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和:关于“十三五”期间以质量为引领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提案
发布时间: 2016-03-21 来源: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网》 发布者:xuxiang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教育的普及水平大幅提升,已跻身世界中上水平行列,在世界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率先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当前,我国正处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才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教育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长期存在的教育总体供给不足的矛盾已较好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成为了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从战略上对教育发展目标、发展方式作出调整,尽快实现从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提升教育质量,关键是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核心。从各级各类教育的情况看,教师队伍是现阶段制约我国教育质量提升的最大“瓶颈”。针对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建议“十三五”期间更好地适应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要求,将教师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全国教师队伍建设迈上新水平,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一,创新幼儿教师管理体制和培养机制,着力保障学前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拓展,学前教育机构数和在园幼儿人数大幅增加,普及水平连续迈上新台阶。但与此同时,幼儿教师严重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编制配备等相关政策不明确,难以满足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更难以适应科学保教的要求。据初步估算,目前全国尚缺合格幼儿教师100多万。近年来,一些地方多次发生幼儿教师虐待儿童的事件,尽管只是局部地区的个案,但同时也凸显了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按照目前的幼儿教师培养体系,短期内难以培养数量如此巨大的教师。
下一步,建议从体制机制入手,全方位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国家层面出台指导性政策文件,要求各地结合实际,采取出台幼儿教师配备标准、落实幼儿教师编制、对民办园教师予以财政补贴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着力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幼儿教师配备不足、待遇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创新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在大力支持专科层次幼儿教师培养的同时,在本科层次重点布局和建设一批幼儿教育学科专业,扩大幼儿教师培养规模,不断提高培养水平。
第二,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大幅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水平。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师工资的绝对数有了明显提升。但在全社会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的背景下,教师工资的相对水平不升反降。比如,在中西部许多乡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月平均工资仅2000元左右,有的地方新教师月工资水平不到2000元,还不如当地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
下一步,建议着眼教育事业发展全局和乡村建设这一大局,以乡村教师为重点,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水平,着力解决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特别是要综合考虑乡村的贫困程度、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因素,构建差异化的教师工资体系,越是边远贫困地区的乡村学校,教师工资待遇水平越高。惟其如此,才能吸引优秀人才扎根农村,长期从教,安心从教。
第三,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形成,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不断凸显,吸引力不断增强。但同时,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总体不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欠缺,岗位适应能力较差。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受诸多因素制约,其中双师型教师队伍严重紧缺是一大“瓶颈”。总体上看,行业企业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仍面临诸多体制机制障碍,职业学校教师参与生产时间和社会实践缺乏支持政策。
下一步,建议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一是在职业教育法修订中,就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出明确规定,从法律上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保障。二是国家层面在职称教师评定、待遇水平等方面出台引导和激励政策,支持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之间人才交流共享,打通制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解决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三是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职业院校质量评价和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
第四,深化高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着力激发高校教师队伍活力。建设高层次教师人才队伍,充分调动广大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向强迈进的关键性举措。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较好地解决了高校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整体质量不高、缺乏活力成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迫切需要破解的主要矛盾。
下一步,建议以深化高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创造条件,打破僵化的高校教师编制管理体制,扩大高校在教师招聘、教师薪酬标准核定等方面的自主权,以便于按照教学规律和科学研究规律有效配置教师资源,推动解决高校编制内外教职工同工不同酬等问题。二是调整高等教育支出结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扩大人员经费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扩大科研经费预算中的人员支出,将更多的办学资源用于招聘高水平教师、激励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和从事科学研究。三是改革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在招聘环节引入严格意义上的第三方评价,健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教师管理制度,支持青年教师、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探索逐步建立高校教师退出机制。
五、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权益,推动民办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始终是制约民办教育发展壮大的重大瓶颈。总体上看,民办学校教师待遇水平偏低,在职称晋升、专业发展等方面面临许多制度障碍,特别是社会保障标准远低于公办学校学校教师,导致民办学校教师招聘教师面临很大困难,现有教师队伍中兼职教师比例过高,且很不稳定。推动民办学校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解决好教师问题。
下一步,建议在谋划和推动民办教育发展时将教师问题作为一个重点,采取有力措施,着力提升民办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一是进一步清理各种针对民办学校教师的歧视性政策,切实保障民办学校教师的平等法律地位。二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对民办学校教师予以财政补助,提高民办学校教师待遇水平。三是加强对民办学校的质量监测和评估,引导督促民办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集中到教师上来。
(作者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