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西平:民办教育要顺势而为

发布时间: 2014-08-04 来源: 《信息时报》 发布者:xuxiang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的,民办教育是影子教育,他是主流教育的影子。在这个教育面临转型的时代,民办教育该如何发展?对此,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名誉会长陶西平表示,“顺向而动,顺势而为”,这是当前中国民办培训教育应采取的态度。实际上,民办培训教育的发展在过去是一只眼看政府、一只眼看市场、一只眼看自身,而现在还得要多一只眼,就是看世界,看整个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

  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教学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关键就是让人体验生命的价值。学习不是被动教,而是主动学。归根结底,我们所有的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最后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陶西平

  谈公平 从全民教育向全民学习转变

  陶西平表示,上个世纪后半期,我们强调的是全民教育,要给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但现在发生了改变,世界银行到2020年的教育战略是,要促进全民教育转变为促进全民学习。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从全民教育更多强调受教育机会,向全民学习更多强调受教育结果的转变。因此现在也谈教育公平,但这个公平已经不是基本的公平,而是能使更多人接受到跟质量相近的公平,以促使未来真正能够实现基础教育。

  在教科文组织去年举行的一个教育论坛上,形成了“大学里贫困家庭孩子的比例较小”的观点。因为在我国的整个高等教育领域里,来自贫困家庭和农村家庭的孩子的比例虽占一半以上,但在优质高校里面,这个比例明显是在降低。国家采取的办法是在学生进入高校时对贫困家庭的孩子给予资助,但有业界人士认为,如果不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去资助这些孩子,到了大学时再去资助就已经晚了。因为相当多的人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已经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就没有了上大学的机会。陶西平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开始就保证教育的质量。

  谈就业 培养有针对性技术人才

  针对现在学生难以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难题,陶西平指出,所谓难以适应包含两方面:一是市场需要的人我们培养不出来;二是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找不着工作。这样的矛盾局面,就使得教育必须要重视变革,即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最近有研究显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不是单纯地取决于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的程度,劳动力的技能可能更重要。这也提出了一个警示,如果一味提高学习水平,而忽视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提高,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受到影响。

  教育机构骨干人才的振兴、劳动力市场和地缘市场的需求,呼吁企业管理机构利用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提高毕业生业务水平,使他能够操作工作中用到的现代设备——光有理论不行,必须会操作,所以应找到学校技能跟工作需求的连接口。现在很多高校的专业找不到这一点,这是第一个难度;第二个难度是,难以培养出具有针对性的技术人才。

  所以,国务院常务会议两次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李克强曾在讲话中强调,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北京开放大学开始引进了哈佛大学“为理解而教”为主题的课程,课程基本以问题为主,解决问题为中心,它是学习观的改变。它对“理解”有一个解释:运用你所懂的知识解决问题才叫理解。强调对问题的解决才是学习的出发点。这是教学观的改变。

  发展民办教育,要有“四只眼睛”

  看世界教育发展动向,要适应这个趋势;

  要看政府政策,政府总是把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两者结合起来,所以总会有支持的地方,但同时有限制;

  要看市场,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这种多样化现在也依然存在,但市场的需求会有变化;

得看自己,自己是否能够适应整个发展的趋势来调整、来定位、来适应这个转向,要加强内外部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