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2016温州教育如何“补短板、育亮点”
发布时间: 2016-12-23 来源: 《温州日报》 发布者:xuxiang
教育是最重要的民生大事。人民满意,是温州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旨归。
2016年,温州教育继续把人民满意作为价值追求,紧紧围绕“补短板、育亮点、树标杆”推进各项工作。新增学位1.1万个,打造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150所,新创省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22所,新增特殊教育省医教结合试点校3所、省卫星班试点校4所;构建“四品八德”区域德育新品牌;实施市区东部基础教育提升计划……作为温州市教育局的重要处室——基教处,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惠民利民举措,有力推动了温州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学前教育 新增学位一万一 等级园占近九成
家住市区锦东家园的王女士刚刚怀上了二胎,她每天去小区旁的温州大学附属实验幼儿园接放学的大儿子时,都会开心地对肚子里的宝宝说:“这也将是你未来的幼儿园。”让王女士满心欣喜的幼儿园是今年刚刚投入使用的优质幼儿园。
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学前教育无疑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日前,记者从市教育局基教处获悉,今年市教育局通过扩资源、调结构、提质量等举措来破解难题,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数据显示,今年全市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校舍,综合考虑各方因素,优先安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0所,新增幼儿园建设面积达9.3万平方米,新增幼儿学位1.1万个,解决了许多市民生二胎入园难的后顾之忧。
“入园难”解决了,那么如何 “入好园”呢?我市教育部门急市民之所急,想市民之所想,将等级幼儿园创建工作列入民生工程项目,借力创建提升幼儿园等次。据介绍,通过扩建、搬迁改进幼儿园硬件条件,同时撤并低小散幼儿园,今年全市新创等级园220所,全市等级幼儿园所数达到1314所。等级幼儿园占比由去年的71.6% 提高到了88.43%,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从83.12%提高到94.92%。
教师持证率和大专以上学历也大幅提升。各县(市、区)利用各种优惠、奖励政策鼓励教师考取资格证书,并为教师报名、培训、面试、普通话过关考等开通了绿色通道。目前,全市幼儿园有专任教师近2.2万人,全市教师持证率从去年的61.25%提高到了80%,比上年提高18.7个百分点。大专学历从76.36提高到86%。
据悉,今年各县(市、区)还加快了普惠性民办园的认定,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政府购买力度。全市新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010所(包括民办综合改革幼儿园和新认定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达83.2%。同时,根据《关于开展无证幼儿园专项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的通知》,坚持堵疏结合,全市各县域实现了辖区内“零无证”。
义务教育 培育新优质学校 缩小校际间差距
“有书读”解决了,那么“读好书”呢? 2015年初市教育局提出“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的新愿景,计划用三年时间培育150所“新优质学校”。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所有学生家长都深切感受到“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都是优质的” 。
近年来,温州市教育局按照整体布局、点上突破的思路,瞄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优质学校,坚持“项目化推进原则”,着力培育“新优质学校”。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一批百姓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正在茁壮成长。
在市区,温州三中的全员德育,温州四中的“七大家”适性教育课程体系,温州九中的晨会微课程建设,温州十二中的“生·动”课堂变革,温州十四中的智慧校园课程建设……学校教育质量逐年提升,校际差距逐步缩小。
在各县(市、区)城镇和农村,洞头区海霞中学、经开区沙城第二小学、乐清市城南第一中学、瑞安市锦湖中学、永嘉县镇巽宅镇中心小学……“新优质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苍南县灵溪第四中学近年来把“让师生有尊严”作为办学追求,向“新优质学校”稳步前进,质量逐年提高,生源大幅回流。
自开展“新优质学校”培育活动以来,市、县、校三级联动推进,并取得初步成效。市教育局出台市局直属初中“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工作实施意见,成立“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领导小组及项目专家组,市中心城区15所初中率先全面启动培育工作。各县(市、区)同步跟进,安排“新优质学校”培育支持经费,积极开展赴上海等地的相关学习、培训活动。各培育学校之间成立发展共同体,以集团化发展推进新优质的培育。同时,各校将新优质培育与学校发展性评价紧密结合起来,自主提高发展水平。
“新优质学校”培育工作以三年为一个周期。2015年主要做好全市“新优质学校”申报立项工作;2016年对学校办学存在的薄弱环节予以重点突破,在项目攻坚上取得明显成效;2017年做好培育成效的巩固和提升工作。在第一个周期完成后,将进入新一轮发展的谋划与跟进。
高中教育 多措并举提质量 多元发展显特色
今年高考,我市文理科重点录取率创历史新高:一本录取率同比提升2.51个百分点,全市普通高校录取率同比提升2.76个百分点,普高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为适应新高考,今年,我市出台《温州市高中学校结构规模三年调整方案(2016-2018年)》,整体优化普高学校布局。全市普高分三层开展各类研讨会、质量分析会,推进普高共同体建设,按照 “面向全体、分层指导、分类推进”的发展策略,完善普高分层协作机制。
基于大数据的精确分析,为提升普高教育教学质量加码。在全市高考第二次适应性测试中,教育部门有效模拟高考程序,实施网络统一阅卷,安排评卷教师(含技术人员)3000人次,组织阅卷点32个,处理数据达10TB,为高三、高二全体学生建立基于各学科的知识树,及时反馈模拟成绩,提高评估与诊断的精确性。各县(市、区)还建立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激励机制,市本级制定普高教育教学质量奖实施办法,市本级和县(市、区)都落实了普高奖教金。
以省级特色示范学校创建为抓手,助推普高走多元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是适应普高变革的核心。为了提升创建有效性,市级行政部门组织团队深入每一所创建学校,指导创建,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同时以区域为单位,组建创建同盟,加强内部交流。推广创建经验,提供学校范本,供创建学校学习借鉴。温州中学、瑞安中学、永嘉中学、苍南县灵溪中学等学校,成为众多普高校长“取经”的地方。经各方努力,今年我市新创龙湾中学、平阳中学、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等22所省一级、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
为了搭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和的立交桥,我市创新机制探索普职融通教育改革,出台普职学生学籍互转规定和普职融通教育改革实验方案,建立普职学生互转、课程互通、学分互认等制度,畅通普职融通渠道,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要。目前,我市已有5所普职融通实验学校。
特殊教育 融合教育列试点 医教结合成示范
平时在普通班融合学习,英语课时去卫星班和其他听障同学一起进行康复训练,经过4个月这样特殊的“走班”,听障儿童小李现在已经能和普通同学融合成一片了。和小李一样,今年9月以来我市有数十名特殊孩子成为卫星班的首批受益者。
卫星班是我省探索融合教育的新路径,是指特殊教育学校附设在普通学校的班级。作为首批试点校,我市永嘉县瓯北第一小学,瑞安市顺泰学校,乐清市潘湖小学等3所学校均开设出卫星班。学生是由特教学校经过评估、筛选康复较好的学生与本校随读学生组成,班级均配有特校和普校资源教师进行管理和教学,课程以“基础课程+融合课程+康复课程”为框架精心设计。“卫星班的开设,为特殊儿童从特殊教育学校回归主流学校,搭建了一座桥梁。”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曾丽说。
据介绍,我市现有特殊教育学校8所,在校生1825 人,其中视力残障学生63人,听力残障学生290人,智力残障学生1357人,目前已实现了全市11个县(市、区)义务教育中重度以上“三残”儿童少年集中教育、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的全覆盖。
随着医教结合理念的推进,我市还进一步深入教育康复研究,依托高校平台开展“医教结合、智慧康复”背景下的康复教师专业化学习培训。去年,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成为全国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师资培训示范校。在华师大的专家团队引领下,该校开展为期三年的康复教师专业化学习培训活动。通过网络学习、在线解答、团队合作,有效解决了在康复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目前,已有20位教师获得了初级康复师的证书,有4位教师晋升参加了中级康复师的培训。
与此同时,各特殊教育学校还充分借助各大医院的力量为特殊教育服务。如泰顺县培智学校、文成县启智实验学校先后与当地医院订协议,医院为学校提供运动康复技术支持,派专业康复师、治疗师,配合学校进行专项测试评估,并定期到学校进行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