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刍议

发布时间: 2020-11-15 16:12:43 来源: 基教研中心 发布者:baoguangyu

   革命传统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道德与法治》学科中,革命传统教育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为载体渗透革命精神与革命道德,其目的是通过革命历史事实这个载体达到育人、育德、育心的教育目标。教师要深入挖掘革命传统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创造性的发展与新形态的传承。革命传统教育对今天中国梦的教育有着内在的关联,是逐步培养学生国家意识、公民基本道德素养的重要内容。

新课程凸显革命传统教育是对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勇往直前、奋发向上、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等优秀精神品质的传承与发扬。《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国家历史文化知识中弘扬红色文化基因,深挖革命传统、人文精神的重要育人工作。

一、革命传统教育的特点

(一)革命传统教育具有人民性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关联,要能够从中引发学生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一心为人民,是为人民谋福利,是人民的政党。

教材从《中国有了共产党》一直到《富起来到强起来》,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暗含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涵,这也是教材的暗线。通过一个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深刻阐释革命传统教育的价值内涵,即人民性。这样的人民性从红船精神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在各种灾难面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救人民于水火,怎样保护和挽救人民的损失,这便是革命精神在今天的传承与发展。

(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民族性

民族性是革命传统教育鲜明的标志。革命传统教育传承和发扬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悠久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位炎黄子孙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与熏陶下展现了坚持正义、礼仪有度、敢于创新、诚信做人、友善包容的民族品格,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情怀,更是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中国革命、建设伟大祖国的过程中,通过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转换,完成一种新的满足时代需求的精神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革命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

(三)革命传统教育具有发展性

革命传统教育是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走向幸福生活的历史事实为载体的教育活动,其中蕴含着政治思想、政治理论、法治观念等诸多意识形态的内容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这些内容与规律可以有效指导未来的发展,帮助我们进行准确的预判与选择。

历史告诉我们,在革命中凝聚而成的中国精神以及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的表现,将会不断与时俱进,发展转化成为让今天的中国人民更加自信的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

产生于革命之中的革命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进一步发生创造性的转化与创新性的发展,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新时代特色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革命传统教育与时代同步,革命精神永不过时,只不过会以一种全新的样态凝聚于中国人的血脉中。

二、革命传统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注重价值引导,传承历史文化

革命传统教育是以价值观教育为主旨的课程内容,是培养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合格公民的教育,其内容蕴含了理想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也是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革命传统文化教育要立足于将价值观教育融合在历史知识中,以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载体,在介绍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与道德规范。

(二)发挥教师主导,强调学生主体

革命传统教育是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道德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意识的引导,特别是面向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加重要。倘若课堂离开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活动的价值方向就有可能出现偏颇。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人生阅历尚浅,与革命历史事件有极大的距离感,且他们的领悟能力与分析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如果过度的强调主体地位而忽略教师的主导地位,则会令革命精神与革命道德不能准确地被理解和认同。因此,在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参与到教学组织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供给者,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行。

当然,教学中也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要适时“隐身”,还课堂于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参与者,并且在自己不断的探索发现中形成新的认知,达到思想的认同。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在课堂中要互相转化,相互交融。

(三)创设学习情境,引发深层感悟

情境教学是通过一定事件的形象描述或一定的环境设置、模拟,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逼真感,以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故事渲染等方法营造适宜学习的学习情境,往往能够更加顺畅地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或感悟。革命传统教育的很多内容都与学生有一定的时空距离,如果教师仅仅是平铺直叙的讲述历史事件,则会令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设定恰当的情景,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挖掘隐形素材,增进学科融合

革命传统教育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建立多学科融合的教学理念,让革命传统教育深入学生的心灵。2019年秋季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增加了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分量,人教版教材从原有的33篇(不含选读课文)增加到统编版的41篇(不含阅读链接),主题突出。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教材出现专门的“革命文化”主题单元。在整个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主题教育主要涵盖四个领域,即“国家认同”“政党认知”“英模榜样”“民族精神”,从具体的内容选编上也涉及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等,这些语文学科中的教学内容与《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教学内容相辅相成。、

深入挖掘各学科教学的隐形素材,建立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意识,可以让教材内容、价值与教学取向之间寻找到一个教育的合力点,让革命传统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在多学科融合下对学生润物无声地发挥作用。

(五)突破校园边界,注重实践体验

革命传统教育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能够通过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让革命传统教育具有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最终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重走长征路,也可以到革命遗址参观,让学生深刻感受革命先烈在战争时期所经受的种种不易,进而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革命传统教育是《道德与法治》学科中重要的主题内容,需要教师具有大教育,从实际出发,将革命传统教育讲得生动,讲得鲜活,打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最终促使学生养成发自内心的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夏伟东.“五四”以来的中国革命道德理论概论[J].高校理论战线.2000.1.35-40

2.柴艳平.发扬中国革命传统 培育中华民族精神[J].人民教育.2004.12.12-14

3.罗国杰.论“五四”以来的中国革命道德[J].高校理论战线.2000.1.29-34

4.陈旻.李甦.正确继承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3.4.110-115

班秀瑶  罗宗火.论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教育[J].广西大学学报.20011213-15

5.郝淑欣.试论中国革命道德传统[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4.21-23

 (郭志滨 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