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师基本功,助力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5-10-24 10:45:25 来源: 基教研中心 发布者:baoguangyu

院党委书记董竹娟讲话

副院长杨德军主持大会

市教委基教研一处处长周晓宇致辞

颁奖

参会部分领导专家合影
10月23日,由我院主办的“奋进新时代,铸就新师魂——深化教师基本功,助力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总结会在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隆重举行。院党委书记董竹娟、副院长杨德军、市教委基教一处处长周晓宇,以及各区教委、教研机构负责人,优秀教师代表、知名教育专家、媒体代表及基教研中心全体等近三百人齐聚一堂,共同回顾历时一年的教师“基本功”成果,探讨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大会由杨德军主持。
本次大会全面总结了自2024年6月启动以来、覆盖全市16个区及燕山地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教师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活动坚持“展训结合、突出过程、全员参与、追求实效”的原则,实现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全学科(不含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和高中思政课)的全域覆盖,累计开展市级培训200余场,直接参与教师超3万人,各区组织指导活动千余次,辐射教师达8万人次,真正实现了“区区有组织、校校有行动、人人可参与”的良好局面,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从“选拔性竞赛”向“发展性提升”的深刻转型。
首创“六功体系”,引领教师发展新范式:周晓宇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北京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教师六功”核心能力体系,他指出“‘六功体系’标志着我们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认知,完成了一次从“技艺集合”到“育人能力系统”的范式革命。”“素养功、课程功、学生功、教学功、评价功、数字功”六功的提出,系统回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新要求。这一体系突破传统“教学技能”的局限,将教师专业发展从“教书匠”向“大先生”转型提供了科学框架与实践路径,推动教师从“经师”向“人师”跃升。
基教研中心副主任乔文军在总结报告中指出,“六功”体系不仅关注课堂教学能力,更强调育人情怀、课程理解、学生研究、评价反馈与数字素养的全面提升。数据显示,参与市级学科展示的1449名学科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达58.2%,平均年龄35.8岁,30-40岁教师占比近六成,展现出首都教师队伍结构优、活力强、潜力大的特点。专业认知也实现现代化转型:从“炫技”到“服务教学”,从“筛选”到“发展”,从“由教定学”到“以学定教”,教师正逐步成长为学习共同体的引领者与发展规划者。
推出先进典型,彰显首都教师风采:此次展示活动小初高各学科共评选出294名“六功卓越”教师,443名教师“六功优秀”教师,展现首都教师的整体实力与蓬勃活力。在跨学科融合方面,57个跨学科小组中28个团队荣获“六功卓越”跨学科小组,充分体现了协同育人、创新实践的改革方向。西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等成效显著,荣获“组织奖”,充分体现了全市上下协同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格局。
经验分享与智慧碰撞,共话教师发展未来:会上,西城教育研修院院长石玲玲以《固本强基,赋能提质》为题,分享了西城区“三级联动、研修一体”的推进机制,以及将“六功”融入日常教研、打造“四个基地”的实践经验。北京学校副校长程岚则以《击石生火:炼功育心,共筑成长共同体》为题,讲述学校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推动教师在“共愿、共为、共享、共荣”中实现专业跃升的生动案例。高中语文吴雨晴(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初中物理刘丹旸(首都师大二附中)、高中历史张艾琪(北京市第五中学)、小学数学张爱萌(朝阳实验小学)4名参展教师代表分享其参加培训历程和展示体会。
在随后的圆桌论坛环节,北师大教授胡久华、海淀进校校长姚守梅、北京市十二中校长管杰等多位专家围绕“深化‘六功’内涵,点亮教学实践的未来”展开深入对话,就教师基本功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核心作用、信息化背景下培训模式创新、区域长效机制构建等议题建言献策。
强师赋能,夯实教育强国首善之基:董竹娟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本次活动是北京市落实“强教必先强师”战略的重要举措,亮点纷呈、成果丰硕。她强调,教师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教师队伍建设:坚持终身学习,“六功”融入日常教学,常抓不懈、历久弥新;强化示范引领,通过名师工作室、专题研修等方式,构建骨干引领、全员提升的发展新格局;激发内生动力,顺应集团化办学与长链条人才培养趋势,鼓励教师勇于创新、主动作为,培育育人新质生产力。
“耕耘三尺讲台,胸怀国之大者。”董竹娟书记号召广大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争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在京华大地上书写新时代教育的精彩华章。
本次大会圆满落幕,“锤炼基本功、赋能新时代教师”的征程将继续推进,北京市将以此次活动为新起点,持续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励每一位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设计师”、教育改革的“探路人”、专业发展的“践行者”,为建设教育强国“首善之区”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前一篇: 返回列表 <后一篇: AI赋能课堂创新:探索全域教研新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