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幼小衔接视角下一年级入学适应教育的难点问题

发布时间: 2022-11-07 14:25:11 来源: 基教研中心 发布者:baoguangyu

  ——基于北京市16区小学一年级任课教师的调查报告 

 

摘要 北京教科院“幼小衔接”项目组针对本市一年级入学适应阶段任课教师就“幼小科学衔接难点问题”进行征集。经对341条有效数据的编码和频数分析发现:一年级入学适应阶段教师对如何实现如何促成学生“四个适应”多个问题倍感困惑;多数教师希望得到“零起点教学”具体策略的支持与援助。如何协同家长形成家校共育机制,颇令教师困扰。

主题词 幼小衔接 入学适应阶段 教师 难点问题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安排入学适应教育,组织相应的入学适应活动,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进行指导。在202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也对幼小衔接问题提出若干具体要求。在一年级入学适应阶段的,一年级教师在入学适应教育方面都有哪些难点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实现“双向衔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更好地支持广大教师落实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北京教科院成立“幼小衔接中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研究”专项小组。基教研中心研究团队聚焦小学一年级任教教师在幼小衔接视角下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开展专项调查。本文基于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以“征集令”的形式开展,面向全市16个区的小学一年级任课教师发起“破解幼小衔接难点问题”征集活动,鼓励教师写出在幼小衔接中的难点问题。项目组组建了基教研中心学科教研员为主体的核心团队,联合了各区教学研究部门的小学教研室教研员,对各区收集的数据进行了统计汇总与整理筛选。共总结出“一年级任课教师在幼小衔接中的难点问题”341条。在此基础上,项目组对341条问题的关键信息进行编码和频数统计分析,再次进行了汇总提炼。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问题表现

调查发现我市一年级入学适应阶段的教师在“幼小衔接”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涵盖了学生发展、教育教学、家校协作等多个方面。具体表现在:面对一年级入学儿童的差异如何落实“零起点”教学要求,如何应对一年级新生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产生的心理问题,如何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等。与此同时,如何获取家长的积极支持、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如何安排入学适应期课程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式也是教师们感到困难的问题。

341条问题进行分类统计后发现,145个问题涉及入学适应情况,占42.5%102个问题关注衔接教学,占29.9%49个问题与家校协作相关,占14.4%;还有38个问题关注幼小协同教研、7个问题涉及学校衔接课程。对341个问题进行频数统计,梳理出一年级入学适应期教师在幼小衔接中的10个难点问题。

 表一:一年级入学适应期教师在幼小衔接中的难点问题列表

序号

问题

1

面对学生差异如何展开课堂教学?

2

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3

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4

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和表达能力?

5

班主任面对“特殊学生”该如何进行引导和教育?

6

如何应对学生在入学适应期产生的各种情绪和心态问题?

7

如何处理学生自我意识过强,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

8

如何在校引导学生形成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

9

如何有效沟通以缓解家长的过度焦虑?

10

家长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关注不足怎么办?

(二)问题分析

1.教师对如何促成学生“四个适应”倍感困惑

入学适应期以促进儿童身心全面适应为目标,围绕儿童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提出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四个方面的内容。调研发现,入学适应期儿童表现出的适应问题令教师担忧。

“身心适应”方面,教师最关注学生在入学适应阶段产生的不良情绪及心态,各区教师提到了各种不同的情绪内容以及原因,包括角色转变中的畏惧心理、分离焦虑、情绪管理能力弱等。教师还困惑于对学生在适应期的各种心理问题如何正确引导。部分远郊区教师反馈一年级新生因不适应住校生活而产生的想家情绪和厌学情绪也值得关注。

 “生活适应”方面,教师普遍反映从幼儿园到小学,作息时间、课堂教学节奏、用餐安排、午睡等日常生活习惯发生不小变化,学生常常需要较长时间适应。另外,学生自理能力和个人卫生习惯差也成了在“生活适应”方面教师较为头疼的问题。在学生生活自理能力问题上,提到这一问题的教师五成来自城区,五成来自郊区,教师们大都头疼于学生不会自己整理个人物品或保持个人卫生,过于依赖家长。

“社会适应”方面,多数教师关注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另外有不少教师提到学生同伴交往问题、学生自我意识过强问题,这两类问题均能够反映出一年级新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同伴沟通策略,容易产生同伴矛盾,令教师们感到比较棘手。教师均强调学生在课堂上规则意识薄弱,且希望得到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学习适应”方面,教师最关注的是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其次分别是书写姿势及习惯问题、倾听与表达能力问题。教师普遍反映,面对40分钟的课堂,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并且希望得到学生注意力的培养策略。提到这类问题的教师有75%来自于郊区。在书写习惯方面,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在学前阶段形成的错误的执笔姿势,进入小学后难以纠正。对于倾听能力,教师头疼于一年级新生不会倾听他人发言或听不懂教师指令。对于表达能力,教师提到学生一方面很难表达清楚需求,另一方面很难清楚完整地口述观点。这些学习能力的欠缺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多数教师希望得到“零起点教学”具体策略的支持与援助

帮助新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小学一年级重要的教育任务,如何做到真正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小学生活。调查发现:教师提出的难点问题不少集中在了 “零起点教学”的教育教学方法问题。教师最关注的问题包括:如何针对学生之间学习情况的差异展开教学?如何针对完全零基础的学生展开教学?如何针对提前学的学生展开教学?有12个区的任课教师都提到了如何针对学生学习差异展开教学的问题。教师们普遍反映一年级新生入学基础差距过大或两极分化严重,为实施教学带来困难。有26.7%的条目提到了对于如何根据学生基础差异落实分层教学方法的困惑,有16.7%的条目提到了学生掌握进度的差异使得课堂目标难以完成或教学进度难以把控的问题。

另外,部分教师强调了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特有的教学难点。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教师们反映这类学生大多完全零基础或缺乏学前教育,导致跟不上教学进度或学习能力较弱。对于学生提前学的问题,教师提到过度提前对后续学习产生的各种不良影响,包括对提前学过的知识兴趣不高、养成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前学习的知识不正确等问题。

3.如何协同家长形成家校共育机制,颇令教师困扰

良好的家校合作有助于调动家长参与学生学校生活的积极性,有效引导亲子沟通。建立有效的家校协同沟通机制,引导家长积极配合,是共同做好衔接工作的基本保障。

调查中教师普遍提到,不少家长一方面对于孩子提前学习文化知识表现出重视甚至焦虑,另一方面对于孩子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衔接却不够关注。不少教师认为家长的教育观念片面过于重视知识学习。

调查中也有不少教师提到,有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关注不足,教师在就学生的生活适应、学习适应等问题沟通时,发现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反馈与行动,这些家长的表现与前述“过度焦虑”的家长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难点问题应对策略与建议

(一)以“衔接课程”楔入,优化新生“学”的教育生态

341个调查问题中,102个为教育教学的问题,只有7个问题涉及学校衔接课程,而且反映出学校衔接课程的内容多以爱校教育和在校一日常规为主,没能深度关联学生的课堂学习。关于新生适应性的145个问题中学习适应的问题是56个,占比38.6%为最高。同时,课堂教学如何面对新生的差异化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

学校以“衔接课程”楔入,优化新生“学”的教育生态。帮助一年级新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是小学入学适应教育阶段重要的教育任务,在入学适应教育阶段的教学价值取向由学习取向真正转向成长取向上形成明确认识。学校整体构建促进儿童的身心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的衔接课程,以此引导教师树立衔接意识,要突破幼小衔接认识误区,强化促进儿童发展目标,以此为新生创设包容和支持性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优化新生“学”的教育生态,促进儿童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投入小学生活。同时通过课程设置、作息制度、不同类型活动实施策略的探索,帮助教师解决在幼小衔接阶段出现的学生学习兴趣低落、疲劳、焦虑、恐惧等“适应性障碍”问题。即为实现义务教育起步阶段奠定基础,这也是幼小衔接本身的突破性实践。

(二)探索“适宜”学习方式,引导幼小衔接落地课堂

面对学生差异如何实施“零起点”教学成为教师最关注的衔接问题,说明课堂的衔接是最核心的衔接。教师尊重衔接期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发展规律,充分理解和尊重新生在原有经验、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围绕儿童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以儿童的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为目标导向,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教学方式要适宜儿童特有的认知世界的方式,让儿童在活动中经历学习,以教学的“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助力幼小科学衔接落地课堂。

   (三)以“研、训、教”一体化,构建“双向衔接”机制

“研、训、教”,即教研专题、教师培训、教学转化。“教研专题”是载体,是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基于四个准备和四个适应培养中面对的教育教学问题,因问题建立研究机制和研究共同体。 “教师培训”是有效研究和有效教学实践的保障, 因共同研究形成教学实践和教师培训的经验、方法、规律。“教学转化”是对教师培训、教研经验的转化,是幼儿园、小学采取何种措施、方法才能尽可能适应儿童发展需求的直接参照,直接促使“幼”“小”教师的衔接意识与教育教学行为发生改变。一体化构建幼小联合教研制度,通过深入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教学研究活动,加强入学适应期教师在儿童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交流,及时解决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目前,项目组在本次调研基础上,启动了小学入学适应阶段“幼小衔接”难点问题解决策略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后续将陆续征集相关研究成果,为该问题解决提供策略支持。

(四)以家校协同沟通机制,助力家校共育目标实现

调查显示,幼小衔接阶段家长的焦虑更甚于儿童的焦虑,如何缓解家长的焦虑是家校沟通中绕不开的问题。因此,建立有效的家园校协同沟通机制,学校和任课教师应引导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做好衔接工作。及时了解家长在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方面的困惑问题及意见建议,帮助家长认识过度强化知识准备、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内容的危害,缓解家长的压力和焦虑,理性看待自己孩子的发展和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积极配合幼儿园和小学做好衔接。

 

作者信息:刘玲,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副研究员;王建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教师。

 

参考文献:

沙莎.发展适宜性实践及对我国幼小衔接课程的启示.教育与教学研究[J]. 2015.29卷第8

张玲. 幼小衔接: 促进儿童学习力的连贯发展[J]. 中小学管理,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