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和模块教学------普通高中课程的一个重要变化

发布时间: 2007-06-27 来源: 发布者:yxh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以后,课程结构将从目前的按门类一个层次设置变为 按“学习领域------科目------模块” 三个层次设置,即高中课程先分为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8个学习领域,其中前7个领域又分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12---13个科目。这些科目又都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因此,如何把握模块的性质、特点和设置模块的意义,如何按照模块的要求实施新课程、推进学科教学(简称“模块教学”),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需要高度关注并切实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模块的性质、特点和设置模块的意义

(一)模块的性质、特点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指出,模块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中在学习领域、科目之下的一个层次。每一科目均由若干模块组成,包括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与建议。

新课程方案同时对模块的教学时间作了规定,即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科目一个模块的教学时间通常为36学时,艺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科目一个模块和数学科目一个专题的教学时间为18学时。

新课程方案还对模块与学分的关系作了规定,即学生每学习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科目的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每学习艺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科目的一个模块和数学的一个专题并通过考核,可获得1学分。

由于模块的学时固定,同时与学分认定直接相关,所以每一学期必须分为两个学段,每学段10周,前9周授课,第10周复习考核前9周所学模块的内容。因此,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科目的周学时应当为4或2学时,艺术、音乐、美术等科目的周学时应当为2或1学时。体育与健康的周学时必须为2学时。

(一)     设置模块的意义

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的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并便于实施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三)设置模块所带来的变化

各学科高中教师都已习惯按门类一个层次设置课程的办法,通常都是根据所使用的教材并参照教学大纲来安排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按照教材单元、章、节、课的划分分配课时,确定单元、章、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着单元、章、节、课来考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依此思路,教师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比较灵活,如果前面的内容用课时较多还可以在后面赶一下进度,如果前面的内容用课时较少则可以在后面进行巩固练习或复习。至于学生学习一门课程后是否达到毕业水平,则主要根据学完一门课程之后的高中会考成绩来确定。

由于高中新课程中的各个科目都划分为模块,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改变习惯性的思路和作法。如由于模块的教学时间相对固定,就必须在36学时或18学时内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并且不能拖延。一旦拖延,不仅会影响后面模块的教学,而且会影响模块考核的按时进行,进而影响相应学分的及时认定。这就意味着,教师能否准确的把握每个模块的教学进度,不仅影响着本科目的教学任务能够按时完成,也影响着其他科目的教学进程。为此,教师必须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与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各个模块的教学目标和基本内容,合理划分各学段的教学进度,明确全体学生都应达到的模块教学基本要求,恰当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目前在各学科教学中依然存在的过分依赖教材,简单的“全盘照搬”、“照本宣科”的办法是难以适应模块教学要求的。又如由于学生在完成任何一个模块的学习任务之后,会立即申请通过考核来获得相应的学分,就必须在每个学段的最后一周进行模块考核,以便及时认定学生能否获得该模块的学分,以便通过三年累加最终获得规定的毕业总学分。这就意味着学校和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和考核评价有新的理解和新的做法。为此,教师需要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科学地编制模块考核试题,运用多种方式实施模块考核,从而使学生及时获得相应的学分。近年来普遍存在的教师不善于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区别不同的考试性质,自行研制考试题目的做法也是难以适应模块考核要求的。

二、认真研究并切实做好模块教学

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广大干部和教师往往比较注意课程设置的变化、考试评价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教学管理的影响,而不大注意模块设置所带来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学科教学的影响。而模块教学如果不当,不仅会影响学科教学的效果,而且可能反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为此,必须认真研究并切实做好模块教学,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视知识更新,了解并把握模块的教学内容

由于高中新课程的内容力求增加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所以各科目都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尤其是选修模块涉及了许多学科前沿的内容。对此,教师必须进行知识更新,自己先要学习并了解模块的新内容。即使是本学科高中课程的经典知识内容,也都按照模块教学的要求进行了重整。对此,教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重新把握模块内部和各模块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及组织结构,不可简单按照习惯的办法来处理教学内容。

(二)针对教学实际,对模块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调整

从理念上讲,任何一个科目都可以从任何一个模块开始教学。因此,模块的安排有很大的灵活性,而没有严格的顺序。但是,各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学科各模块的学习顺序还是做出了一些规定。基本上各科目都应当首先学习必修模块,次学习必选模块,再学习选修模块。这是各个科目实施模块教学的基本顺序。各科目课程标准还对必修模块和必选模块的安排顺序提出了建议,教师仍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对必修模块的和必选模块学习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以切合本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对于选修模块则应当按照不同科目的不同要求,特别是不同发展方向的进一步学习要求,并结合北京市的指导意见优先安排基本的选修模块,然后再引导学生选修其他模块。

(三)依据课程标准,使全体学生达到模块的基本教学要求

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有严格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每个学科都必须在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学时内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因此,绝不能把专业教育的办法搬到基础教育中来,尤其不能要求高中学生像大学生那样对高中课程的基础知识作专业化的理解和掌握。这是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一个重要基本点,也是在规定学时内完成模块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

即使考虑到学生应对高考的需要,也必须把握高考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更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即从应对高考的角度讲,也必须先使学生达到基本要求,在逐步提高能力。从模块教学的起始就按照高考的要求去要求学生,是完全违背教学规律的。

每一位高中教师都必须熟读和吃透课程标准,明确各个模块的基本教学要求,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可以达到的基本尺度,并采取有效方式方法保证全体学生都能达到这些标准。

(四)依据课程标准,细化模块教学目标,确定模块教学任务

实施模块教学必须由教师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各模块和课的教学目标,确定模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确定模块和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分配模块各部分内容的学时,恰当的选择和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检测和评价每个学生对模块内容的学习效果,并及时进行反馈和矫正。

但是,与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相同,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不再详细列出各个知识点以及每个知识点学生所应达到的认知目标层次,而改为以学生学习本模块以后所应发生的行为变化表述基本要求,意在由教师自己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学生所应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确定模块和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新课程标准也就不再明确重点和难点,也不再划分学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潜在能力,才能使模块和课的教学目标、模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模块和课的重点和难点、模块的学时分配、模块和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模块和课的评价方法,既符合课程的基本要求又切合所教学生的实际。

(五)正确处理和灵活运用教材,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课程改革改变了全国统一教材的状况,实行统一科目多种版本教材。这是有利于基础教育教材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实验。虽然对于某一学生所使用的教材还是一个科目一个版本,但是在一个地区一定是一个科目多个版本。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多参照几种教材。如果教师能够综合多个版本教材,编制课程讲义,则更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这恰恰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

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普通高中各科目新教材都是按模块编写的,而不再是按学期或学年编写的。因此有些科目的模块教材容量较大,除了按照课程标准基本要求所呈现的知识内容以外,还有大量的阅读材料和活动提示,有些教材还配了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实践活动方案,意在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和体验,同时扩大学生的视野和增加实践的机会。对此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把握,必须优先考虑使学生夯实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好重点和难点内容,至于拓展性的内容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引导学生学习,或只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学。万万不可盲目的让所有的学生都要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

(六)改进评价方式,科学实施模块考核

课程改革要求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作为高中新课程学生评价的重要方式,模块考核并不简单的等同于以往的期中和期末考试。模块考核的功能是考察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本模块基本要求的水平性考试,而不是选拔性考试,更不是高考的模拟练习。模块考核的成绩只有两个等级,即“合格”和“不合格”,而不需要再化分“优秀”和“良好”。模块考核的方式应当多种多样,不能只局限于闭卷笔答,还应运用开卷笔答、口试、实验操作、实践活动、论文和实物成果等方式。在认定学分时,还因参照学生在模块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因此,考核的难度、方式和对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参照是模块考核必须准确把握的三个要点。难度,必须考虑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合格标准以及时获得相应学分。方式,必须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必须及时观察和纪录以保证真实可信。对此,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并科学的编制试题,选择恰当的考核方式,确定可行的观察记录方法。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    钟作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