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9-15 13:39:07 来源: 基教研中心 发布者:baoguangyu
《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主体。在当前的课程中,教师意识到教学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尤其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后,提质增效成为了关键,呼吁将课堂40分钟还给学生。而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能够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课堂的开展对学生和教师都具有重要价值。
合作学习课堂能够使学生脱离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帮助学生获得学习者的自主权,每一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增进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合作学习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分组讨论,更不会让学生浑水摸鱼。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由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这种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但由于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不足,导致课堂中经常出现“假合作”的现象,看似热闹的课堂却很少能够看到学生的有效讨论。
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是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本文立足分析“假合作”出现的原因,帮助教师梳理课前、课中、课后分别需要做哪些工作,如何在课堂上实现真正的合作学习。下面,本文就从课前准备、课上合作学习的流程及课后反思三个环节进行具体说明。
一、课前准备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任务驱动下开展的,教师对课堂的设计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课前,教师需要明确该课程是否适合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根据任务难度对学生进行分组,书写任务说明书,准备上课时需要用到的物料等。
(一)明确适用于合作学习的课堂类型
教师应明确不是所有的学习任务都适用于合作学习。合作学习通常指向个体难以独立完成的有挑战的任务,其多以任务为中心,聚焦于解决某一实际问题。设计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可以进一步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需求,激发学习动机,但在合作学习前应给予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之后小组成员再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比如在物理课堂中,在面对项目式学习、难以独立完成的实验、高阶思维问题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二)构建小组
在合作学习课堂上学生分组也是至关重要的。构建小组的前提是明确任务类型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点、擅长领域。对于分组形式,需要通过任务类型确定采用同质分组还是异质分组的方法。同质分组指分组后同一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能、运动技能、兴趣爱好等方面大致相同;异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小组内的学生在能力和性格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异质分组的形式,让每个小组都包含能力较低的学生、能力中等的学生和能力较高的学生,以便促进彼此之间的讨论和相互学习,以实现互补。根据学生状态的变化,我们需要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变更,通常根据学生状态的变化一年变更四次。根据不同的任务类型,合作学习通常分为两人合作、四人合作、组际间合作和全班合作。在常规课堂中,通常三至四人一组合作起来更为有效。为增强小组间的凝聚力,每个小组还可以设计专属的小组名称、口号等。
(三)书写任务说明书
任务说明书是教师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让学生更清晰自己的任务而准备的,它主要包括以下部分:合作学习的具体任务及完成任务的时间,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明确小组中每个角色的具体任务,保证人人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同时明确展示环节的形式、要求,以及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课堂评价标准。
(四)物料准备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教师在课前需准备教具、学生学具以及空间布置,常见的教具包括PPT、海报纸、马克笔、便利贴、彩纸、剪刀、尺子、演示实验教具等。空间布置是教师不容忽视的环节,如根据分组重新摆放桌椅,确保方便学生交流以及教师在组间穿行自如。布置教室时还需要在教室开辟一处角落,以存放各类合作学习用具,且尽可能在教室里布置一处或多处“学习中心”。
二、合作学习的一般步骤
合作学习课堂中之所以出现“假合作”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部分学生不愿参与到讨论中。为解决此问题,我们总结出了有效合作学习的四个步骤——“明确合作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合作学习成果—评价互促进步”,明确每个环节师生分别需要完成的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一)明确合作学习任务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前教师应给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在布置任务时应保证学习任务是明确的,避免学生茫然地开展合作学习。如学习内容较复杂,可分割成几个小任务。合作开始后,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不能将学生的合作学习视为自己的“休息”时间而游离于在学生之外。教师观察的内容应该包括学习任务方面的进展和小组成员间合作的情况两个方面。
(二)小组合作学习
为防止出现“优秀学生讲,其他学生听”的课堂局面,教师可提前在小组中为每位小组成员分配具体的任务。如在完成小组实验时,每组指派一名记录员、操作员、计时员,既保证小组内全员参与,又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教师观察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观察学生是否真的了解学习任务、学生是否明确个人任务、学生是否运用适当的合作技巧以及学生是否需要帮助等。
(三)展示合作成果
展示形式是多样立体的,可以是口头、笔头的,或者口笔头结合的;可以是文字形式,或图表形式,或图文结合,以及表演、音频、视频等多模态形式呈现。在一个小组展示时其他组的同学要积极思考,勇于挑错,挑出错误或提出有价值的疑问;其他组提的疑问或错误,可由提问题的小组指定展示小组的某位成员回答,其他组展示过的内容不再重复展示。
(四)评价互促进步
学生展示后需要进行评价。小组评价通常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自评、小组互评。评价要注意遵循发展性、全面性、客观性、一致性原则,并充分考虑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内容。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后反思
课后教师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课后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合作学习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师的课堂设计三部分。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及当堂检测判断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效,其中需要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表达技能和倾听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参与度。教师在备课环节任务是否清晰具体、小组划分是否恰当以及物料准备是否齐全等,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明确下一阶段需要调整的部分。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赖于有创意的任务设计,以保证学生积极的参与和融入,同时还要求有明确的组员分工,以保证人人肩负起合作进行问题解决的学习责任。其实践成效可以表现为在此过程中有民主平等的智慧分享,也可能表现为有思想观点的交锋碰撞。总之,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活动中需要遵循设计流程和环节,在合作学习策略的选择上、问题的设计上、任务步骤的分解上、学习成果的展示上下功夫,让小组合作学习因需设计,科学进行,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R.布鲁斯.威廉姆斯,谭文明.合作学习有讲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1-114.
2.盛群力.合作学习实用技能、基本原则及常见问题[M].宁波出版社.2018.1-194.
3.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刘新,张晓燕.理论研究.2017.9.
<前一篇: 返回列表 <后一篇: 核心概念统领跨学科学习:为什么?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