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私塾是教育“桃花源”?
发布时间: 2015-05-21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xuxiang
编者按
西安白梓霖夫妇为给孩子创设“快乐童年”的环境,5年前结束生意,带着3岁女儿和几位朋友孩子住进深山。经过几年实践发现,私塾孩子们和传统体制培养下的孩子们具有较大差异,私塾国学培养的孩子温和懂礼、快乐多,传统体制下孩子在课业压力下性格有些焦躁。而网友却担心私塾国学所培养的孩子将来会被社会所淘汰。那么,带孩子深山学习是否值得推广?到底该如何看待现代私塾现象?本期我们约发三篇文章,以飨读者。
深山私塾有违教育规律
那些知道一点国学皮毛、懂得两句洋文、会做两道题、自认为深谙教育之道的家长,自发而“勇敢”地担负起孩子的“全部”教育重担,正是不懂教育的表现。
■姚跃林
在现代教育已经充分普及的今天,自创私塾教自家和朋友的孩子,目的无非是回避普通学校存在的各种弊端,进而追求更个性化的教育。笔者认为,此法能否大面积推广暂且不说,即便是个例存在,也有违法背理之嫌,不值得提倡。这是因为,义务教育阶段要依法而行,而且个性化教育并非私塾所提倡的个别化教育,绝无离群索居之必要。
义务教育法确实没有明确规定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具体形式,但相关法律规定了学校建设标准和教师资格准入门槛,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开学校办教育的。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也就是说,如果家长坚持“自行实施义务教育”,应得到相关部门批准,否则就是违法。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依据,是义务教育机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没有合格的校舍和合法的教师,任何类型教育机构的存在都是违法的。家长不将孩子送到合法的教育机构接受义务教育,同属违法。“自行实施义务教育”必须遵循教育方针,必须执行法定的课程标准,要有科学的评价和监督体系。如果“私塾”泛滥,必致乱象丛生。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要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切勿脱离时代。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仍然是唯一有效的形式。即使有能力按自己的想法为自己的孩子建一所专属学校,可以想见的是,这所学校也很难聘到优秀老师。在现有的用工制度下,很少有优秀教师愿意做私塾先生。而缺乏优秀教师,一切好的教育理念终会落空。那些知道一点国学皮毛、懂得两句洋文、会做两道题、自认为深谙教育之道的家长,自发而“勇敢”地担负起孩子的“全部”教育重担,正是不懂教育的表现。因此可以说,在现代社会,将孩子送进深山的做法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综览全球学校教育,虽不能说尽善尽美,但足可实现现代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学校本是乐园,自然也不排斥教育的个性化和个别化,何需私塾来“拯救”?如果说当前的中国教育存在诸多弊端,问题显然不仅出在学校教育这个环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也存在一定问题。也就是说,教育问题不是现代的学校教育形式必然导致的。如果教育目标发生偏差,教育评价违背规律,同样的问题也会出现在私塾。学生厌烦的不是数学而是变幻莫测的数学考试以及据此进行的甄别和排名;同理,当“射箭”出现过度竞争时,山中学习国学的女儿还会不会是“善良温和懂礼貌,心态好,欢乐多”就很难说了。
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形式也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明白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确定要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难道还有比从小学就让学生融入社会更好的地方吗?故私塾教育并非不可为,但一定要遵守法律,尊重规律。(作者系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
不要对个别家庭选择说三道四
接受私塾教育的孩子,可能输了考试,但可能赢得快乐的童年;可能输了工作职位,但可能赢得内心的怡然自得;可能输了一城一池,但可能赢得整个世界。
■陈先哲
为了给女儿一个快乐的童年,西安夫妇白梓霖先生和爱人停止生意,带着当时3岁的女儿和几位朋友的孩子一起走进终南山,创办了一间私塾。这不禁让笔者慨叹,终南山真是个有隐士传说的地方,金庸先生笔下的小龙女自小就在终南山古墓接受私塾教育,不但练就一身武功,且性格恬淡,超凡脱俗。后行走江湖,行侠仗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样样都没落下,堪称人生赢家。
古代版的小龙女接受私塾教育成为人生赢家,现代版的小龙女接受私塾教育却被担心遭到社会淘汰,究竟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当然你可以说小龙女只是个虚构人物,但民国时期如陈寅恪、胡适、鲁迅、钱穆等,小时候几乎都接受过私塾教育。这些响当当的名字,这些“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并没有因为早年接受私塾教育而显得“落后”,更没有被社会淘汰,反而成为引领社会和思想进步的文化巨子。因此,仅从接受私塾与社会脱节的角度来评论此事,是站不住脚的。
每个孩子的天性不同,采用同一种教育方式显然不合适。在价值日益多元的社会背景下,那些对当下学校教育有不同看法的家长,如西安的白梓霖夫妇,尝试另一种教育方式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他们未必是什么大教育家,但他们是理想主义者和坚定的行动者。他们往往不愿苟同统一的教育体制和理念,自办学堂私塾,自编教材,实施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教育。我们就算不为他们鼓掌欢呼,至少也应当敬佩他们的勇气和胆识,而不是以一种世俗的眼光对之说三道四。接受私塾教育的孩子,可能输了考试,但可能赢得快乐的童年;可能输了工作职位,但可能赢得内心的怡然自得;可能输了一城一池,但可能赢得整个世界。而且,从现实来看,自办私塾也好,在家上学也好,寻求非学校教育的孩子呈现越来越多的态势,这从侧面也反映了民众对于多样化教育方式的追求。
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曾不远万里到终南山寻找隐士,他有一句表达对中国隐士崇敬之情的话语或许正切合对这种人生赢家的描述:“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精神生活的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既然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那么理应有选择接受何种教育的权利,只要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对于现代私塾,有关部门不该想着如何去禁止或封杀,而应听听这部分家长的心声,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或者为私塾教育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服务,这样才是真正为教育加分的做法。(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员)
摆正私塾教育的位置
■王海莹
就基础教育而言,目前人才培养基本仅是通过全日制学校的单一模式。这一模式未必适合所有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限制了部分孩子的个性发展,甚至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某种程度上使其成为“考试机器”。于是,部分家长选择带领孩子“逃离校园”,私塾悄然兴起。其实,从上海的“孟母堂”、深圳梧桐山的“读经学堂”,到白梓霖夫妇的“终南山书院”,私塾的产生有一定的家庭、社会原因,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
人们对私塾兴趣的重燃,一方面是源于一些家长不认可目前机械化、狠抓升学率的全日制学校教育,另一方面也与国家倡导传统文化有关。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考试和补短是学校教育的法宝和利器,然而为考试而机械学习,往往很难培养有涵养、懂情趣、会思考的人。私塾注重对学生特长、传统文化、礼仪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不受利益驱动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学校为考试而学习的弊端,是一种多样化办学的有益探索,因此社会应该给予理解,而非一棒子打死。
那么,私塾一定会杜绝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弊端吗?部分私塾以读经、射箭来牺牲其他学科为代价,对经书的死记硬背往往只能培养出顺从的人,难以培养出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在经济日益全球化时代,孩子们除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团队意识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这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情商陶冶。私塾纵然带给孩子们很多快乐,但显然无法提升其融入社会的基本能力。一旦走上社会,孩子们是否还会快乐依旧?
作为一名教育理论工作者,笔者虽然提倡多样化教育,但认为私塾教育只适合低龄段的孩子。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探访过不少家庭学校,他们大多在儿童低龄阶段在家由自己或请他人授课,到了高年级阶段便回归到全日制的学校教育。何况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在既无立法又无政策的状况下,私塾教育只能在灰色地带游走,孩子们没有学籍,如何与将来的大学教育接轨?另外,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私塾的办学质量、校舍安全、受教育者权益保障等方面存在监管漏洞,往往不利于孩子的系统学习和全面发展。
目前,虽然私塾的发展还形不成与学校教育“分庭抗礼”的局面,但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应充分认识到社会舆论对当前教育体制的质疑,认识到应试教育制度对学生身心、想象力与创造力方面的束缚,还应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推进教育体制深度改革。另外,政府部门应给予私塾发展空间,完善义务教育法,允许孩子们选择多样化的学习场所,使私塾逐步发展成熟,同时对私塾监督、教师资质、私塾与公读互转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作者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前一篇: 取缔无证不合格机构 促民办教育特色化发展 <后一篇: 教育改革“不允许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