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中心举办"智小研"多学科应用展示交流活动

发布时间: 2025-10-23 11:40:24 来源: 基教研中心 发布者:baoguangyu

 冯洪荣3.JPG

院长冯洪荣总结发言

 杨德军.JPG

副院长杨德军主题讲座

     图片1.png

活动现场

1021日,由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北京市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主办,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协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学校中学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学校分校承办的智小研平台应用研究课展示交流活动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学校中学部举行。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冯洪荣,副院长杨德军,北京市教委信息化处吴雅星处长,基教研中心理论室主任马福贵、科学教育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罗海风,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唐建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吴江浩,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姚守梅等领导出席活动。来自10所试点学校的教师开设18节研究展示课,涉及10个学科、初高中6个年级。近200位专家、教师现场参会,线上观看达3万余人次。

唐建东在致辞中指出,海淀区将人工智能教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智小研平台是对人机协同育人新范式的深度尝试。海淀将深化校企联动、完善课程体系、坚持五育融合,推动人工智能从工具应用迈向生态重构。吴江浩在致辞中指出,我院牵头发布的《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2025)》及智小研平台的推出,为中小学推进智能教育提供了清晰路径与有力支撑。本次活动中,18节研究展示课充分展现了智小研在不同学科的应用场景:在人文课堂中,学生通过平台深入文本情感世界、解析叙事结构,在历史课上沉浸式体验历史场景;在科学类课堂中,从数学原理到地理空间认知,从化学平衡模拟到跨学科设计,智小研成为学生开展科学探索的得力伙伴。研究课后,各学科分会场开展深入的说课交流与专家点评。

杨德军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主题发言中全面介绍了“智小研”平台,指出该平台旨在助力区域与学校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新生态,形成多样化、多学科的智能教学新模式。他强调,我院正以智能体群落打造智能体生态社区,推进智能体资源库建设。一是多维群落协同联动,以学科、学校、主题、专家智能体群落为核心,构建立体智能教育支持网络;二是突破单点到生态,从孤立AI工具向智能体社区转变,实现教育场景全覆盖;三是多角色深度互动,学习者灵活调用不同群落资源,体验多视角的知识建构过程;四是规模化因材施教,群落化部署让个性化教育从理想走向现实,真正服务每个学习者。

北航实验学校中学部校长助理沈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宋妍妍校长分别分享了数智赋能教与学的实践探索。我院基教研中心黄冬芳主任、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刘中杰教师分别进行了化学学科、语文学科的实践分享。北京市八十中学李燕教师介绍了“数智赋能整本书阅读”项目,强调推动阅读评价从“模糊经验”向“精准数智”跨越。姚守梅进行了《数智赋能教研“新生态”的海淀实践》主题发言,系统介绍了海淀区在数智赋能背景下推进教研创新的探索路径与实际成效。

冯洪荣在总结发言中肯定了本次活动的深远意义。他指出,AI与教育的融合尚在开端,推进须恪守“教育的节奏”,审慎而有定力。他强调,“智小研”平台筑牢了AI应用的“防护墙”,保障了内容的准确性;教师也需同步提升鉴别力,善用工具,以教育的节奏引领AI发展,共同培育适于基础教育的纯净版”AI。此次活动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创新实践。我院将持续深化智小研平台应用研究,构建人机协同的教育新生态,为培养具有创新素养的时代新人探索更多实践路径。

 

文:科学教育中心

图:北航实验学校中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