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系统变革研讨会日前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 2015-06-03 来源: 课程中心 发布者:wuzeyu

1.jpg

基教二处马可副处长讲话

 

2.jpg

课程中心王凯副主任主持会议

 

3.jpg

朝阳区教研中心杨碧君主任发言

 

4.jpg

朝阳芳草地国际学校双花园校区王薏校长发言

 

5.jpg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孙智昌研究员点评

 

6.jpg

IPAD课堂教学场景

 

2015529日,“北京市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系统变革研讨会”在朝阳芳草地国际学校双花园校区隆重召开。北京市教委基教二处马可副处长、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王凯副主任,北京教科院评价中心张咏梅副主任、北京市教育和网络信息中心田鹏副主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孙智昌研究员、北师大曾琦教授、李玉顺副教授、陈红兵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张洁副教授,朝阳区教研中心杨碧君主任,芳草地国际学校集团刘飞校长、双花园校区王薏校长以及各区县学习方式变革项目组负责人,实验学校校长、教师代表共计3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研讨会分为课堂观摩、校长报告、研讨沙龙、专家点评、领导讲话五个环节,王凯副主任主持了本次会议。

基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凭借经验进行因材施教的困惑,朝阳芳草地国际学校双花园校区围绕着“学生学习过程数据采集与应用”开展研究,寻找技术融合教育的新的可能性。采集学生起点数据了解学生差异,采集学习过程数据明晰差异,用数据支持个性化教学,提供个性化资源、允许个性化选择、给予个性化反馈、鼓励个性化成果展示,借助数据使得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微观表现成为可能,使教学距离学生越来越近。课堂观摩阶段,学校呈现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书法、品社、综合实践、体育等8个学科的8ipad观摩展示课。课前利用技术平台采集数据为个性化选择找准起点,实时学习过程数据的采集为个性化反馈提供依据。

研讨沙龙环节,呈现了项目实验的主体——教师的获与思。围绕“基于过程性数据的学情分析与传统的学情分析的区别”“了解学生学习起点数据对教学设计的影响”“过程性数据的即时获得如何影响课堂教学”“数据采集与应用进入常态化课堂的瓶颈”等问题开展交流。北师大曾琦教授和李玉顺教授也表达了基本观点,基于数据的精准和即时性,使得教学可以“有备而来,按需而生”“让人人有发展、各具特色”,课堂中更关注学生高级技能的发展,课堂更加开放,师生关系得以重构,知识传递让位于技术和网络,学生带着真正的问题进入课堂,课堂教学的形态不再是以教为主的,而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的,通过数据驱动形成教育新生态。

朝阳区教研中心杨碧君主任对区域的基本构想作了简单阐述。宏观从区域顶层设计和专家团队引领,实验校由小规模研究进入大规模推动,搭建朝阳紫云平台。微观从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改变,课堂评价标准改革为驱动,技术进入课堂为助力,深入跟进,实现学习的个性和差异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孙智昌研究员对项目的研究进展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认为,学习方式的变革真正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延伸到课前和课后,通过数据的分析使得因材施教科学化;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真正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学生从身到心的全方面参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得教师回归了教学的本质,教师教学生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

在会议总结部分,北京市教委基教二处马可副处长高度赞扬了学校的探索和经验,并表示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学习方式变革项目。他提出三点建议:(1)思考为什么:推动教育信息化是基于北京市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求,是为了与教育教学实践的融合,实现各种学习元素在家庭、社会、学校的流通和重构。从教育的本源上看技术和教育的关系,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2)技术的美好前景:信息技术带来的多元化资源服务,为教育的突破提供了可能,技术的挖掘仍有很多空间。(3)更多的探索:关注移动互联网,关注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的交互数据,在应用技术和教育实践融合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此次研讨会是继总项目组前两次“即时交互”、“以微课为载体的翻转课堂”研讨主题后的又一次突破,以“学习过程数据采集”为核心开展研究。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双花园校区的勇于探索、扎实推进,为北京市学习方式系统变革项目深入推进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