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 务实 开拓 创新――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汇报

发布时间: 2007-10-15 来源: 发布者:yxh

 一、普通高中课改前期准备工作回顾

(一)较早启动高中课改的准备工作

2007年2月25日,北京二中正式启动高中课改的准备工作,全校教职工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封闭式新课程通识培训。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有宝华处长为全校教职工做了新课程通识培训的第一讲。确立了北京二中课改工作指导思想,即以“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北京二中办学理念为核心,以“观念先行、科学筹划、理性操作、强化管理、整合资源、立足校本、实现创新”为指导思想,规范化、创造性、有特色地实施二中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

(二)建立课改工作的组织保障体系

学校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了学分认定委员会。为建立课程管理的长效机制,学校新设立了课程处这一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学校课程规划,包括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以及课程评价。每一学段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选课指导及咨询,选修教材的审核与认定,选修课程的审核与认定,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等,建立起了课程管理的长效机制。同时课改工作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各个子系统要建立联动机制,共同围绕课改这一中心开展工作。为此,学校各处室都制定了围绕课改的工作要求。如教务处要完成的课改准备任务是:制定《北京二中新课程学生学分认定方案》、《北京二中模块考试指导意见》、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北京二中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牵头成立北京二中学生学分认定委员会。学生处要完成的课改准备任务是:制定《北京二中新课程行政班、教学班学生管理办法》、《北京二中新课程行政班、教学班班主任职责》,确定对高一新生及家长开展实施新课程宣讲工作的思路及办法。规划发展研究室、人力资源办公室要完成的课改准备任务是:牵头组织完善符合新课程指导思想的各种评价方案,修改《学生综合评价手册》,开展各种新课程专题培训;补充《学校发展规划》中新课程实施规划;研究确定促进新课程实施的校本科研课题,并组织开展研究;将新课程有关内容纳入教师继续教育核心内容,记入学分;编辑课改进程简报。物业管理中心要完成的课改准备任务是:协助课程处、教务处、教育处做好课程资源的建设、整合、完善工作,制定和补充符合实施新课程要求的各种设施管理办法和流程。团委、学生会要完成的课改准备任务是:牵头成立选课咨询指导学生“讲师团”,协助学校在学生中开展选课咨询指导工作,广泛征求学生对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想法。信息中心要完成的课改准备任务是:建立北京二中课改网站,建立有关课改的资源库,发布课改信息,链接有关网址,利用家校网络平台开设课改论坛;研制学生选课、学生评价的网络系统等。教师工作与职员工作也应同频共振,形成合力。学校拟建立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机制。

(三)建立课改培训的多种平台

制定了包括全体教职工的“通识”培训,全体教师的“新课标、新教材、新知识”培训,骨干教师的“引领性”培训,新高一教师的“深度”培训,家长的“认知性”培训,学生的“参与式”培训等分层分类培训推进计划。2007年4月17日,北京市基教处处长李奕为全体教职工做了《把握课程改革内涵,促进教育生态和谐发展》的报告。以各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了新课标的学习培训。组织部分教师赴课改实验省江苏、海南、广东、山东学习、考察和调研。派骨干教师参加在华东师大举办的“教育部新课程样本校培训班”,让骨干教师能够从更深的层面、更广的范围去理解新课程、引领新课程、宣传新课程。学校还召开学术年会,就新课程理念、实施等进行学术性研讨。开展了课改“百题征解”活动。

(四)建立课改专家的指导机制

学校聘请了一批著名的学科专家作为各学科顾问,组成“北京二中新课程专家指导小组”,对二中课改进行长期跟进式指导。化学:王磊,北师大教授,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组负责人;生物:刘恩山,北师大教授,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组负责人;地理:林培英,首师大教授,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数学:王尚志,首师大教授,教育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组负责人;物理:彭前程,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主任;政治:朱明光,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教育部政治思想课程标准组负责人;英语:张玲棣,北京市基教研中心英语组教研员;历史:赵亚夫,首师大教授,教育部历史与社会专业支持组组长;体育:张建中,特级教师;语文:薛川东,特级教师;课程与教学论:丛立新,北师大教授,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聘请了中科院遥感专家翁祖平等12位教授作为二中高中新课改的客座教授,他们将为学生开设“激光的魅力、遥感、汽车、机械、植物生命概论”等5门选修课程。

(五)完善学校硬件设施,丰富学校条件性课程资源

美术课程:油画写生工作室、中国画创作•美术鉴赏工作室、书法篆刻工作室、现代媒体艺术工作室和二中美术馆。

艺术课程: 舞蹈排练厅、管乐、合唱排练厅和音乐教室(2个)。

体育与健康课程: 室外体育场(田径)、室内体育馆(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形体训练室(瑜珈)、心理咨询室(畅心苑)。

通用技术课程(科技楼、实验楼): 汽车驾驶与保养学习室、家政与生活技术学习室、机器人制作与创新工作室(2个)、电子控制技术工作室、建筑及其设计工作室(DI工作室)、金工及木工实验室、服装及其设计工作室(刺绣工作室)、技术与设计工作室。

信息技术课程: 学生机房3个、网络实验室1个(建设中)、教师电子备课中心、学生电子阅览室、校园网络系统。

生物课程:生物技术实践工作室(无土栽培)(建设中)、生物组培实验室,另外有两个普通生物实验室。

化学课程:环境监测中心(包括室内、室外、食品等环境卫生监测)(建设中)、4个普通化学实验室和化学自制餐实验室(建设中)。

物理课程: PASCO数字化物理实验平台(2个)、3个普通物理实验室和物理自制餐实验室(建设中)。

英语课程:外文图书阅览室。

地理课程:地理情景多功能教室。

综合类课程:文史哲馆、国粹馆、图书阅览室、古籍收藏室、视频编辑室、视频制作工作室、录像棚、录课室、教师博物馆、学生博物馆、小影院(学生)、视听区、学生茶歇室、学生校园电视台。

以上这些设施,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进入相关实验室、工作室学习和研究,这为新课程下学生自主选课提供了保障。

(六)走“边培训、边实践、边总结”之路,避免坐而论道

本学年我校先后组织了四次大型的市级教学研讨活动。分别是(1)以“新课程背景下,关注化学学科的本原、关注学生成长”为主题的“市级骨干教师走进二中” 化学教学研讨活动。(2)以“探索新课程理念下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数学教学方式”为主题的北京市示范高中数学教学研讨会。(3)以“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为主题的北京市物理教学研讨会。(4)以“贯彻新课标精神,提升语文学习境界”为主题的北京二中文学教育展示活动。这是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教师自我反思,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通过实践对贯彻新课程理念有更清晰的认识的过程。老师们自觉地把课改的理念、教学方法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创设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老师们的学科教学能力的提高为新课程实施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七)开展广泛、深入的研讨

2007625日,二中又邀请区教委领导、区研修中心各学科教研员来到二中,听取了二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的汇报,并针对方案进行了广泛的研讨。

(八)制定系列规范文件

我校先后制定了《北京二中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北京二中新课程学生学分认定方案》、《北京二中新课程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北京二中高中新课程行政班主任工作职责》、《北京二中新课程教学班管理规定》、《北京二中2007-2008学年高一年级新课程设置说明及(预)开设课程方案》、“新课程课时安排”及“作息时间安排”,在三次新课程领导小组会议上讨论通过,并经过全体教职工大会学习讨论。另外,《北京二中新课程选课指导手册》、《北京二中新课程开设方案(三年)》初稿已基本完成。

(九)充分利用数字校园的信息环境

充分利用二中8年来建设数字校园所营造的信息环境,不断发展网上备课、网上提交作业、网上班会、家校网络联系平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数字化实验室的建设、评价系统、多种信息技术选修课和远程教育等实践内容。并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的支持系统加以更广泛地利用,现正研制学生选课网络系统,完善学生综合评价网络系统等。

(十)开展扎实的校本培训

除参加市区级各类培训外,学校将在今年暑假期间,组织全体新高一老师和全体教研组长再次进行封闭式培训。分为两个阶段,放假后的2007年7月20-21日。以各学科备课组为单位,继续研读课标,分析教材。制定详细的备课计划,分工落实假期备课任务。开学前的2007年8月20-22日。以各学科备课组为单位,汇总交流各位老师假期备课结果,集体备课1-2个单元,并做试讲观摩。最后落实到每个老师的具体教案和课件。另外,新高一教师无疑要全部进入新课程的操作,老高二、高三的选修课、综合社会实践课程将与新课程接轨,这样高二、高三的老师也有实践新课程的平台。

二、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一)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中所体现出的诸多新变化

如培养目标体现“社会化、素质化、个性化”;课程理念体现“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构成;重新界定了必修课和选修课;提高了选修课程在高中课程结构中的比例;模块教学;学段安排;课堂学生管理将出现“走班制”;“综合实践活动”列为必修课;重视学生“艺术素养”和“技术素养”的培养;学生评价侧重“学生成长历程的引导”;引入“学分制”管理等。明确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改的目的和意义,疏理好课改实施的思路。

(二)这次课改是我国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因此实施中肯定会伴随很多困难、问题与挑战

例如原本存在的问题会在课改中凸现出来,用固有的课程价值来看今天的课程,改革的心理适应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课改准备不足和自身需要完善的地方等。这都需要我们克服来自习惯势力的障碍,切忌“穿新鞋走老路”,“走过场,表面化”,“以不变应万变”,“课改只是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课改围绕高考改”等错误的做法和认识,真正树立改革意识。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是人。课程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促进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发展,而教师要走在前面,不断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总结,较快适应实施新课程的各种变化。

(三)共同营造和谐的新课程实施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学校上下要同心协力,打好整体战,形成共同的舆论导向和统一的行为目标。进一步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和行为文化。并做好广泛的宣传,让社会和家长对实施新课程也有正确的理解和全力的支持。

(四)教师要树立学习意识,不断提高再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延伸自己的学习路径,扩大自己的学习领域,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立体的、多元的。首先,要深入学习、研讨新课程标准,树立课程意识。对课程的本质、结构、功能、目标、内容、学习活动方式与评价、特定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设计与实施等要有正确的认识。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问题,更要关注课程问题,要用课程理论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关注点不能仅仅局限于所教学科,而应把所教学科放到整个课程结构中去思考和衡量。其次,学校应加强课程建设的能力,教师应加强教材“二度开发”的能力,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体现“课程即教师”的理念。积极促进课程实施者与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者的沟通与对话。强化校本教研制度的落实,形成强有力的团队精神和共享智慧的机制,形成民主、自由、开放、批评的研究氛围。课改并不是改变正确的所谓的“传统”做法,而是要尊重学科特点,尊重学科学习的规律,不丢弃学科本质的东西,不偏离学科学习的原点。应该守住课堂主阵地,向课堂要质量,把课程理念体现在日常教学的细节中。这需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用理论审视实践,加强教育科研,用科研指导实践,善于将新课程实践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当成课题用科研的方法加以破解,使科学性和可行性得到统一,使我们的教学既有效,还能高效。

(五)强化资源意识,不断优化学校人力资源的配置,完善学校物力资源,提高使用效益,丰富学生学习空间

增强教师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树立“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理念。如教师资源、教学环境资源、信息资源、学生资源、社会人文资源等。尤其要抓好教师自身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建设,并以此来推动其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六)以课改为契机,丰富和创造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应是我们的追求

这体现在学生有情感的投入、有心灵的对话、有强烈的求知欲、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以张扬,讲授与体验、习得与自得、个体与小组、动脑与动手、动笔与动口、学校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等相互融合的多样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关注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七)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有效载体,是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于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

每一位进入课堂的教师都会面临教学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立足于日常教学的实践,积极构建在不断学习和研究的状态下的教师工作和生活方式就成为全体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校本教研关系到每个学校、每个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各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要有“攻坚”意识,以切实解决好教学中的问题。每位教师要善于进行教学反思,善于开放自己,善于交流与协作,善于发现问题,这对把握有效的教学设计,化解教学的难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都会十分有帮助。

(八)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同一领域相关学科之间的融通交流

新课程设置了八个学习领域,每一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共13个科目。学习领域的设置是一个新事物,目的是尊崇科学规律,开拓学生视野。因此我们的教师更要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以前我们大多只关注本学科,不很关注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只是到了高三备考才在文综、理综科目之间有沟通。学习领域的设置要求我们在平时备课活动中加强与相关学科备课组的交流。

(九)加强同一学科不同年级备课组之间的交流,增强教研合力

每个年级教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融合上一年级教学成果搞好本年级备课活动的同时,还要为下一年级的教学活动提供借鉴,形成教学链和共同的教学价值观。

(十)课程改革的过程是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过程,是学校独特文化的生成过程

要逐步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模块考试制度;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班主任工作职能与目标进行重新定位,符合新课程工作要求和工作量要求的工资制度等。

三、北京二中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几点做法

(一)任课教师授课实行“2+1”制

  “2”即要求二中的所有教师除讲授必修课程外,还能讲授选修I课程。要求所有教师熟悉并能融通使用北京市规定的每学科两种教材。“1”即任课教师同时具有开发、讲授选修课程II的能力和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并且在每一学期中都开设校本选修或者指导研究性学习。

(二)必修课程

课程编排的最小时间单位是学段,每学期分两个学段,每段10周,每学段学习的内容不应顺延。最小课程单位是模块,每个模块教学时间为36学时或18学时,考核以模块为单位进行,并获得相应学分。

必修课程侧重共同知识、技能、素质的形成,强调为学生奠定未来发展的共同根基。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课堂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要求真正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要改变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要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让学生用活泼多样、易于理解、乐于接受、主动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二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有机贯穿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三)选修课程

选修课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它将“适应学生的需求”摆在了选修课内容设置的首要地位。不是能开什么就开什么,想开什么就开什么的“选开课”。选修I属于国家课程,有着较强的学科特性,因此宜线性推进、系统展开。而选修II属于校本课程,更多体现综合性,内容也更加灵活。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选修课教学非常重要。我校将100%开齐选修I的全部课程,尽可能多的开发选修II课程,让各类学生都能各得其所。鼓励部分学生在3年的学习中获得的选修学分高于36学分(其中在选修I中获得的学分高于28学分,在选修II中获得的学分高于8学分,北京市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要求选修I至少22学分,选修II至少6学分)。引导侧文学生适当选择理科课程,侧理学生适当选择文科课程,拓展知识领域和视野,适应当今世界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开设选修课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既要克服泛化、僵化,也不能搞花架子。关键是论证确定好课程目标,同时还要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两种课程设计有共同的理论基础,有不同的侧重点,应该互补。

我校高一年级以必修课程为主,视情况安排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高二将加大选修课程比例(包括选修I和选修II),以最大限度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为原则。高三年级仍要安排艺术、体育与健康、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贯穿于高中三年。校本课程设置人文、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5类,学生在高一年级每学期至少修完一门校本选修课。高一年级开设选修课程不少于20门。建立以任课教师为主体的学生选课指导团队,结合学校己有的导师制和“大手牵小手”活动,共同做好学生选课咨询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人生发展规划的意识。

(四)技术课程与艺术课程

高一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尝试根据学生水平实行分层次教学;我校通用技术实验室条件较好,将《通用技术》课程推进到高一年级开设,每周1课时。另外,我校的通用技术课程将以动手实践为主,将技术设计的流程体现在实际操作之中,使通用技术真正能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将来的专业发展。实行分模块教学〔包括:全部通用技术课程、剪纸与刺绣、陶艺工作室、机械(中科院教授开设)、汽车(中科院教授开设)等〕。学生分学段修习通用技术课程,还可以自由选择通用技术选修课程。

北京二中具有较为浓厚的艺术氛围,音乐和美术课程具有扎实的基础,场馆建设比较完备,二中的舞蹈、管乐己形成特色。在新课程实施中还要增加舞蹈、音乐理疗、瑜珈等校本艺术选修课程。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研究性学习

高一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不少于25门,每周校内修习1.5课时,另外校外学生自主安排1.5课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研究。研究性学习需要经历三个重要的阶段:一是前期准备阶段,包括:研究前的知识准备,课题组的形成和课题的选择,课题的论证(开题报告),课题研究计划的制定;二是实践体验阶段,根据人文与科学等学科的不同特点过程可不相同;三是表达和交流阶段,包括:研究成果的表达(结题报告),研究成果的展示与交流。鼓励学生持续关注一个课题,培养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高一年级选择1-2个课题,共6学分。

2.社会实践

高一年级安排7天的军训和国防教育和2次参观、社会实践活动;高二年级安排7天的学农教育和2次参观、社会实践活动,高三年级安排1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3.社区服务

二中原有的义工实践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做人做事品质的有效载体。学校将进―步扩大社区服务范围,深化义工实践活动,形成“义工制度”。通过真情实感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促使学生进一步关注生活与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三年不少于15个工作日,利用课余、假期时间分散进行。

4.校本特色课程

高一、高二年级开设学科特色课程,包括各种社团活动课程。如话剧社、学生电视台、头脑奥林匹克竞赛、学科特长小组、金帆舞蹈团、管乐团、合唱团、围棋社、乒乓球、十字绣、剪纸等。每学期36学时,每学期2学分,每学年4学分。

尝试将理、化、生自主实验作为选修系列,学生完成6个自主实验和研究报告后,即可获得相应的校本选修1学分。

(六)课时安排

1.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

每周排2节体育课,无体育课的当天下午加30分钟的体锻活动。体锻活动以小组活动为主,努力满足学生的多种选择,以达到真正锻炼身体的效果。

2.我校安排了早读时间

一天之际在于晨,15分钟的时间对于快速记忆来说非常重要。让学生学会安排时间,尤其是零碎时间的效率问题,一直是困扰学习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早读的目的之一就是朗读和速记。

3.一小时的课时安排

研究性学习、选修课、实验课和专题研究尝试1小时的课时安排。少量学术性课程尝试每周有1节1小时的课时安排,以方便本学科特色课程的安排,如阅读、写作、实验、探究、专题研究等,其中语文开设《阅读》课程,数学开设《发现数学的美》,英语开设《英美文学欣赏》,物理、化学开设《科学探究与实验》。另外,1小时的课能够较为灵活地安排一次相对充分的检测与讲评时间。

(七)充分发挥北京市高中课改实验样本校的作用,在新课程实施中做出更多有益的探索,发挥好示范、辐射作用

 

“全面发展、追求卓越”是二中发展的总目标。继承与创新是二中一贯的治学原则,创新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虽然目前新课程还没有正式实施,但我们必须在观念上、方法上有充足的准备。本着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去真心面对新课程,科学有序推进新课程,实事求是分析新课程,积极实践探索新课程,在改革的路上创造新的佳绩。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所呈现出来的一定是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和学校提升的美好景象。

 

北京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