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与解读

发布时间: 2016-10-16 来源: 《致远研究》 发布者:xuxiang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该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与活动:“各种教学和学术计划、研究和学术、教学人员、学生、楼房、设施、设备、社区服务以及学术环境等”,“还应包括国际交往方面的工作:知识的交换、相互联网、教师和学生的流动以及国际研究项目等”,选择有代表性和可行性指标,构成完整的指标体系。高等教育评价是以一定的教育目标为准绳的价值判断过程。这个过程的实施,就是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应用过程。因此,在一般意义上,可将“指标体系质量”看作指标体系的设计质量和应用效果,也就是指标体系建立后其自身所具有的目标、结构、功能状况和投入应用后人们对其“尺度”“标准”的掌握程度[1].

    一、民办高校教学现状

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队伍质量低

    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民办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最主要因素。就师资总量而言,民办高校普遍存在师生比例过大的问题;就师资结构而言,民办高校教师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从年龄结构看,缺少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和公办高校的退休教师偏多,中年骨干教师偏少;从职称结构看,初级职称教师偏多,中高级职称教师偏少;从学历结构看,博士及以上学历水平的教师比例偏低[2];从专兼职教师比例来看,兼职教师比重过高,专职教师比重过低,流动性大,不利于教学稳定。

    (二)生源现状堪忧

    民办高校生源主要包括民办高校生源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以及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应届毕业生等。社会缺乏对民办高校的足够认可,民办高校招生常常在高考录取的后批,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再者,学生入学后缺乏积极性,学习效果较差,教学质量因此低下。

    (三)课程设置偏离 

    民办高等教育的性质决定其重要特征即面向市场,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都要面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有利于民办高校真正办好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职业型的人才。但是,近年来,不少高校竞相设置所谓“王牌专业”,导致专业、课程设置同质化,无法体现学校特色,更无法兼顾地区需要,课程设置形式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实践教学薄弱

    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难度大,不仅需要教材还需要实物。教学工作组织较复杂,从实验设计、 实验准备到实验报告的批改都要详细安排,所以有个别教师避重就轻,甚至不进行实践教学,在实验时只是走过场。同时,对实践教学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难以保证评价效度和信度,没有正确的方法,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3]。

    二、民办高校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建构与解读

    教育教学时多数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的核心活动,涉及知识、技能和价值传递的全部过程。民办高校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校竞争力,在生存和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学生状况、师资情况、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评价与监控体系等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抓好这几个方面是保证民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此外,民办高校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在人才培养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有待提升;教学手段、培养方案深受“研究型”培养模式的影响,不能完全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实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4]。针对民办高等教育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以规范性、导向性、发展性、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计民办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同时,对教学质量指标进行解读。

    1 民办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维度

  指标

  观测点

  教学

  生师比

  全校师生比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

  各专业的教师适量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

  合理的控制班级授课规模

  数量与结构

  专任讲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大于等于50%;在编的主讲教师中90%以上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

 

  教育教学水平

  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教书育人,从严执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指导总体上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基本满意

 

  培养与培训

  有计划开展了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等工作,初见成效;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措施;有加强教师专业职业资格和认知经历培养的措施,效果较好;重视青年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有规划、有措施、有实效

 

  学生毕业率

 

 

  学生就业率

 

 

  雇主评价

  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80%

 

  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

  有明确的专业设置标准和合理的建设规划,能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调整专业,专业结构总体合理;注重特色专业的培育

 

  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开设足够数量的选修课;教学内容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反映本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注重教材建设,有科学的教材选用和质量监管制度;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好,能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

  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政策和措施,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教师能够开展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课程考核方式科学多样

 

  实践教学

  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专业

  全校专业设置一览表(专业名称、设置时间、分年级的学生数); 学校专任教师按专业、基础、公共课分类的支撑结构统计表;全校分专业的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专任教师名单

 

  课程

  全校分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与本学期授课计划;近两年已开出选修课一览表(含课程名称、学时数、选修人数及其专业、年级),标明选用或自编、出版单位与年度;各专业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及其学时数统计表;近两年已开出选修课一览表

 

  职业能力训练

  近两年学生实验报告、实习报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训成果; 全校分专业的实验课、实训课程开出率统计表;近两年学生参加社会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考试的学生名单、成绩和证书复印件

 

  知识能力素质

  近两年学生参加省或社会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等级测试状态统计表;学生职业能力或专业基本技能合格率达到90%,有一定数量的获校级以上(不含校级)奖的科技文化作品;学校非常重视毕业实践环节的工作,学生毕业实践质量较高

 

  社会声誉

  对学校综合评价在省、直辖市或自治区内处于较高水平

 

  注:下设观测点的指标均为定性指标,其余为定量指标

 

 

    对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种是从概念分析出发[5],通过演绎的方式对被评客体属性有关内涵进行分解进而生成具有相互关联的各项指标,另外一种是根据评价目的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6]。教学质量评价可以分为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指标。一个指标仅能反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某一属性,为此,只能按照某一种合理方式,选择其主要指标加以处理,形成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在合理的成本范围内评价教学质量。既重视客观指标,又强调主观判断。如办学条件与教学维度中包含基于调查的主观指标“学校定位”“人才培养思路”“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两者的结合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又凸显高等教育机构质量状况[7]。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既要反映静态的、易于操作的、便于描述的教学因素,又要看到各因素互动而生成的动态的、不易操作、难以量化的指标,如师生关系、师生的创造性等,评价指标应更偏向后者。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当结合民办高校教学现状,评价内容分为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内部评价可以细化为教学管理部门评价,包括知识评价、过程评价、效果评价,采用量化打分形式。教研室评价、教师自评、学生评价等[8],而外部评价主要为雇主评价与社会声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评价,该群体作为教师教学的直接感受者,对教师的教学状况和效果有最全面的接触和了解,能基本反映学生的基本需求和教师的教学状况[9]。

    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需要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施以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评价。如,在在教学过程的初始阶段,要针对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生源质量、师资水平、专业、课程等进行诊断性的评价,以便了解情况、协调配合、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的进行中,要对教师的课堂授课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教师育人能力、师生关系、教风学风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形成性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结束阶段,要对学校教学质量、院系教学质量、师生教与学的质量、课程、专业、教学管理水平等进行系统的终结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院校内部体制改革、重点学科建设、课程改革、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优秀教师评选、奖学金评选等各项工作密切联系起来。如此一来,按照教学过程,指标分类选取又可从输入指标、过程指标、输出指标三类。

    输入指标,强调的是高等教育投入的资源,包括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先从国外来看,《美国与新闻世界报道》指标体系测量高等教育投入的主要指标有:“录取率”“高中排名前 10%的学生比例”“高中排名前25%的学生比例”“高中入学成绩(SAT/ACT)”“教师薪酬”“拥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全职教师比例”“生均经费支出”;THE则主要以“师均事业收入”。在上海交大的评价指标里,以“获诺贝尔科学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折合数”“各学科领域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量”两项指标反映高等教育人力资源投入情况。这些类属财政资源、生源情况、师资队伍、图书资源的指标就类归为高等教育的投入指标,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基础和硬软件条件。

    高等教育过程和社会化生产过程一样,需要一定条件和资源的投入。本文的教育过程主要指投入到教学中的资源转化为教学和科研的过程,比如“办学规模”“生师比”等指标。但由于过程指标具有较大的变动性和不确定性,对评价的难度和信度均会有所影响,所以在国内外大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的数量较少,权重较低。在民办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增加部分定量指标,如专业设置于结构调整、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使该指标体系能够完整地反应教学全过程。

输出指标是指能够反映学校办学成果的指标。《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指标体系来说,“博士与学士学位授予比”“学术声誉”“毕业率和新生保留率”“校友捐赠”和“毕业率履行状况”均作为高等教育输出指标,其权重也占有很高的比例,足以体现高等教育输出的重要性;在THE大学评价中,分类设有关于教学和研究的声誉调查,以及利用论文引用情况表示研究的影响[10]。民办高校开展学历教育时间较短,师资建设时间不长,所以专职教师队伍之中,青年教师居多,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因此,教师培养与培训应列为重要指标。“生师比”合格标准中增加:自有专人教师数量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50%,专任教师计算方法为:自有教师及外聘教师中聘期二年(含)以上并满足学校规定教学工作量的教师按1:1计入,聘期一年至二年的外聘教师按50%计入,聘期不足一年的不计入专任教师数[11]。

科学合理的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民办高校依据自身校情实际而量身定制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恰恰反映了其独特的价值取向及利益追求。高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则由于各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同,办学特色不同,目标不同而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一套科学合理、简单易行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促进高校教育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12]。

    参考文献

    [1]刘军山,徐极巍.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质量问题的理论探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

    [2]任芳.民办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2(5).

    [3]张鸿,李鑫,崔慕岳.民办高校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0).

    [4]吴卫东,许晓琴,袁健,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

    [5]陈学军.理据的寻问:西方社会指标中的教育指标[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4).

    [6]涂艳国.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大学学科“卓越排名”的特点及其启示——以2010、2011年“卓越排名”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3(01).

    [8]李阳熙,苏毓慧.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构建的原则[J].黑龙江教育,2015(6).

    [9]李阳熙.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2).

    [10]刘召鑫,韩菲尹.系统与整合: 中外高等教育评价标体系的比较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4(5).

    [1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168/201403/165457.html.

    [12]韩驰.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4(10).

    (来源:致远教育投资和管理研究院;作者:杨薇,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