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志海:关于京津重点高校增加河北录取名额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16-03-21 来源: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网》 发布者:xuxiang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思想的大思路和新实践,是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惠及民生福祉的重大国家战略。为更好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目标要求,打破区域深层次矛盾的隐性壁垒,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呼应河北人民长期以来的强烈期盼,保障京津冀人民共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现提出北京市、天津市辖区内重点高校在高考招生中适当增加河北录取名额的建议。
   
一、京津重点高校增加河北录取名额是贯彻落实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思想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主席在2014226日主持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座谈会上讲话(以下简称“2.26讲话)指出,要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教育是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基础和原动力,要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就必须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纲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提出,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发展目标中提出,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教育事业是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重要领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方面。让京津冀人民在协同发展中共享教育等公共服务的实惠,实现教育等公共服务的互利共赢和均衡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要求。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纲要》颁布实施后,相比较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交通互联互通、携手改善生态环境、产业转移深度融合、保险医疗转移接续等多领域取得的明显成效,在教育领域均衡发展上却显得严重滞后,河北人民还没有看到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获得教育红利的曙光。因此,提出京津重点高校增加河北录取名额,既顺应了河北人民关于高考招生问题的强烈诉求,也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京津重点高校增加河北录取名额是破除惯性思维、实现互利共赢的题中应有之义
   
众所周知,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濒临渤海,背靠太岳,携揽三北,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本是彼此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26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这是习近平主席深谙历史文化背景、洞悉三地人民期盼,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的殷切希望。
   
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历史原因,京津的虹吸效应”“极化效应越来越大于辐射效应”“带动效应,稀缺资源、优质要素、高端人才越来越向京津聚集,河北与京津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差距越来越大,区域发展差距悬殊,公共服务水平落差明显。与区域发展不均衡相伴随的却是河北人民的长期奉献和付出,把风沙挡在河北,把清风送给首都,把清水送给首都,把污染留在河北,正是河北人民作出贡献的生动写照。仅就为北京、天津提供生活水源、构建生态屏障方面,承德、张家口、保定三市就作出了巨大牺牲。而在长期承担首都护城河重任中,在奥运会、APEC“9.3”大阅兵等重大活动节点上,河北更是在资源供给、服务保障、生态承载、安全稳定、人力物力上做出了难以计量的付出,承受了极大的损失。
   
付出应该得到反哺,损失应该得到补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给予河北人民必要的补偿和反哺合情合理,也符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也符合《纲要》提出的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因此,高考招生在政策上向河北倾斜,京津重点高校增加河北录取名额,既符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要求,也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要义所在。
   
三、京津重点高校增加河北录取名额是打破隐性壁垒、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抉择
   
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各种要素和资源配置不均衡,是京津冀区域内长期存在的隐形壁垒。尤其是京津冀人民享受教育资源不均衡,受教育权利不均等,高考录取不公平,更是区域内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是高考制度改革39年来,河北人民一直热议并期盼解决的话题。
   
高考录取不公平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北京现有普通高等学校58所(不含专科、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其中进入“211工程的大学26所,“985工程大学8所;天津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8所(不含专科、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其中进入“211工程的大学3所,“985工程大学2所;而河北现有普通高等学校31所(不含专科、独立学院、民办高校),仅有一所“211工程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校址还在天津。差别如此之大的高等教育资源,极大减少了河北考生进入优质高校学习的机会,同时增加了进入优质高校学习的难度。
   
二是招生名额投放不平等。2014年、2015年为例,驻京津的“211工程大学共29所,这些大学投放到京津冀三地的招生计划总数与三地高考报考人数形成巨大的反差。通过下列表一可以清晰地看到,京津重点大学计划投放北京的比例是河北的12.9倍和11.5倍,京津重点大学计划投放天津的比例是河北的7.1倍和6.5倍。通过下列表二可以清晰地看到,2014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计划投放北京的比例分别是河北的19.5倍和25.8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计划投放天津的比例分别是河北的4倍和5.4倍;2015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计划投放北京的比例分别是河北的18.1倍和24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计划投放天津的比例分别是河北的3.9倍和5.4倍。河北考生要上一所京津的“211工程大学有多么困难,要上清华、北大等名校更是难上加难!招生计划投放不公平显而易见。
表一:京津“211工程大学招生计划(不含自主招生计划)投放三省市对比表(单位:人)

省份

2014

2015

计划数

高考人数

比例

计划数

高考人数

比例

 

北京市

7006

70500

9.94%

6629

68000

9.75%

 

天津市

3509

64503

5.44%

3436

61990

5.54%

 

河北省

3240

418200

0.77%

3435

404800

0.85%

 

 

       表二:清华、北大招生计划(不含自主招生计划)投放三省市对比表(单位:人)

省份

2014年清华大学

2014年北京大学

计划数

高考人数

比例

计划数

高考人数

比例

北京市

197

70500

27.94

200

70500

28.37

天津市

37

64503

5.74

38

64503

5.89

河北省

60

418200

1.43

46

418200

1.10

 

省份

2015年清华大学

2015年北京大学

计划数

高考人数

比例

计划数

高考人数

比例

北京市

170

68000

25

186

68000

27.35

天津市

33

61990

5.32

38

61990

6.13

河北省

56

404800

1.38

46

404800

1.14

(上表中招生计划数字来源于2014年、2015年京津29“211工程大学官方网站公布的招生计划数据;三地高考人数来源于各地考试院当年公布的数据。)
 

三是录取分数不公平。由于上述两个原因,自然导致京津冀三地高考招生录取中的不公平。北京市、天津市分别从2002年、2004年开始不再使用全国高考统一试卷,京津冀三地考生考入名校的公平性被规避,但是这种不公平的事实仍然存在。以京津冀高考使用统一试卷最后两年的本一录取分数线相比,也可以看出三省市录取分数的很大差异。

              表三:北京市、河北省2000年、2001年高考录取本一分数线

 

本一分数线

2000

2001

河北省

 

543

572

 

520

537

北京市

 

476

488

 

465

454

         (上表数据来源于新浪教育网http://edu.sina.com.cn/focus/2003gklq/

       表四:天津市、河北省2002年、2003年高考录取本一分数线

 

本一分数线

2002

2003

河北省

 

571

513

 

539

531

天津市

 

505

452

 

492

477

       (上表数据来源于新浪教育网http://edu.sina.com.cn/focus/2003gklq/
从表三、表四可以看出,2000年、2001年河北理工类本一录取分数线高出北京67分和84分,文史类本一录取分数线高出55分和83分;2002年、2003年河北理工类本一录取分数线高出天津66分和65分,文史类本一录取分数线高出47分和54分。
   
正是由于上述高考不公现象的长期存在,使河北考生成为教育不公后果的承受者,使大批河北学子失去了进入优质高校甚至大学学习的机会,失去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也使河北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发展提升长期处于滞后的困境。
   
因此,建议教育部协调京津冀三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从2016年开始,实现京津两地重点大学招生计划向河北考生的倾斜,每所重点大学在河北增加30-50人的招生名额,并做到以后逐年递增。从而逐步实现京津冀教育一体化、均等化、普惠化,加大对河北高端人才的培养,为京津冀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作者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全国人大代表、河北传媒学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