适应和社会适应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
随迁子女实现社会融合,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的文化背景、学习特点、心理健康和行为表征上存在差异,可能成为受到当地学生歧视的因素。而城市教师受限于生活经验,很难站在随迁子女的角度来理解他们。面对教师和当地学生两方面的不理解,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和心理适应状态往往难如人意。在学校内部,他们需要不断调试自己以适应背景多元的学生和教师群体;在学校外,还要忍受当地人的歧视。
另一方面,一些随迁子女的家庭存在严重的教育缺失问题,无法为其社会适应与社会融入提供帮助。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在背井离乡的情况下进入流入地,大多数人只能选择从事低端行业,每天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赚取微薄的收入以养家糊口。而且,许多随迁子女家庭不只养育一个孩子,因此在每个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此外,许多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教育方式相对简单,并不关心孩子的学业水平,更遑论关心子女的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程度。
总之,随迁子女在社会和学校中可能面临歧视和不理解,而在家庭生活中又极易缺少关爱,这两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不仅不利于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反而可能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作者马思腾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前一篇: 上海出“组合拳”强力减负 <后一篇: 青岛:加快实现高水平有特色教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