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对名校硕博进中学教书大惊小怪

发布时间: 2016-06-02 来源: 中国青年报2016年06月02日02 版 发布者:xuxiang

 

名校硕博生争当中学老师背后一个令人焦虑的问题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平衡。与名牌高中的火爆相反,很多小城市、县城、农村的中学招聘,难以吸引到优质毕业生。

这两天,一条人大附中招聘中学教师的消息在朋友圈走红了。在今年人大附中招聘教师公示名单里,16人中有9名博士、7名硕士,其中3人是名校海龟,其他人也都毕业于北大、清华、人大等国内顶级名校。不少朋友不禁慨叹,名校硕博真是越来越不值钱了,只能屈就中学去教书了。

其实,名校硕博毕业做中学老师,早就不是什么大新闻。犹记得六七年前,就有中科院博士来我的高中母校任职生物老师;而在三四年前,一位北大中文系的老师曾对我说,要是我的博士能进北京名牌高中教语文,老师们都会替他高兴!像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名牌高中,近年招收新教师的门槛升到了名校硕博,这种现象并不令人意外。

之所以舆论对此现象反应敏感,主要源于两个心理:其一,在读的硕博生有强烈的代入感,愈发对当前就业难感到焦虑、甚至绝望。毕竟,只有极少数名校毕业生才有机会找到好工作。其二,很多家长、中学教育工作者,对人大附中等名牌高中抢占各种资源愤愤不平。当下,中学师资力量、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各种优质资源被名校择取,无疑是对普通中学学生的不公平。

在不少人看来,博士毕业进高校、科研机构本来是最优选择,毕竟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未必适合潜心高精尖学术研究的博士去做,甚至会让有些人觉得多年求学书白读了。深究之,舆论揣测当事人心理时混淆了一对概念:高中老师和名校高中老师。

实际上,相比进入三四线城市的一些普通高校,很多博士更乐意在大城市的顶级高中教书。以北京为例,若能进入人大附中、北大附中等校教书,不仅能解决北京户口问题,在物质收入、社会地位、孩子教育、人脉等方面也前景可观。另外,从历史上看,牛人在高中教书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民国时清华国学院毕业的李鸿樾曾受业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李济等名师,毕业后回到故乡在浏阳公学、长郡中学等校任教。这样的例子并非个案。在国外,即使欧美国家的名校博士毕业生,能进大学教书的也只是一部分人,博士毕业从事各种工作都很正常。从某种意义上讲,名校硕博选择当中学老师,也与中国基础教育水平提高有关。相比之下,上世纪80年代大量岗位人才欠缺,大学生供不应求,反倒是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的体现。

值得注意名校硕博生争当中学老师背后一个令人焦虑的问题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平衡。与名牌高中的火爆相反,很多小城市、乡镇的中学招聘,难以吸引到优质毕业生。一方面,很多年轻人囿于现实因素不愿意从事中学教育;另一方面,普通中学教师待遇低、保障不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前景不好,这些因素都让不少有教师梦的年轻人望而却步。耐人寻味的是,与我们的常规印象不同,人大附中招聘的老师里,反而没有师范科班出身的人,而在北京名牌高中,死板应付高考、填鸭式教育的路子早已被抛弃,但是,大量普通中学的学生依然要指望高考应试打翻身仗。这种校际、地域、城乡的差距,又岂是简单的求职和教育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