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如何应对供给侧改革
发布时间: 2016-04-12 来源: 《浙江教育报》 发布者:xuxiang
编者按:供给侧改革,是新近的一个热词。中央强调落实供给侧改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中国经济“十三五”步入新周期夯实基础。那么,这种宏观结构性的改革,对民办教育意味着什么,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期聚焦——
民办高校具有实施供给侧改革的优势
高等教育发展与管理的许多理念和方法源于经济发展与管理的理论。笔者认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也有着重大的现实启发和指导意义。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对人才的数量和类型必然提出相应的要求,为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而高等教育自身特殊的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也有必要借助供给侧改革的方法。从宏观形势来看,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的增加,高等教育供不应求的矛盾得到根本的缓解,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数量转为质量,亟须加强内涵建设;从中观层面分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度、适切性亟待改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构成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能力尚待加强,人才培养的结构矛盾突出,就业率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亟须加强结构优化;从高校本身来看,规模扩张基本结束,生源争夺日益激烈,亟须加强特色建设,提高高校综合实力。现在,在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市场中,已经到了更加关注供给侧改革的时候了。正如袁贵仁部长所说,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需要强化责任意识。经济发展转向供给侧改革,高等院校责无旁贷,应主动担当,有所作为,研究实际问题,掌握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端正认识,放下架子,把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使命,作为学校发展的方向,竭尽全力为社会发展转型提供人才。
供给侧改革,需要强化改革意识。针对供给侧改革的需要,原有的“修修补补”已经不能满足改革的需要,必须加大力度,加快转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机制等多方面着手改革,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供给侧改革,需要强化市场意识。供给侧改革,说到底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解决“供给什么”“如何供给”等一些基本问题,必须根据市场需要和发展趋势,进行市场调研,梳理真实需求,主动调整和优化办学思想、学科专业结构,用市场的需求倒逼办学行为,努力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建设人才。
供给侧改革,需要强化行动意识。供给侧改革已经是经济发展的重点方面,必然对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提出要求。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高校是人才供求的供给侧,供给侧改革应该成为高校的自觉行动。“光说不练”不是好把式。当前进行供给侧改革,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应抓紧落实各项措施,扎扎实实抓出成效,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对民办高校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整体而言,民办高校办学历史短,体制障碍多,师资队伍弱,在日趋严峻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但是,民办高校与市场有着天然的联系,运作机制相对灵活,具有实施改革的优势,容易实施供给侧改革。
针对民办高校办学实际,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民办高校供给侧改革,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转观念。切实把学校发展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起来,把为经济与社会服务作为自身的职责担当起来。二是稳规模。过去粗放式的规模扩张不符合新常态发展的主流。三是强内涵。民办高校要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和深化教学改革方面下功夫,为提升教育质量夯实基础。四是重市场。市场需求是供给侧改革的依据和出发点。必须深入市场、研究市场,善于掌握现状和发展趋势,面向市场制订方案,有所突破。五是创特色。要在供给侧众多主体中脱颖而出,赢得市场,就必须勇创特色,突破陈规,形成优势。六是深改革。形成系统全面的改革框架,走出新的路子,创造新的局面。
(作者系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浙江树人学院院长)
<前一篇: 供给侧改革倒逼民办学校谋变 <后一篇: 江西高考改革新政三本批次并入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