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光明新区民办教育迎来均衡发展“春天”

发布时间: 2014-05-20 来源: 《南方日报》 发布者:xuxiang

启动公、民办学校教师交流任教

         范朝权用迎来又一个“春天”形容即将启动的公、民办学校教师交流任教所承载的意义。他创办的精华学校是光明新区一所民办学校,按照今年新区公、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结对帮扶政策安排,下学期将有5名公办学校教学骨干到该校交流任教一年。

    精华学校是接受帮扶的民办学校之一。光明新区将民办教育作为推动整体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突破口,从20142015学年开始试行公、民办学校教师交流任教,选派优秀的公办小学教师以学年为单位到民办学校执教。

    公、民办教师交流任教,关乎教育均衡,也关乎教育公平。这一举措将春风化雨,培育出丰富、多元的教育生态土壤,推动光明新区整体教育事业高水平均衡化发展。

    撰文:柳艳 邱杰

    创新思维

    公、民办教师以学年为单位交流任教

    作为光明新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新区民办学校中小学在校生2.28万人,占新区中小学在校生总数的45.6%,占新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50%

    光明新区成立以来,新区公共事业局以“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为指导方针,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和帮扶长效机制,加大对民办学校的规范与扶持力度,以促进民办学校规范、均衡、优质、快速发展。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从2011711开始,新区公共事业局在广东省内率先试行教育券制度,对在光明新区合法民办学校就读的、符合深圳市“1+5人口管理政策的学生按学期发放学位补贴,初中每学期3000元,小学每学期2500元。截至今年3月,累计发放教育券14909张,折合财政投入3914.55万元。

    以教育券形式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位补贴,通过赋予家长自愿选择民办学校的权利,既有利于促进民办学校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学条件、形成民办学校良性竞争局面,又促进了教育公平,受到学生家长的广泛好评和社会关注。

    同时,从20129月起,光明新区10所公办学校对10所民办学校进行为期三年的“一对一”帮扶,主要在教育教学硬件、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对民办学校进行帮扶。

    2013年统计,帮扶双方班子研究交流59次,教师到对方听课研修832人次,互派学生参加活动1060人次,骨干教师到结对学校挂职38人次;共同参与教育教学课题研究30个,共同举行教学质量检测24次,帮扶学校到新区上示范课220节,听评课520节,对新区教师培训45次,培训人数1451人次。结对学校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交流机制,帮扶活动成为继新区试行教育券以后的又一创举。

    这些帮扶让新区民办教育正向着内涵式深入发展。不过,一个无法忽视的现状是,由于办学体制等原因,民办学校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直接影响办学质量。而教育均衡的一大要素就是教师资源的均衡。

    那么,如何让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满足新区群众的优质办学需求?光明新区用改革思维,提出光明新区公、民办学校教师交流任教,首批公、民办学校教师交叉任教指标共100名,其中公、民办教师各50名。

    机制保障

    由原学校和交流任教学校双重管理

    “史无前例,时间长、范围广、力度大,效果非常值得期待。”新区一位民办学校负责人如是评价此次公、民办教师交流任教。

    根据要求,新区教科研中心要将新开展的管理骨干培训班到对应公、民办学校交流任教列入培训课程计划。已经参加新区管理骨干培训班学习的学员必须在三年内全部参加交流。新区新入职的教师从任教第三年起分批到民办学校任教。现在,第一批交流任教的老师已经做好了准备,在新的平台上,他们或将传播先进教育经验,或将吸取现代教育素养。

    如何激发这批教育骨干的积极性?据了解,光明新区为此出台《光明新区试行公、民办学校教师交流任教工作方案》,对人员选派、人员管理、经费保障、评估考核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包括交流任教教师组织和人事关系、岗位保留在原学校,享受派出学校在职干部、教师的同等待遇,并按照前一学年度待遇由原学校发放工资;如原学校工资或待遇有调整,从增不从减。新增加的小学副校长职数和原学校提拔上一级干部,原则上从有交流任职经验的教师中选择。如无其他违规事项,交流任职教师学年度考核为优秀的优先人选。交流结束后,交流任职教师回派出学校工作,派出学校安排原工作岗位或上一级工作岗位等。

    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帮扶工作所需经费保障,新区每年拨给受帮扶民办学校资助经费15万元,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教学教研、教师培训、学校管理指导交流及课本课程开发等。

    “我们希望通过选派优秀的公、民办学校教师交叉任教一学年,带动民办学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进而促进民办学校教学管理、课堂效益和办学水平。”光明新区公共事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通过在民办学校的环境中的锻炼,也促进所派教师的学习、反思与进步。通过交流任教双方体验不同的办学条件和管理方式,利用民办学校自由开放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对公办学校和老师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公、民办学校良性互动,增强光明教育区域发展活力。

    他也指出,帮扶需要进一步转变帮扶观念,特别是民办学校要转变发展思路和办学理念,更好地落实帮扶实效。

    ■心声

    公办学校的骨干老师交流到民办学校,且时间长达一年,对促进公、民办教育均衡发展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我们期待这些老师能作为教育科研带头人,将学校的整个学科带动起来,培养一批民办学校的教学骨干,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这将提升家长们对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的满意度。希望这种帮扶能长期开展,力度越来越大。

    ——光明新区精华学校董事长范朝权

    我们爱华小学与光明中英文书院是姊妹学校,近两年两校在教学工作、教育管理等多方面都有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帮扶氛围。此次,按照新区规定,秉着自愿原则,爱华小学选派了3名优秀教学骨干将到光明中英文学院开展为期一年的帮扶交流。我认为这种长时间的公、民办教师交流将有力促进教育软件的均衡,对民办教育发展意义深远。

    ——光明新区爱华小学校长邓华香

    ■观察

    让“最短那块板”不再尴尬

    “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个著名的“短板理论”如果用在解读公、民办教育均衡上,一语道出了民办教育在整体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确实处于“最短的那块板”的尴尬现状。

    如何弥补这个“短板”,社会各界都在聚焦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探索运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推动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

    在此背景下,光明新区在教育领域屡屡率先闯出新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各种形式创新帮扶模式,加大对民办教育的帮扶力度,解决群众对于优质资源的迫切需求,促进民办学校内涵式发展。

    交流时间长达一年等“硬”规定,让群众感受到新区推动民办教育发展的决心和魄力。而这种均衡发展显然不是削峰平谷,而是在办好公办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提升“木桶”的短板,打造各具特色的公、民办教育,两者协同发展。

    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关键时期,光明新区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民办教育发展全过程,注重民办教育外延和内涵式发展并重,意味着新区在推动教育均衡深入发展,提升整体教育事业水平上又迈入了新的征程。

本文原题:光明新区民办教育迎来均衡发展“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