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困境与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 2017-01-09 来源: 《七方教育网》 发布者:xuxiang
一、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现状
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在推动学校、社会以及国家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眼下民办高校科研水平落后于民办高校整体发展水平,与公办高校和国外私立高校相比差距悬殊,民办高校科研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初创阶段民办高校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在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办学有了一定的积累,具备相应的人力资源和物质条件后,民办高校科研工作才逐渐起步。同时,由于政府对民办院校科研工作不够重视,民办高校在科研课题申请和立项上存在许多阻力,严重打击了民办高校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可以说,科研工作起步晚,科研条件相对较差,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科研团队匮乏,科研投入有限,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宏观政策扶持不到位,是民办高校科研工作面临的基本状况。这导致民办高校的整体科研实力不强。因此,“目前我国民办高校还没有真正履行科学研究的职能,学术气氛不浓成为大多数民办高校的通病,不仅影响到民办高校教师的知识更新,不利于人才的培养质量的提高,而且制约着学校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困境
(一)缺乏宏观政策的支持
目前,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针对民办高校科研工作有效的扶持政策,甚至在科研立项、经费资助以及科研评奖方面存在歧视现象。以科研立项为例,一方面科研立项实行限额申报,民办高校分配的可申报数额有限;另一方面科研立项评审以公办高校为主,民办高校几乎没有参与立项评审的机会。民办高校科研人员缺乏科研领域的话语权,成为多数场合下优先“淘汰”的对象。科研成果奖励更是如此,在有限的名额以及严格的指标限定下,民办高校的科研成果出线不易,获得认可更是难上加难。这导致大部分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因此,民办高校科研工作亟待政府宏观政策的支持,培育民办高校科研工作打开局面的突破口和增长点。
(二)缺乏有力的资金扶持
民办高校缺乏国家公共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办学资金不足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制约科研工作的“瓶颈”之一。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靠收取学生学费,“以学养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能拿出专项经费投入科研工作实属不易。以青岛市某民办本科高校为例,2014 年共立项校级科研项目 21 项,校级教研项目 28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10 项,高校科技计划项目 5 项,配套经费投入达 10 余万元,公共财政科研经费投入为零。公共财政科研经费投入匮乏,这不仅制约了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束缚了民办高校借助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发挥。
(三)缺少高效的研究团队
科研是一项系统工程,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高效的科研团队。目前,民办高校可以说有科研人员,但缺乏科研团队。科研人员“零敲碎打”出来的成果是可想而知的。虽然民办高校拥有了一定办学积累,但“青年教师过于年轻,缺少科研经验,有活力有创新的,也缺少专业的科研专家的指导;老教授年龄过大,缺乏创新激情,虽经验丰富,但其精力有限。科研团队呈沙漏型,无法满足科研工作发展”的局面却并未得到根本改观。此外,以教学工作量为导向的分配机制,也给科研团队的形成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民办高校教师往往起薪较低,青年教师生存的经济压力偏大,这导致年轻教师对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科研”敬而远之。加上缺少科研团队核心人物的引领,民办高校科研力量分散而不集中,难以抱团形成高效科研团队进行集体攻关。
(四)缺乏协同创新的平台
民办高校科研工作既有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同时也面临成果积累有限的制约。民办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府职能部门搭建协同创新的工作平台,是其实现科研创新、打开科研工作新局面的必然选择。借助科研平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民办高校科研力量的有机整合创造条件。但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民办高校缺乏协调创新的工作平台,缺少通过外部合作融入科研创新的机会。加之,“我国民办高校由于自身综合实力不强,科研水平薄弱,很少有机会和大型企业达成共识,更难和跨国企业形成合作关系”,这对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凭借“引进来”和“走出去”提高水平和层次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三、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健全宏观支持政策体系
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大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的支持。首先政府要完善针对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支持政策体系,为民办高校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目前,正在进行的民办高校营利性与非赢利性的分类,为政府完善分类扶持政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政府应尝试在科研课题立项、课题申请、招标、评审、科研成果评审与转化、财政拨付科研经费等方面与公办高校享有同等权利。同时,也要鼓励民办高校根据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成立科学研究机构,并从税收、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对民办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的民办教育发展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等在科研立项方面予以优先扶持。在建立健全宏观支持政策,推动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发展方面,部分省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以陕西省为例,早在 2012 年就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对民办高校科研工作进行了专项安排。
(二)不断完善科研资金投入机制
民办高校科研资金投入机制的不断完善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就政府而言,要充分认识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考虑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在科研方面的实际困难,从资金投入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消除公共财政资金针对民办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的歧视性政策,甚至通过设立基金、专项扶持等手段解决民办高校科研工作遇到的实际资金难题;就民办高校而言,要从学校长远发展战略高度提高科研工作的地位和重视程度,在办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稳步加大科研工作投入,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外部科研资金,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创造机会、提供平台;就社会而言,要转变对民办高校发展的态度,尤其是公共财政资金投入民办高校扶持民办高校发展的态度,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审视民办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为民办高校科研工作获得政府的有效扶持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三)倾力打造高效科研工作团队
教师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核心,是民办高校提升学术能力和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强化师资队伍,倾力打造高效科研工作团队是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有力支撑。民办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人才引进与培养并举,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教学、科研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为在岗教师提供培训和提升的机会。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民办高校体制机制优势,通过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基金和重点培育项目,支持博士、高级职称等人员参与科学研究,做好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的预研工作,产出权威科研成果。这不仅是吸引人才的前提,更是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条件,同时也是打造高效科研工作团队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民办高校“重视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创造条件鼓励创新,制定资助科研计划,设立科研基金,激发全体教师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打造高效的科研工作团队,才能持续有效的促进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发展”。
(四)创新搭建协同创新工作平台
民办高校要主动加强与公办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合作,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在科研合作等方面给予民办高校的支持政策,创新搭建协同创新工作平台,为科研工作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以院校合作搭台开展科研创新为例,2012 年,山东英才学院与山东农业大学联合申报的《中国海南省凋落枯枝暗色丝孢真菌属、种多样性研究》,获准 2012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经费 23 万元。课题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依托,山东英才学院为共同承担单位进行申报,充分发挥了院校合作协同创新的优势,使学校实现了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零的突破,打开科研工作的新局面[6]。2015 年,该校主持申报的三项课题被批准为2015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获得直接资助经费达61 万元,民办高校创新搭建协同创新工作平台取得积极成效。(本文刊于《高教学刊》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