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倒逼民办学校谋变
发布时间: 2016-04-12 来源: 《浙江教育报》 发布者:xuxiang
要说清楚“供给侧改革”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有必要对我国民办教育的定位和社会身份做一个明确解读。
困扰民办教育近20年的不确定的“身份标签”——“民办非企业”,很快将不再是民办学校发展的一种阻碍。即将修订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是国家依据供给侧改革进程,逐步对基础教育的供给结构做出大力度调整的必然结果。
对于民办教育来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基于国情考虑,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短缺,只能有条件地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基础教育,解决老百姓“上学难”的问题,从而缓解国家“普九”压力,也就是注重需求侧。但是,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仅解决“有书读”,显然不能满足民众“读好书”的多元需求,再单方面强调“消费端”需求,并以此来刺激新一轮的民间资本投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这种政策效应和市场效应将变得很低微。
“你办的教育不一定是我想要的,那我就不选择你”,换句话说,“你生产的产品,不是我想要的,那就是产能过剩,只能加剧库存压力”。这种更趋向于供给侧需求的变化,直接导致社会上有较大一批以规模求生存的民办学校,开始出现生源萎缩现象。因此,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即将修改后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对民办学校实施“分类管理”,不是针对民办教育本身,而是基于对我国基础教育“深综改”的一揽子举措中的一个“小动作”而已。分类管理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必定会得到国家财政及政策的扶持,其法律身份也会悄然发生变化,当然,也会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营利性民办学校也将真正被解开政策“绳索”,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我们认为,无论是非营利还是营利,那只是对民办学校的一种身份再界定,就其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本身而言并无实质性改变。一句话,民办教育要办民众需要的教育,要办能满足民众多元化需求的教育。这既是民办教育的发展方向,更是民办学校发展的又一次机遇。“小动作”带来的是“大转变”。
换句话说,民办学校不能再一味地追求办学规模,而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早入手,提前做好三个转变,以此提高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抓住发展变革的新机遇:一是转变学校课程观,让学校课程更加开放、多元、灵活、可选择、成体系;二是转变培养目标观,由单一封闭的学科导向转变为多元开放的学生核心素养导向;三是转变教师评价观,由以往过度关注教师教知识、批作业、练考题,转变为看他是否能发现、鼓励学生。
民办学校同时还要积极应对三个挑战:一是调整资源观,“穿越”边界,建立广义的教育资源供给体系。即“穿越”教材边界、学科边界、生活边界、社会实践边界,学生不再是单纯消费教科书、练习册、作业本、考试题,他们必须接触和消化更多的广义资源;二是更新环境观,综合布局,实现环境的精细化管理和呈现。教学发生的场所,以教室为主向综合利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功能场馆,乃至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结合转变;三是改变服务观。学校要建立以围绕学生成长的由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共同构建的育人体系,而不是将学生的成长“大包大揽”于学校。
无论民办学校分类政策如何设计,单就教育本身而言,民办学校必须保持与国家教育持续改革相同的方向,任何过度地依赖单纯教育方法论层面的技术手段来维持学校高增长的做法,势必要落伍,甚至会遭到淘汰。
(作者系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浙江分院副院长,杭州时代教育管理联盟总经理)
<前一篇: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七问 <后一篇: 民办教育如何应对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