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献君:在“长善救失”中发展民办教育

发布时间: 2014-06-03 来源: 《新华网》 发布者:xuxiang

 教学团队。建立教师工作坊和科研团队,与特色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结合。

    一是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在办学特色上有创造性突破。人才培养结构包括规模、层次、专业、课程等多种结构。规模结构。15000~20000学生为宜。层次结构,主要是发展本科教育。课程结构。课程建设是学校最重要的事,又是最容易忽视的事。课程是学生和学校的结合点;学校和社会的结合点;教学和科研的结合点;学生个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结合点。结构决定功能,优化课程结构十分重要。优化课程结构要处理好五个关系:共性和特性;通识和专业;必修和选修;理论和实践;课内和课外。

    他说,人才培养方面的重点突破,主要体现在办学特色的创建上。民办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创造性地形成办学特色,进而形成自己人才培养的特色,以立足社会,奉献社会,引领社会。文华学院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努力探索个性化教育办学特色,向学生承诺:“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由的空间。”老师们说:“开展个性化教育是文华学院创建办学特色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是一种境界、理想,是一种精神追求,也是一种责任。”

    从“类特色”入手,实行分类培养。学术型,20%,考研率达16%左右。能力型,75%,主体,应用型人才。潜力型,5%左右,每人一张课表。抓住潜能、立志、空间三个关键点。以学生优势潜能发掘为起点。创设潜能导师。以学生立志为内生动力。开展立志教育,有梦想、理想。以扩展学生发展空间为依托。从多方面入手,创设广阔的空间。形成了“一个中心”、“三个关键”、“五个注重”的个性化教育体系。个性化教育的开展,带动了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激发了教师教的积极性,学生学的积极性。

    ——优化组织结构,在管理制度灵活性上有实质性突破。民办高校一般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治理结构,精简的职能机构,精干的管理队伍。例如,文华学院面对近15000名学生,800多名教职工的队伍,实行校、学部两级管理,仅设有6个学科专业性学部,10个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很少。其他民办高校情况也大体如此。民办高校优化组织结构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学校治理结构,董事会和校行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下放权力,管理重心下移,发挥基层学术组织的作用;建设学习服务型机关,高水平做好服务师、生的工作。制度的灵活性是民办大学最大的优势之一,但我们发挥不够。重点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完善聘任制(人事制度的核心),真正做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借鉴德国大学的“编外讲师制度”;美国大学的试用期制度。二是制度之间的协同、配合。文华学院组织五个小组,进行全校性制度清理、重建。

    ——优化资源结构,在资源转化上有发展性突破。资源、资源结构面临的问题:缺少稳定多元的资源筹措渠道:资源总量稀缺,现有资源利用率不高;内部资源结构同质性过强;外部资源区域差异较大;转设带来资源结构的变化。资源涉及三个问题:资源从哪儿来——资源开发资源到哪儿去——资源配置;资源如何转化为资本——资源转化。大学是一个资源集合体,消耗体。资源在有限与无限之间(总量有限,转化无限)资源在有形与无形之间(有形是基础,无形是核心)资源在静态与动态之间(循环生态系统)。资源转化。市场机制下通过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不断追加资源价值,将优势资源转化为办学资本的过程。资源转化在三个层次之间、层次内部之间进行,即基础性资源:物质资源(含经费),智力资源,人才资源。发展性资料:名校资源、企业资源、政策资料、信息资源。衍生性资源:文化资源、学术资源、品牌资源。资源转化的重点:政策资源;名校资源;名企资源;校友资源;内部资源的相互转化。资源转化是一篇大文章。

    民办高校如果不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劣势面前畏缩不前,那么,只有死路一条。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长善救失,民校高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发挥优势,实现优化结构,重点突破,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创造,付出极大的努力。

    对于刘献君教授的精辟见解,与会者报以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