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供给侧改革:一场迫在眉睫的攻坚战

发布时间: 2016-05-10 来源: 《搜狐》 发布者:xuxiang

 

供给侧改革是在经受2008年不期而至的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之后,我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经济治理良方。所谓供给侧改革,即有别于以往刺激需求端,回到增长本源创新,强调制度供给,构建发展新体制,以期通过供给端破除经济增长困境,释放经济增长红利。供给侧改革主张,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当前经济改革取向为供给侧的“新常态”下,教育改革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基本的走向和最终的归宿。学生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最终体验者和消费者,政府是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主导者,影响着资源供给和服务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政策和治理方式的供给。解决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痼疾顽症,必须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原因导向,推进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具体原因如下:

  一是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公平问题形势严峻。长期以来,我国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的教育发展差距未能得到根本缓解,甚至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虽然上海中小学生PISA测试成绩全球第一,但云南、贵州等中西部地区7万多个农村教学点,连国家规定的基本课程都难以开齐,英语、音乐老师奇缺。我国3000多万农民工随迁子女面临“上好学难”的问题,6000多万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状况令人堪忧。久治不愈的择校问题呈愈演愈烈之势,北京、上海等地的学区房甚至出现三四十万一平方米的天价。李克强同志强调:“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如果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加剧,就会动摇社会公平体系的根基,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

  二是教育质量不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严重不足。我国中小学教学组织形式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管理体系僵化。行政化的班级管理、应试训练的课堂教学、封闭保守的课程体系,造成了“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格局和“一刀切、齐步走”的流水线化教学方式,学生的个性成长和能力培养长期被忽视和压制。我国经济总量已雄踞全球第二,但全球教育竞争力排名仅列43位。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低下,国家创新指数在全球仅排第29位。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大学应届毕业生创业率全球约10%,美国高达30%,而我国仅为1%。这些现象的存在正导致本国教育公信力的快速丧失,各地国际学校遍地开花,高考弃考人数大幅度增长,小留学生赴美人数5年增100倍,留学年龄逐年下降。

  三是教育供给结构不合理,供需错配问题突出。在高等教育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在校生3000多万人,办学规模位居世界第一,2015年高校毛入学率已达4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升。在迅速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日趋显现,高等学校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高等教育“产能过剩”的问题突出,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在基础教育方面,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农村学龄人口剧减,农村中小学不断被撤并,农村教学点数量急剧下降,且长期处于被漠视、被遗忘的角落,导致农村偏远地区学生上学距离过远,交通隐患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加重。而城乡结合部学校布局不合理,大班额和上学难的问题较为普遍。

  如何进行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呢?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其一,应努力扩大教育有效供给,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建设“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让农村教学点获得亟需的优质稀缺课程资源,通过共建共享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彻底解决农村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难题,有利于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使不同学校处于同一个平台,通过同步上课、校际互动等形式,实现校际优质资源共享,提升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共同实现高位均衡。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亲子桥”和“家校通”系统,通过可视化手段消除距离感,加强留守儿童和家长的沟通,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和成长中的困难,弥补情感的缺失和保证生命安全。同时,继续坚持“两为主”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通过购买公共服务和社会化筹资等方式,在大中城市及城乡结合部建设高标准新校区和实行小班额教学,为3000多万农民工随迁子女和大批城乡结合部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教育,防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只有教育的供给端实现有效的教育供给、精准的教育供给、创新的教育供给,才能够真正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

  其二,应大力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学生评价方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是举”的传统,将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和学业负担等全面纳入评价内容,进行综合考察。探索建立政府、学校、家长和社区共同评价的方式,积极实施第三方客观评价;突破以纸笔测验模式,增加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建立学生培养的跟踪监测体系,实施动态化管理。在教师培养上,积极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和地方免费师范生政策,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大批“待得住,留得下,教得好”本土化名师;利用信息技术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广大教师通过网上培训、视频课堂、互动观摩,随时按需主动学习。尤其是落后地区教师能够零距离接触先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推动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让更多人分享教育现代化的成果。

  其三,应合理调整教育结构,有效促进教育供需均衡。在高等教育领域,要优化教育结构,推动高校办出特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来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具体而言,就是要积极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催生一批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国制造2025”培养大批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积极实施“双一流”发展战略,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为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和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基础教育领域,要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在农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地区大量增设必要的教学点,下拨充裕的教育经费,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优秀年轻教师,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