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研讨会暨“AI+X”交叉赋能教学交流展示活动
发布时间: 2025-10-26 20:29:46 来源: 基教研中心 发布者:baoguangyu
出席领导集体合影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张耀天作大会总结讲话

我院党委书记董竹娟致辞

北京教育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张林师致辞

我院高教所、职教所、基教研中心作AI应用指南2.0版解读与培训
海淀教委、人大高瓴智能学院、人大附中、人大附小联动分享大中小贯通AI赋能创新实践
中关村二小、广渠门中学、北京八十中、昌平职业学校分享AI赋能典型实践案例

教科研专家在交流研讨活动中点评引领

北京和外省优秀教师联袂带来43节“AI+X”交叉赋能研究课
10月24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指导,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的“智赋创新·无限可能——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研讨会暨‘AI+X’交叉赋能教学交流展示活动”在人大附中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协办,人大附中、人大附小、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共同承办。市教委副主任张耀天出席活动并讲话,北京教科院党委书记董竹娟、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张林师作大会致辞,市教委信息化处、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职教所、高教所,北京教育学院信息科技学院,各区教委及教研部门等相关负责人,以及京内外中小学和职业院校的校长、教师代表6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前沿理念与创新探索。
张耀天在讲话中表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领域如何积极地应对世界变化决定了国家、世界甚至人类文明的走向。应对当前教育目标、形态、内容、评价、生态五个维度的深刻变化,首都人工智能教育呈现出通识教育全学段覆盖、教育应用多场景突破、教育生态广协同三大特点。他提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要坚持价值引领、技术引领、实践引领相融合。我们要以强国建设和时代发展的高度责任感,推动教育教学变革,积极利用人工智能的陪伴功能,并发挥人工智能在教育评价方面的独特优势。
董竹娟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深刻改变教育教学的方式。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要求要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她以政策包、工具箱、练兵场和生态圈四个关键词阐释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系统逻辑,提出我院发布的AI应用指南的本质是打通政策、技术、场景、成熟应用之间的断点,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从技术单点突破迈向体系化、深度融合。最后,她提出“坚持价值引领、强化协同创新、注重示范推广”三条AI应用建议,让更多的实践样态走出展台、走进课堂,服务首都,辐射全国。
主论坛聚焦学段联动实践分享、AI应用指南解读培训与典型案例交流三个主题:
我院在会上发布了《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2025年)》及配套《实施导引》,该指南作为2024版指南的迭代更新,创新性提出了“北极星—地平线—新航道—红绿灯”四维框架,构建了“总指南统领+分学段导引支撑”的“1+4”立体化动态指南体系,提出了“以智助教、学、评、育、研、管、建”七大领域的 67 个典型场景、100个优秀案例,形成“全学段、全链条、全维度”的AI赋能体系。目前,《指南》已在我院官网发布,方便各级各类教育的老师下载使用。
会上,我院对《指南》进行了解读培训。高教所所长高兵对《指南》进行整体解读,职教所所长霍丽娟、基教研中心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詹伟华分别就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AI实施导引进行解读。作为全国首个全学段AI教育应用系统方案,《指南》为首都智能化教育发展绘制了发展路线图、提供了应用工具箱,并划定了安全红线,确保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科学、安全、可持续落地。
海淀区教委、人大高瓴智能学院、人大附中、人大附小介绍了“AI+X”跨学科赋能教学的鲜活案例,展现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中多学科、多场景的创新应用模式。
中关村二小、广渠门中学、北京八十中和北京昌平职业学校在会上分享了AI创新思政教育和科学教育、AI助力教师专业成长、AI赋能破解答疑困局等典型实践案例,帮助与会者更好地理解应用指南在不同学段、不同场景的应用路径。
人大附中举办人工智能周系列活动,前沿科技展、量化文化节、AI开放麦、AI前沿讲座等互动环节,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在科技育人、校园文化塑造及社团活动中的多样化应用。
“AI+X”交叉赋能教学交流展示活动,共设9个平行主题分论坛和43节研究课。分论坛内容涵盖大中小教育一体化、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人工智能赋能人文教育、人工智能交叉赋能、人工智能各学段通识教育,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的跨学科应用与教学创新。研究课分中学、小学两部分,分别在人大附中、人大附分会场进行,由人大附中、人大附小及京内外优秀教师联袂呈现,覆盖政治、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艺术、体育等多门学科,集中展现人工智能驱动下的课堂变革与学习方式创新。
中学研究课包括6节人工智能通识课和19节人工智能与各学科融合课。 高二数学课题《人脸识别中的数学问题》、初三体育课《AI赋能体育——健身长拳套路动作的学练与改进》、高一地理课《AI星际拓荒:构建火星的绿色家园》、高二通技课《让机器⼈开⼝说话——具身智能的第⼀步》,以及由来自上海的信息科技教师执教的初一信息科技《“新玩法”解锁文生图》等课程,主题新颖,AI技术应用充分,与学科目标融合自然、深入,受到观摩教师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小学研究课包括6节人工智能通识课和12节人工智能赋能各学科融合课。六年级AI通识课《“AI辨坐姿:自制写作业姿势监测仪”》、三年级语文课《智慧朗读,走进绚丽光影——火烧云》、六年级美术课《AI遇见非遗—皮影新演绎》、五年级音乐课题《数字年味——AI时代的春节序曲》等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对小学各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为人工智能在更多学校应用提供了优秀范例。
供稿:基教研中心信息技术教研室、人大附中、人大附小
图:人大附中、人大附小
<前一篇: 返回列表 <后一篇: 科学教育中心举办"智小研"多学科应用展示交流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