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面临生死抉择
发布时间: 2013-11-07 来源: 《中国消费报》 发布者:xuxiang
职业技能教育与学历教育不可兼得,宏伟办学口号难以实现,定位不清、唯利是图理念亟待纠正——
本报记者 胡军 在高考人数逐年下滑、公办高校录取率逐年上升、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的当下,民办高校,尤其是以职业技术培训和高等自学考试助学辅导为办学特色的非学历民办高校,正面着临前所未有的生源危机。“除非改变‘学历=人才’的评价体系,否则民办高校尤其是非学历民办高校,永远也没有与公办学校同台竞争的可能。”对于非学历民办高校的未来,从事民办教育近20年的山东省某民办高校负责人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民办教育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当时的公办高等教育对社会供给不足,于是民办高校作为补充应运而生,以助学、助考等方式培养人才;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政策的松动使得民办高校的数量迅速增加,一些学校还取得了学历颁发资格,被纳入到国家学历教育体系中;第三阶段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大学扩招政策使得民办高等教育领域的生源竞争日渐激烈。与此同时,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国家和地方性政策法规,以规范民办教育。 然而,多数民办高校在生源充足时都没有意识到其与生俱来的“民办”“非学历”两大致命基因缺陷,最终使其在发展道路上迷失了方向。“为抢夺生源,很多民办高校越办越像公办高校,办学者模仿公办高校设计专业,开始追求大而全,而不是发挥自身特色。”谈到民办高校的现状时,从事民办教育10余年的北京某民办教育机构负责人 据了解,职业技术培训和自考助学辅导是非学历民办教育兴起之初的两大主要办学特色,但许多非学历民办高校一直较为重视以自考助学辅导的名义进行招生和教学,而忽视对职业技术的培训。“民办教育必须坚持和强调技能教育,因为这是保证生源的基础。近几年的高考录取率大约都在70%—80%左右,那些没考上公办高校的生源的文化水平可想而知,因此只有学习职业技能才是这些学生今后的就业出路,也是民办高校招生的基础。”对于非学历民办高校的发展,关注民办教育发展多年的北京某知名教育研究机构负责人 免费模式难破发展困境 一直以来,投资和收费是民办高校尤其是非学历民办高校的主要办学经费来源,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收费标准远高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在这方面其一直被社会所诟病。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没有财政拨款,民办高校就只能靠高收费来维持运营,这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对于这一说法,从事民办教育多年的河北某民办高校负责人 2011年,在多家知名民营企业的支持下,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北京华夏管理学院树起了国内首所免费大学的旗帜:学生在校学习4年的学费全免、提供奖学金、企业定向培养、毕业后包分配。当时,该学院计划从2012年起,每年招收500至1000名优秀贫困学生免费就读,其主要靠岗位定制、智力投资、助学基金等模式来运营。然而,尽管“免费上大学”的做法看起来很诱人,但该学院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招生难的尴尬。2012年,该学院的在校生规模仅为600多人,这与其计划招生满员人数相差甚远。 “目前,这种企业定向培训的模式还未获得社会认可,因为很多家长都有‘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他们普遍认为,上大学就能改变命运,而让孩子就读非学历民办高校就意味其永远与‘仕’无缘,因此即便学校免费也不会让孩子去读。”对于北京华夏管理学院面临的尴尬,广东省某知名民办教育机构负责人 重新定位寻求出路 从民办教育的现状看,先天不足、定位不清、唯利是图是导致其内忧外困的三大主要“病症”。在生源锐减的当下,这些“病症”导致非学历民办高校面临生死抉择。 “在生源充足的时候,多数非学历民办高校没能抓住机遇解决自己定位不清的问题,而是继续把重点放到招生上,忽视了对自身发展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随波逐流的做法让其在生源抢夺战中体无完肤。”对于非学历民办高校遭遇的发展困境,长期关注民办教育的北京某知名教育研究机构负责人 记者调查发现,即使已经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一些非学历民办高校仍没有清晰的办学思路,仍在不顾一切地描绘“空中楼阁式”的宏大办学目标,部分民办高校甚至仍在喊“要在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百所名校之一”“比肩哈佛牛津”等口号。在专业设置方面,这些民办高校依然在抄袭公办高校,打造着“热门专业集锦”。 “不管投资者和办学者是否已经看到,我国的非学历民办高等教育都已经进入到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因此,那些依然抱有宏伟目标的投资者和办学者应该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到底该为民办高校选择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对于部分非学历民办高校办学者仍在喊大口号的现象,上述
<前一篇: 从幼儿园到大学各项收费全公示 <后一篇: 民办教育的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