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中国民办教育的时代转型及走向
发布时间: 2016-10-20 来源: 《七方教育研究所网》 发布者:xuxiang
今天听了上午和下午的论坛,我想跳出关于民办教育转型这样一个简单的就事论事来探讨民办教育。
关于民办教育的转型,我们的切入点是什么?就是民办教育发展它与我们这个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民办教育发展它是为了什么?它因此承担什么样的职能?它现在面对什么样的困境?虽然民办教育的出现是作为公办教育的补充,这是我去年论坛里讲到的一般功能,但是民办教育它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促进思想自由的功能,产生自由思想的功能,这是它的独特的体制功能,也是我们现社会上特别迫切需要的,但是基本上没有实现的。我们大部分民办学校现在的发展可以说是在公办教育体制的边缘,是一种依附型的发展,基本上就是照着公办教育的老路子发展,它没有承担起民办教育对这个社会应该承担的我们期待的这样一种特殊功能,是不称职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着诸多的体制困难。比如说我们的思源学校就面临着一个困扰,如学校老师现在参加的是企业养老保障制度,老师退休之后拿到的退休金比他在公办学校退休拿到的退休金要少50%以上,所以现在民办学校的教师不稳定,更不用说从公办学校吸引其他的优秀教师,这是目前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大家关注一下最近发布的《国家事业单位分类管理改革指导意见》,意味着在国家层面解决公办学校教师和民办学校教师享受同样养老保险待遇已经宣告此路不通。虽然各地有一些做法,允许民办学校教师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但这也典型地表现出碎片化的制度设计特征。
民办教育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别的问题,但正是这两方面的现实使得我们必须要考虑民办教育的转型。现在我们考虑这个转型怎么转法,也就是要通过怎样的变革才能发挥出民办教育的体制优势,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但是当我们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立即就会得到一个判断,民办教育的转型是不可能脱离教育整体转型来加以单独实现的,也就是说,民办教育是不可能实现单独的转型的,这是第一个判断。
那么,作为整体的教育它应该怎么转型呢?就像我们今天谈到的很多问题,都是教育本身和教育外部错综复杂关系当中所产生的纠结、制度冲突、政治上的失误等等,包括我们讲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应该促进社会发展,但是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其实是背离我们的这个目标的。比如说高考制度,这是我们目前还在使劲想修补的制度,其实在一定意义上它就是一个让大家公平地“变傻”的制度。为什么要坚持全国统一高考呢?因为它是目前大家认为相对比较公平,它确是一个让大家“变傻”的制度。这些教育的问题难道我们没看见吗?为什么解决不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第二个判断,教育也不可能脱离社会的转型而实现单独的转型,它依赖于这个社会的转型。
这就进入到第三个问题,这个社会是哪些问题阻碍了教育从现在的教育向一个更好的教育来转型,从这个疑问开始,我讲三个观点。第一,社会转型已经进行了30年,我们整个改革开放就是社会转型的一个发展历程,它的突出标志就是所谓的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但是这个转型并没有成功。与此相关的,我认为联系我们教育转型、联系我们民办教育转型,当前社会转型的迫切任务,是去政治化。什么叫去政治化?就是这个社会它在教育、经济、文化以及其他各个方面消解它的政治偶合强度。比如说现在我们街上每一辆车都是一个自主体系,它是自主决策的一个独立的自治体系,现在不管是路上有多少车,只要按照规则,按照红绿灯,他可以调整速度、方向、路线,正常运转。假设我们现在路上的车不是增多,而是再减少90%,但是所有的车都用绞链或者连杆连接起来,让每一辆车都保持在原来相对的位置,那么我们的交通绝对要瘫痪。后面的状态叫强偶合状态,前面的状态叫做多点自治状态,也就是美国经济学家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关于多中心治理的理念,这种多中心治理能够为社会带来最大的灵活性和激发最大的创作力。再反思一下中国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解偶的过程。
对于教育来说,我们整个社会不去政治化解偶并没有向教育领域迁移和渗透,我们的教育仍然是一个政治挂帅、政治一体化的运行方式,因此,教育的活力也是不可能激发出来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广东去年有一个重大事件,就是“乌坎事件”,按照我们传统的想法,包括前期的处理,它就是一个政治化思路,你跟政府对抗,那还了得,非把你打倒不可。后来我们采用了另外一种思路,就是去政治化,它就是一个权利的维护。
有了这种认识,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那就是通过让这个社会变得更有弹性,更多活力。整个社会的去政治化,只有在完成了这件事情以后,我们的教育体系、教育系统才有可能进行整体转型,叫做去计划化。我们讲教育部是中国社会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现在来看完全符合现实。在整个社会的体制背景都向着更多的分散决策方式转型的同时,我们的教育部却在不断地收权,不断地强化中央计划,这个结果就导致我们整个教育体系缺乏活力。这一点尽管我们本届政府袁部长在一次讲话当中讲到,教育改革就是放权,中央向地方放权,地方向学校放权,学校向教师放权,但是我们只听楼梯响,未见人下来。为什么要去计划化?包括我们刚才讲的大学自主办学,现在你的指标、你的学生、你的专业、你的进度等等都是由教育部来控制的,你还怎么自主办学?当然本届政府没有像上一届一样,管到中小学唱什么歌、跳什么舞、跑多少路,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是一个计划化的运行方式。如果这个不解决,我们无论是大中小学,它的活力都是无法激发出来的。
完成了去计划化以后,那么我们民办教育的转型就自然而然地将走向保障民办学校平等权利的发展,从现在的歧视性的发展向公平竞争的发展转型。这种转型主要为对以下三种权利的保障。第一,保障教师的权力。民办学校的教师所做的事情和公办学校的教师完全一样,为什么你就要有比我更多的权力呢?第二,保障学生的权利,我无论是在民办学校还是在公办学校,我的权利并不因此而有所改变。为什么你能得到公共财政的资助,包括其他的多种机会,我就不能呢?第三,保障学校的权利,在这方面,民办学校理应在公办学校同样的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应该有更大的自主权,否则的话它的体制优势是难以充分发挥的。
当民办教育的发展选择这个转型以后,我们才能考虑它的未来,走到哪里去?这个走向我把它叫做走向“教育民营”。什么意思?就是所有的学校都实现自主办学,或者通俗地说,今后的教育发展应该是政府出钱,学校办学,当然它的前提是去政治化。没有去政治化,就不可能实现去计划化,也不可能有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平等竞争。教育部为什么要加强控制呢?因为他有政治责任。如果我们转变这种观念,我相信教育部他也不会吃了饭没事儿干,老是要管你们唱歌跳舞。到了这一步,我们所有的学校都作为公平竞争的这样一个办学主体,各自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个时候才是中国教育的春天,就是形成一个自由办学的局面。全面地自由办学,全面地开放办学。
中午吃饭的时候,有一位嘉宾向我提到一个问题,他说我们对这种变革有信心吗?我们讲这个变革已经讲了30年了,或者至少最近10年是年年讲、天天讲、日日讲,他说为什么这个变革变不动呢?契机在哪里?我跟他讲,这个契机是有的,契机在哪里?我说是在十八大。他听了以后忍不住笑出声来,那么就是我们能够等待十八大来做出去政治化的决策吗?我对此抱有充分信心,我们可以拭目以待。谢谢各位!
<前一篇: 方芳:民办学校法律纠纷折射出的治理问题及其改革 <后一篇: 秦春华:美国顶尖大学如何保证本科教育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