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构建理念与实践的桥梁

发布时间: 2007-10-15 来源: 发布者:yxh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程理念已经为广大教师所熟悉。但是,审视课堂,真正体现新理念的课堂教学实践还很欠缺,基本表现为:偏重知识、能力,忽视非智力和情感;多关注教材表面内容,很少注意挖掘教材内容隐含的其他价值因素;过分脱离教材,不求理解一味“创新”;忽视教学目标,导致内容与目标脱节;缺乏大课堂教学观,忽视与生活与社会与其他学科的有益联系;忽视学习主体的身心规律,盲目设计活动,小组合作了、自主探究了、联系生活了、教师评价了,但没有促进学生的发展,却使课堂的效果在削弱……

导致落实新理念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五:一是学校领导层积极将各种理论、模式、方法引入,并要求教师接受,教师将这些移植到课堂时,忽视了基于自身体验、感悟、反思、实践的作用。二是课程标准只有年级段要求,没有每个年级教什么,目标是什么,教材与教参又很宽泛。三是一直以来,小学教师多是一肩挑多科,还要兼任班主任工作,巨大的工作量,使教师很难有时间对自己所教的每个学科、每一节课深入研究,而且导致为了完成工作大家都埋头苦干,很少有深入沟通的机会。四是数学课时紧张,每周4课时,具体每课时怎样省时高效教师由于各种问题很难把握。五是原有的教学思想禁锢着教师的行为,导致穿新鞋走老路。

以上种种原因都指向课前准备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下,到底准备什么?到底怎么准备?我们认识到教师综合素养起关键作用。所以,我们在改变原有备课方式的基础上采取了单元教学设计,继而又创新单元教学设计为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旨在解决教师课前充分准备的问题,同时对教师进行过程性、系列性专业素养培训和促进教师个性化思考,达到教师成长和理念有效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多赢目的。下面简要梳理我校此项工作。

一、实践与完善――单元教学框架设计的步骤与内容简述(表格内容见附件)

此框架设计,包括先期预设(单元框架设计和课时框架设计)、动态调整(课堂实践全过程的细节填充与调整)、反思再设计(基于学生需求反思后的再设计)三大步骤。主要设计活动围绕学科系统及学生认知水平、单元核心概念(训练点)、技能训练、情感体验的把握与突破以及课时在单元教学中的位置和突破教学目标的关键来进行。

(一)先期预设

是基于对学生行为主客体分析的预设,这种预设是一种教学活动成果的期待,以及不确定教学生成的悬念预留。

1.把握教材

整体视角下的把握分析。即系统之内的分析,每一例题与习题,都几乎反映着相关的数学理论本质属性,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精髓。为此,教材中的每一课都是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并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的属于基本概念、原理,有的则属于一般的事实性知识或当前学习阶段只需知道还无需掌握的知识。我们首先对单元中的知识内容进行具体的分类研究,明确出本单元所学的基本概念是哪些?是保持教材设计原状,还是依据学生实际重组教学内容,确立重点,选择与教学内容配套的关键性活动和教学方法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整体单元的教学框架,使每一课侧重于不同的功能,保证三维目标在整个单元中能够有效体现。这种从整体出发的设计,既保证了基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又为实现其它目标提供了空间,操作思路清楚,避免了教学上的形式主义。

微观视角下的分析把握。即针对教材所呈现的例题资源深入剖析,新教材的例题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注重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多以问题情景、问题分析、结论导出等程序呈现,是重要的教学载体。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性质、法则等结果性知识,它们是解决数学问题的起点,其本身的形成过程富有很强的探索性,必须深入分析其内涵才能促使其变成教育形态,才能真正变结果性和书面的内容为促学生深入思考的过程性资源。

无论整体还是微观,教研员都要给予指导,避免一线教师在整体把握上的偏差,同时,教学设计组每一位教师在先期设计集中之前都必须做至少两件工作:第一,自己总揽课标,重点把握课标中相应学段要求和基本理念;第二,搜集相关教学资源,之后进行集体研讨。讨论中,每个人都要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有理有据地研讨分析基本达成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教学前测等内容与环节的共识。

2.把握学生

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对学生普遍性基础和个别基础进行把握。普遍性基础包括学生已有知识技能基础;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生活背景;学习时的普遍优势和障碍等。个别性基础包括学生对某一重点问题的掌握程度等。

在上述两个基础上,设计出单元的教学框架。(单元教学设计框架基本格式与主要内容见附件)

(二)动态调整

是对先期预设的实践检验,关注的是课堂生成,关注教学活动过程中基于学生与教材的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课堂资源,以及资源的捕捉、利用与开发,为达到先期预设目标而实施与调整的过程。

1.个体实践前的细节填充与调整

2.个体实践中对生成现象的处理

(三)反思再设计

是对先期预设与课堂实践之后的反思与设计再优化的过程。首先,依据动态调整的内容,再对细节填充做补充修改。其次,对自己课前和课后的细节填充做一分析,寻找自己的教学特点。之后是集体性反思,内容为:第一,设计组教师一起交流教学后学生的各方面表现,验证分析框架的实际效果,并及时改进。在此基础上进行单元框架或是重点课时框架的再设计(集体共性的体现)。第二,教师个人细节填充的内容与实践同样也与大家分享交流,在共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个人进行再设计。

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教师及时记录行为,记录思考,整理每单元代表自身特色的成功案例,不断将自身反思和集体反思结合,以利于改进教学行为,促进理念最有效的转化为教学行为。

二、初绽花蕾――实践后的成效

单元整体教学框架的设计过程起到了补充教参、培训教师、精炼内容、精简课时的作用。首先是对教师的全过程随时性培训的最有效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入自学、自省,都要相互交流沟通寻求帮助。同时,教材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技能、解题基本策略的具体内容,无论教参要不要求学生掌握,框架中必须具体阐明,目的在于对教师进行基本学科素养的培训,弥补教参过高地估计教师的实际学科素质的不足,给教师补上这一课,使其做到“胸有成竹才好画竹”,从一个侧面保障教学的实际效果。在此基础上,老师们更能立足整体视角对所教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不断达到每周4课时的高效率。老师和学生在这样的实践中,都有了不同的转变。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师对学科系统知识有了深层次的了解。把握知识脉络的能力不断在提高。教学设计针对性强了。实践中的行为发生了实质性转变。第二,针对教与学行为的反思能力提高了。最突出的表现是把自己的行为和由此引发的学生的表现,以及支持着行为的观念作为研究或思考的对象。第三,学生把握整体知识的能力与思想不断增强。

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是在研究与实践中逐步完善的,我们可喜地看到,老师们的专业素养在不断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在提升,精炼了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减少了耗时,保障了新理念有效地在课堂上落实,不失为教师培训和架构理念与实践的桥梁的有效载体。

三、自我审视――需要注意的问题

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是立足于课程改革要求、立足于教师发展的实际基础而在教学设计中创新演变而来。回顾我校的此项工作历程,有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简要总结如下。

(一)进行此单元教学框架设计不能搞一刀切,不能一步就到位

可采取三步走或三步并行的策略。第一步,骨干引领 ----解决认识层面的问题。第二步,加强对单元教学内容的集体设计----解决理念在具体的每一课中怎么落实的问题。第三步,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解决理念如何有效内化为教学行为的问题。

(二)对不同层别的教师要有不同的要求

对于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相对来说还不是很成熟,刚接触此学科在2年以内的教师,要求重点是学习,在骨干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研组、校教科室组织的活动,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提升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技能。

对于接触此学科在6年左右、基本把握本学科,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教学经验的老师,重在实现这些教师教学行为的再提高。要求是:针对预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及时根据课堂的发展情况作有效地调整。即把课堂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倡导课堂生成,促使这些教师在及时记录自己或他人在课堂教学中预设教学设计、教学行为之外的细微之处,记录当时自己或他人处理“意外”情况的做法中,进行分析和反思。如这样处理是否合理?有否有更好的处理办法?这种方法好在哪里?依据是什么?再如,对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行为进行新旧对比、分析与研究。传统教材中的这块内容我是怎么上的?同样的这块教学内容在新课标下我又是怎么上的?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修改?理论依据是什么?这样修改后效果如何?等等,让老师们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

对教龄在6年以上,具有系统地学科知识系统,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师,要求是:实现外在压力与自我内在要求的有机结合,完善自我,把丰富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念。同时开展帮教结对活动,修改、点评新手型、成熟型老师的教学活动,对新手型、成熟型老师在教学实践与理论方面作具体指导。

我校的实践虽然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们会在不断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不断引领全体教师随时总结自己的教育思想成果和教育实践成果,实实在在架构起理念与实践的桥梁,为课程改革稳步达到“只能前进、只能成功、只能完善”的目标尽我们一份微薄之力。

 


1:                   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的内容与操作表

步骤

名称

具体

环节

      目

时间

 

参与

人员

备注

 

 

 

 

 

 

教材

整体

分析

1.全册教材总目标的整体把握与制定。  

2.全册教材知识点及联系的分析。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4.依据学科特点和系统中的地位提出各单元教学调整思路。

 

 

开学初

 

 

 

教研员

年级备课组教师

注意学段联系,整个阶段联系。

课标,整套教材是基础。

单元

内容

分析 

1.核心概念(或训练点)以及在学科系统的位置。

2.三维目标的融合点。

 

大兴区魏善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