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推进田园教育的有效载体

发布时间: 2007-10-15 来源: 发布者:yxh

 我校地处京郊大兴区永定河畔,美丽的瓜果之乡――庞各庄镇定福庄村,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学校立足农村实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确立了田园式学校的办学思路,即:农村学校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整合并充分利用农村教育资源,对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田园教育内涵可以理解为:从小引导学生认识田园、体验田园、热爱田园、创造田园、心向田园的教育。田园教育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和场所,把所学进行应用,了解田园种养及生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存;体验生产劳动的过程,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激发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勇于探索、创造未来的愿望。田园教育是纯朴、自然、快乐的教育,关注农村、生命、发展、生态、未来。

在田园教育理论指导下,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及田园教育的办学目标,关注生命发展历程,创造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开设了具有田园特色的校本课程。

一、开发校本课程,深化田园教育的内涵

在田园式学校里实施田园教育,是农村学校特有的办学模式,主要取决于小学教育价值取向的需要(为学生学会做人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有个幸福欢乐的童年);农村小学教育的需要(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创造未来),是适合我们农村孩子发展成长的特色教育。绿色、和谐、文化、创新,田园教育倡导纯朴、自然、生态的教育,注重师生的亲身体验。

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与其他课程相比,校本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行和自主性的基本特征。

我校地处农村,学校土地资源广阔,共占地3万多平方米,可用于种植、养殖的面积有5000平方米。因此,我们为自己量体裁衣,创办了具有农村特色的、以种植养殖为主的校本课程。为配合这些课程的开发,我们在校内自建了农艺园、浑河砚、雏鹰实践园、育新园等实践基地,可供学生实践花卉种植、蔬菜种植、动物养殖等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初期,我们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分低、中、高年级进行教学。低年级主要是对动植物的认识;中年级主要掌握简单的种植、养殖的方法;高年级主要是对动植物的一些常见病症的认识及预防。实践证明,自校本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充分地发掘,学生在校的学习变得更加温馨了,每个学生都在快乐地享受学习,快乐地享受生活。

田园教育的实质是由环境育人到实践育人,进而上升到高品位的文化育人。农村地区有着广阔的土地资源,同时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简单的种植养殖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他们渴望学习身边更多的文化知识,希望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当然,他们也期望用学习美化自己的生活,妆点自己的童年,更希望自己的学习能为父母的劳动奉献一点力量。结合田园教育的理念,根据学生的需求,针对校本课程初期的实施状况,我们将校本课程分为田园文化和技术实践两大部分,又先后开创了《国学》、《我们的朋友――鸽子》、《花卉的种植与护理》、《葫芦文化》、《瓜乡春韵》以及《民俗高跷》、《扎染艺术》、《小篮球》等课程。依据课程开发方案,我们设定了课程的主题及教学目标,由任课教师自主生成授课内容。这些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选择的空间,完善了我校的校本课程,深化了田园教育的内涵。

二、实施校本课程,推进田园教育的发展

(一)开展探究学习,激发探究兴趣

走进自然、体验生活、了解农村、认识祖国,这些富有农村特色的校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从生活中学习,到生活中应用,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通过开展校本实践活动,让学生科学地分析和看待问题,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事实、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在学习人文社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及简单的生活劳动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研究、审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地发展,以便不断适应社会。

田园教育强调课堂气氛的轻松与愉悦,纯朴自然的课堂,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以生命的发展为本,教师结合农村实际,有一定章法地进行教学,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启发,学生自由、民主、无拘无束地进行探究学习。

校本课程大多属于实践性课程。可以围绕学生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在校本课程的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直接参与实践,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融为一体,真正体现了师生的民主平等,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做学习的主人和主动学习的滋味,创新意识也大大提高。在校本课程中孩子们变了,变得爱思考爱提问了。

爱思考、爱提问的孩子多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有价值的问题出来了,也就有必要去探究了,而怎样去探究,这需要一个过程,恰恰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会真正体验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如在一堂三年级的校本课上,我们的校本课教师带着孩子们到浑河砚、实践园去观察那里的动植物,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比如有的孩子问:“竹子是树还是草?”“小鱼的身上为什么有很多气泡?”“小乌鸡生的蛋如果让鸽子孵会孵出什么?”等。再如,在六年级《瓜乡春韵》――参观西瓜博物馆的课前准备阶段,学生纷纷列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及最想知道的问题,有的学生写道:西瓜最早是起源于中国吗?一棵西瓜秧最长能活多久?西瓜目前有多少品种?玻璃西瓜是怎么结出来的呢?离开了土壤,西瓜的营养还能保证吗,结出来的西瓜味道与用土种出来的西瓜一样吗……

当孩子们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老师首先对他们的想法给予肯定,并进一步鼓励他们去想办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初步体验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学习,勇于创造,校本课程为田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创造了条件。

(二)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科整合  

田园教育突出“和”与“合”,即“和谐”与“合力”。和谐是指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环境之间的平等、自然、融洽。和谐是一种氛围,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情境。合力是指家庭、社会、学校三方教育力量的统一,以及干部、教师、学生三方教育个体的统一。当然,这里的“和谐”与“合力”还包括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整合。教育不是孤立的,田园教育更是倡导学科间交流与互融。整合思想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则给学科整合搭建了平台。

校本课程的构建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首先,以学生的特别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学生情感的提升。其次,各门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学习活动的安排都给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一些空间,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提出问题、收集材料、操作思考、做出结论或提交作品。在课堂上,学生对实践活动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大胆对问题进行假设,商议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系列活动都离不开语言,口语交际水平明显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学生在以小论文或研究报告或观察日记的形式汇报自己的实践活动成果,自然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显然与语文学科有机地进行了整合。收集信息时上网查阅资料,需要用到信息技术;整理资料时制作统计图表,离不开数学中的统计;葫芦文化主题活动中,烙制葫芦、彩绘葫芦等学习内容充分体现了与美术学科的整合;葫芦丝的吹奏体现了和音乐学科的整合;种植花卉、蔬菜,劳动技术是保障;高跷、小篮球课程与体育学科整合,这些民俗体育,不仅弘扬民族文化,更增强了学生强健的体魄……

(三)利用农村资源,创新课程特色

田园教育要充分利用农村学校周边广阔的土地资源、田园校园的宽敞空间,建设教育基地,开展学生适合的实践活动。无为在行,有为在心,我们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兴趣点,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快乐;向自然学习、向生活学习,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进行具有乡土特色的教育。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活,注重生态体验,关注农村发展,了解新兴农业,校内外结合,资源共享,达到教育合力的统一。

为配合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我们不仅在校内创建了农艺园、雏鹰实践园、浑河砚、育新园等实践基地,还充分挖掘周边资源,确立了老宋瓜园、西瓜博物馆、甘薯基地、万亩梨花庄园四个校外实践基地。四个基地是现代农业科技的代表,是新兴农业的发展基地。部分校本课程安排在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技能,又渗透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欲望,树立了学生的现代农业观念。如:在四月下旬、五月上旬的种植课程中,我们根据当地农业种植情况,带学生到甘薯基地盖膜、种秧、浇水、培土;十月份带学生参观西瓜博物馆、老宋瓜园,了解西瓜历史,了解现代种植技术;五月份带学生到万亩梨花庄园,实践疏果、套袋、管理等。这些校本课程与当地农业紧密结合,学生学有所用,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也为塑造新型农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挖掘,有效利用,是推进田园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也为校本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创造了新的特色。如:宋宝森是我们这里连续九届的瓜王,在学习西瓜的嫁接(六年级课程《瓜乡春韵》中的内容)时,我们请老宋来校作指导,亲自教学生插接的方法以及后期管理的知识。瓜王的现场教学,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也把他老人家对种瓜的执著追求、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对家乡的无私奉献精神带到了课堂,带到了学生的内心深处。这样的课堂是纯朴的、自然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是田园教育倡导的。再如:高跷是我们这里家喻户晓的一项体育娱乐活动。每逢节日庆典,大街小巷都会有高跷队的身影,很多家长,甚至学生都会扭上几下。我们觉得这是一项宝贵的财富,既有地方特色,又传承了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在校本课程中,我校开设了高跷课程,不同年级,不同水平,采用不同高度的腿子。课程开始,我们请来了技术比较精湛的家长,教学生如何掌握平衡、如何踩鼓点、如何确保安全……在家长和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学习很快,而且兴趣浓厚。我们不仅提倡学生在学校练习,还号召大家利用节假日参加村委会组织的高跷队,又将校本课程和社区活动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四)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双师型教师

田园教育以人文关爱营造和谐校园,倡导师生快乐地享受学习、快乐地享受工作、快乐地享受生活。田园教育以教师为本,发展每一名教师,校本课程则为教师的发展搭建了平台。在全面打造“学习型”、“科研型”教师的同时,校本课程加速了我校每一位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即不仅可以从事专业学科教学,同时还可从教一门校本课程

从事校本课程的教师要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知识要多元化,这为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成功属于勇敢的开拓者,年轻教师在胜任校本课程的学习中,提高了自身素养,也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得到了收获。如:巴德新老师的一节《认识我们的新朋友――鸽子》曾被收入“百年树人――百节优秀录像课”;宁书平老师的《西瓜的嫁接》,被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收录。

六月一日,胡总书记来我校慰问,参观了我校的校本课程展室,对我校的田园特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充分证明了:校本课程是田园教育的有效载体,校本课程的开发,推进了田园教育的发展。相信,有校本课程为依托,我们的田园教育将更加灿烂,我们的学生将“在希望的田野上,健康快乐地成长”!

 

大兴区庞各庄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