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科学的教材评价体系促进教材建设的健康发展——《北京市中小学教材评价方案》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 2007-06-26 来源: 发布者:yxh

 内容提要:

北京教育大会的召开,不仅促进了北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发展,也促进了北京市中小学教材评价的研究,以及北京市教材建设的健康发展。北京市中小学教材评价,是完善北京市教材管理制度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率先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提高首都教材质量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工作。本文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材审定及选用这个亟待解决、且有重大意义的问题,从研究的意义、研究的作用与范围、审定及选用制度、评价方案本身的思考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以引起各级相关部门的关注,并加以实施,从而尽快实现首都教育发展的新飞跃。

 

主题词:中小学   教材评价   研究报告

 


建立科学的教材评价体系  促进教材建设的健康发展

------北京市中小学教材评价方案》的研究报告

 

一、研究的意义

北京教育大会的召开,其影响是深远的。大会通过的《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首都教育发展战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和《首都教育2010发展纲要(征求意见稿)》,为北京市教材建设的健康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将对北京市中小学教材评价的研究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将促进北京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为了落实大会精神,北京市从2005年秋季开始,小学和初中一年级将全部实施新课程方案并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改革实验。

北京市基础教育改革,核心是课程教材的改革。其中最直接的影响是教材改革。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一纲一本”的国定制课程教材政策,不存在教材的评价与选用问题,故教材评价研究一直成为空白。20世纪80年代的课程教材改革,我国开始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政策,使教材建设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但多种原因,又出现了“多纲多本”现象 ,导致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材的“多样化”变成了“多本化。”北京的基础教育教材建设,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因此,亟待建立科学的教材评价体系,以促进首都教材建设的健康发展。

北京市中小学教材评价的研究,是完善北京市教材管理制度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提高教材质量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工作。该项研究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行,有着重大的意义。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在《首都教育2010发展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改进教材编写核准和教材审定工作,加强对教材选用和地方教材开发的监督指导工作,建立教材质量的保障体系。”要求各区县成立由教育行政人员、专家、教研人员、校长和教师代表、学生和家长组成的中小学教材选用委员会,提出教材推荐选用指导意见,作为各区县中小学选择教材的依据。为了进一步提高北京市中小学教材的编写质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成立了北京市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下设学科审查组(由学科专家、中小学教学研究人员和中小学教师组成),负责地方课程教材的初审和审定,并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授权或委托,承担有关国家课程教材的初审,以此强化北京市中小学教材审查工作的政策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此,制定了《北京市中小学教材评价方案(征求意见稿)》,并希望尽快实施,早日实现首都教育的新飞跃。

二、研究的作用与范围

1              作用:

《北京市中小学教材评价方案》 在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中将起着重大的作用。

方案之一,《教材审定评价方案》 的主要作用是:为北京市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和学科审查组及组成人员提供一个统一的教材审定指标体系和等级评定办法,以便北京市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和学科审查组及其组成人员在审定教材时作为审定教材的依据,从而强化北京市中小学教材审定工作的政策性、导向性和科学性,排除教材审定工作中的主观性。

方案之二,《教材选用评价方案》的主要作用是: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中小学教材选用的监督、指导,提供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等级评定办法,以便北京市各级中小学教材选用委员会及其组成人员在选用教材时参考使用,从而强化北京市中小学教材选用工作的客观性和规范性。《北京市中小学教材评价方案》不但为北京市中小学教材选用提供指导、成为教材质量审查的依据、而且为教材编写者编写和完善教材提供参考,还将促进北京市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和北京市教材编写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适用范围

《北京市中小学教材评价方案》适用的范围主要有:北京市中小学教材选用评价,其他中小学教材可参考本方案进行选用;北京市中小学教材审查评价,用于经北京市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批准立项的北京市地方课程教材的审查,还适用于向北京市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申请编写立项的地方课程教材样张,以及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授权或委托北京市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的国家课程教材也可参照本方案进行审查。

三、中小学教材审定及选用制度的研究

1.教材审定

我国教材审定制度的建立,是国家对教材宏观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是教材编写质量的重要保障。该制度的建立,既能贯彻国家意志,体现国家所建立的教育教学目标,统一规范全国中小学教材质量和水平,又能适应各省市、各地区、各民族、各类学校的教学实际和不同的需求。有利于调动各地方教材建设的积极性。在比较、鉴别中促进教材的质量,实现优胜劣汰。

 

1)教材审定制度建立的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1954~1985年)由“编审合一、高度统一”到“编审分开、统一审定。”

1954年制订的编审制度。教材出版前要对“政治、科学、教学原则及文字”进行审查。要经过“初稿、二稿、定稿、批准稿”等环节。

1960~1982年建立的编审制度。人教社制定了《关于中小学教材编审工作责任制的规定(试行草案)》。采取集体讨论分工负责的工作方法。强调审查必须实行三审制度:初审、复审、终审,突出政治审查,注意科学性、教学性等。

1985年制订的教材编审制度。教育部颁发《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主要特点:改革“编审合一、高度统一”制度,实行“编审分开”制度。采取“统一基本要求、统一审定”,强调审定制度民主化。

第二阶段:1987~1996年)编审实行国家、地方两极管理,教材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

19871010教育部颁发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从“组织机构”“工作职责”“审定原则”“审定程序”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附有《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更便于审查委员对教材的审查,避免了“经验性”和“主观性”。至此,教材审定制度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

1995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中小学教材编写、审查和选用的规定》。

1996年国家教委颁发了重新修订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使中小学教材建设和教材审定工作更加规范化。

第三阶段:2001~现在)编审继续实行国家、地方两极管理制度,教材从“一纲多本”到“一标多本”。

2001年我国相继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本实现了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教材审定、管理制度等逐步走向完善。但仍缺乏对教材管理、审定、选用制度的研究。

2)研究现状

在教材选用和教材审定评价的比较研究方面,我国主要有以下几位专家:高凌飚、张廷凯、丁朝蓬、胡军等。他们在教材评价(选用与审定)研究上各有千秋,并获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高凌飚、张廷凯的《基础教育教材:理论与工具》一书,建构了以维度和评价“标准指标体系”为框架的教材评价方案。这个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总框架包括:“知识维度”、“思想与文化内涵维度”、“认知与心理规律维度”、“编制与工艺水平维度”、“可行性与效果维度”,并根据这5个维度具体提出教材分析评价的标准。

丁朝蓬的《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和方法》一书,也提出了教材评价的“指标体系”,并指出一个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标准”、“量表”、“指标权重”,并由这四部分内容构成了评价指标体系的主体框架,界定了“评价指标”的指向性和“评价标准”的确定性。

胡军的《对进一步完善教材审查和管理的探讨》一文,提出制定具体、全面、科学性、操作性强的“教材审查标准”的设想,建议从“与课程标准的关系”、“偏见问题”、“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评估策略”、“版式”等方面改革并完善审查标准。

从以上各位专家的研究成果看,他们对教材的评价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对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教材选用

我国教材选用制度与教材审定制度是配套设立的。我国实行的是教材统编通用制,在国家统一要求、统一审定的前提下,供各地区、各学校使用。而世界大多数国家均采用教材的选定制,即由地区或学校掌握教材的选用权。我国长期以来,教材选用权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控制,执行“一纲一本”的国定制课程教材政策,实际上并无教材可选。

1986年,我国基础教育进行了课程教材的全面改革,教材管理制度进行调整,教材实行编审分离,采用了审定制,扩大了地方和学校的选用权。明文规定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全国通用教材,列入教育部批准推荐的中小学教材及教师用书目录;经地方中小学教材审定机构审查的教材,列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推荐的中小学教材目录,供学校选用。还规定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选择教材予以指导。教材的推荐介绍由教材编写委员会、出版单位与教育行政部门共同承担。

北京市中小学教材选用工作,是遵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完善教材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进行操作的。北京市教委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分别下发《北京市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及附件一,“经教育部审定推荐的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附件二,“北京市课程教材改革自编实验教材目录。”明确要求各区县要严格按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选用和征订《北京市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中的教材,凡“目录”中没有的教材,一律不准选用。

目前,北京市各区县中小学教材选用工作,原则上是由区县一级的教育行政、教育科研部门负责,大部分区县成立了教材选用委员会,负责推荐、选用本地区使用的教材,并以区县为单位统一向北京市教材发行部门订购,在各区县学校使用,逐渐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3.《北京市中小学教材评价方案》的可行性

课程教材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而课程教材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价不仅与教材编写者、审查者、选用者和实施者沟通了,而且为教材的编写与完善提供了支持。但是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北京市课程教材评价体系研究、教材管理的法令法规还不够健全,许多关系还未理顺,需要一套完整的评价工具,填补评价工作的空白。虽然,现有专家、学者研制的“评价标准”,但可行性、操作性上都有明显的不足。因此,亟待出台一个较科学的、公证的、切合北京实际的、便于操作的评价体系,来逐一解决北京现存的、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1)在教材选用方面亟待解决三个问题

2002~2003年度教材使用及选用情况的调研中,我们看到较为集中的问题是:教材选用评价和教材的推介。突出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缺少必要的、有法可依的教材选用评价标准。在一年两季的教材选用上主观色彩重于客观公证的评价与选用。

其次,信息不畅,缺少对教材进行科学、公证的宣传与推介。选用人员见到的多是市级的教学用书目录或征订单,见不到供大家挑选、比较的教材。

再其次,人为因素的干预。人为因素,导致在教材选用中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和排他现象,给教材选用工作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

2)在教材审定方面亟待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目前我国使用的教材审定原则和标准,比较笼统,缺少细化的指标,没有评价的等级,条理性弱,主观性、随意性大于客观性。这样容易造成审定质量和水平不高,难以保证教材编写质量及教材审定的政策性、导向性和科学性。

 

二是,教材审定内容覆盖率偏低,新的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有些内容未能列入现行的审定范围,在教材审定时易强调细枝末节,忽略对教材的整体和全面评价。这些已经远远不适应课程教材改革的需要。

3)《北京市中小学教材评价方案》简明扼要、便于操作

①本方案既有理论研究,又符合北京实际。在“教材审查方案”研制中,我们既考虑与国家标准的关联,又考虑地方课程的特点和适切性,强调“教材对课程目标的体现”。在“教材的选用方案”中,我们设计了“自设指标”,突出开放性原则,更便于不同区县、不同学校的自主选择,为保证各区县和学校根据教育教学实际确定使用的教材留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②本方案力求条目清晰,简明扼要,便于评价人员操作。“评价标准” 含义明确;各项“评价指标”能够通过阅读、调查、测试、比较等手段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以便集体确定评价结果;“等级评定”遵循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③本方案的研制不求一步到位,力求在实施中逐步完善。《北京市中小学教材评价方案》:之一,《北京市中小学教材选用评价方案》, 之二,《北京市中小学教材审定评价方案》,在课程教材改革中要发挥应有的作用,一路领先,尽快与北京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见面,投入使用,使其不断得到完善,逐步形成科学的、可操作的、实用的评价工具。从而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教材在平等、公正的情况下审查和选用。

四.关于《北京市中小学教材评价方案》的研究与思考

对此项研究,专家、学者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评价的理论基础(概念的界定和评价的标准)。

对此项研究,课题研究者关注与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制定本方案的基本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

对此项研究,各区县参与教材选用、评价者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评价方案的可操作性。

基于上述三种情况,对《北京市中小学教材评价方案》进行了三方面的研究与思考:

(一)《北京市中小学教材评价方案》基本原则的确定

 

 

制定“选用教材的评价方案”的基本原则

制定“审查教材的评价方案”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可操作性原则

4.开放性原则

5.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1.政策性原则

2.导向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可操作性原则

5.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确定上述原则出于3种考虑:

首先,列出多项相关的基本原则,然后筛选归类。把相互缠绕、重点不突出的原则剥离出来;或把相关、相近的原则合并。如,“选用教材的评价方案”中,最初是“可行性原则”中包含“可操作性原则”,操作性不突出。根据制定本方案的目的和使用对象,以及各区县使用者的关注点,把“选用教材评价方案”中的可操作性加以突出、强化。

其次,筛选出两个基本原则的共同点,即“科学性原则” 和“可操作性原则”。在两个方案中,分别加以说明。为了全面、公正,防止偏颇,增加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再其次,根据制定两个方案的不同目的和意义,筛选出两个基本原则的不同点。在“选用教材的评价方案”中,强调、突出“客观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在“审查教材的评价方案”强调、突出“政策性原则”和“导向性原则”。

(二)《北京市中小学教材评价方案》指标体系的确定

 从几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来看,指标体系的确定各不相同。

高凌飚的“标准指标体系”

丁朝蓬的“评价指标体系”

胡军的“审查标准”

●五个维度:

1.知识维度

2.思想与文化内涵维度

3.认知与心理规律维度

4.编制与工艺水平维度

5.可行性与效果维度

●不足:

1.“评价标准”、“评价指标” 没有界定,偏于繁,难操作。

2.此“维度”与“三维空间”的“维度”有何关系,难于把握。

3.理论性强,但评价体系中5个维度之间是何关系,如何分布,易产生困惑。

●四个方面:

1.评价指标①教材目标②教材的内容特性③教材的教学特性

2.评价标准(略)

3.量表

4.指标权重

●不足:

1. 理论性强于操作性。虽然界定了“评价标准”与“评价指标”,但“量表”和“指标权重”未体现出操作的方法。

2.“评价标准”是一种定性或定量的要求,在一级或二级指标中应是确定的,不应以选择方式“是否”出现,这与其界定相矛盾。

●六个标准(细则)

1.与课程标准的关联(2)

2.偏见问题(6)

3.教材内容(29)

4./学方式(26条)

5.教材中的评估策略(4条)

6.教材的版式(18条)

●不足:

1.比前两个标准具体,有对应的评价等级,但较繁琐,不易操作。

2.强调与国家课程标准的关联,但地方教材如何评价?缺少适切性。

1参照专家、学者的研究,取其精华,克服不足,经过多次筛选、增删,方确定本方案中的指标体系。

如,“审查教材的评价方案”中一级指标共设6项;二级指标共设17项。在二级指标中第(4)、第(10)项有增删,有合并,变动较大。

第(4)项“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表达的规范性”,前几稿都是分设的,现合二为一。原因是二者难以区分,“不科学”含有“不规范”之意,如再分项明显繁琐。

第(10)项“教材体系和体例的特色”争议较大。讨论中有的提出“特色”应单设一项,但经过研讨,最终达成共识。审查的教材是要达到“基本标准”,不是“较高标准”。既要考虑地方课程科目中的相同点,又不能雷同。如乡土地理、乡土历史的体系和体例是不能雷同的,否则有抄袭之嫌,故“特色”放在体系和体例中为宜。

2两个方案中,一级指标的确定各有异同。其共性是:选用方案中的第2、第5项与审查方案中的第2、第6项基本相同,都强调了教材内容的表达,教材版式设计和印制装帧。如,下面表格所示:

“选用教材的评价方案”中“一级指标”:

“审查教材的评价方案”中的“一级指标”:

1.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2.教材内容的呈现和表达

3.教材对教学过程的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4.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的结合

5.教材版式设计和印制装帧

l          6.自设指标

1.教材对课程目标的体现

2.教材内容的选择和表达

3.教材体系和体例

4.教材对教学过程和方式的提示

5.教材对学习评价的引导

6.教材版式设计和印制装帧

 

3.两个方案中,主要的不同点表现在:“选用教材的评价方案”中4个“自设指标” 的设计。这一设计给使用者留下了充分的选择空间,突出了教材选用的适切性和开放性,体现了教材选用的评价功能。

(三)《北京市中小学教材评价方案》等级评定办法的确定

关于两个方案中等级评定,如分项等级和总等级(评价结论)的关系、采用赋分值的方法还是采用项目评价(分ABC三个等级)的方法等,经过反复讨论,明确了两点:

其一,教材选用的目标:是优中选优、是适合、不适合;

其二,教材审查的目标:是达标,是合格、不合格。

因此,从评价工具的合理、简便、易于操作的角度考虑,采用了项目评价的方法。

在教材选用的等级评定中,总体评价与分项指标等级作了适当调整,较宏观地作了界定,不考虑二级指标中的“自设指标”,这样第8项(教材栏目设置的合理性)和第12项(教材对学习评价多样化的引导)就有了实际意义。

在教材审查的等级评定中,对分项等级与总等级之间关系的处理,我们考虑到审查不是“选拔”,是“达标”,故分项等级中的“B”,应对“总结论”起主要作用,而不是“A”或“C”起主要作用,这样相对要“合理”一些,不会走偏。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与突破

()研究方式:

本项研究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立足于实践研究,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理念和追求。

()研究过程:

教材的发展处于动态发展过程,教材的评价也是如此。其研究必须置于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不是孤立的研究,必须综合反映课程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从而保证教材评价的有效性。

(三)研究方法:

文件检索(扩大资料来源,丰富素材)、比较研究(国内外教科书评价现状,挖掘可借鉴的理论与经验)、实地调查(问卷、访谈相结合,包括教师、学生和家长)、个案分析(选取参加实验的、有代表性的教材,抽出关键要素进行分析)、实验研究(可行性研究)。

(四)课题突破:

《北京市中小学教材评价方案》的主要突破点是在《教材选用评价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显示了“自设指标”,突出了教材评价的适应性和开放性,给使用者留有充分的自主空间,更便于不同区县自主地选择优质教材。

 

《北京市中小学教材评价方案》课题负责人:钟作慈  张杰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人员:钟作慈  杨德军   张杰     李庆文

杨黎霞 王婷

执笔人:张杰

 

参考文献:

1《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首都教育发展战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和《首都教育2010发展纲要(征求意见稿)》。

2.曾天山著《教材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高凌飚主编,张廷凯副主编《基础教育教材:理论与工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2月版。

6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和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月版。

7胡军《对进一步完善教材审查和管理的探讨》,刊登在《课程?教材?教法》,

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