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学校教学特色 促进课程改革发展

发布时间: 2007-10-15 来源: 发布者:yxh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六个年头,在广大实践教师与引领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新的课程体系已建立,新的教材内容也日趋完善。课程教材是时代发展水平与社会需要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体现,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

我校于2001年9月进入课改实验,近20名教师和500名左右学生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中。6年中,我校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在市、区行政、教科研部门的关怀、指导、支持、帮助下,取得可喜成绩。学校的实验工作的思路清晰、措施明确、培训夯实、体验到位。

 六年的课程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积淀,师生受益匪浅,推进了素质教育的进行。从实践收获中,我们也得到了启示,主要收获有以下的“四个结合” :

一、新课程改革与形成的教学特色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的主要空间,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学会做人”和“终生学习”打好基础。我校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中,注重课堂教学改革,形成学校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

 光明小学课堂教学特色遵循了现代教育观念,这些教学观念可以用“一、二、三、四”来表达。即:

一个过程: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也不仅仅是训练能力,而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的碰撞和情绪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储备知识,更要指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探求知识的过程。

二个目标: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为学生学会做人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课堂教学要教学生做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人,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的人生,同时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具有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与能力,具有收集、交流、处理、使用信息的意识与技巧,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个服务:教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不是牵着学生为完成教材任务而学习,而是要利用教材这个载体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使学生得到发展;教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能在课上引着学生完成事先备好的一个个环节,而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在原有备课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案,为学生服务;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作为舞台不是用来展示教师的魅力,而是充分展示学生的风采,要把时间、空间充分留给学生。

四个权力: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拥有参与的权力,老师应时时想到让全体学生干什么;应拥有质疑的权力,而老师没有评论学生质疑水平的权力;应拥有出错的权力,教师要适度的允许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出错,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应给予宽容,关键是帮助学生找到原因和方法;应拥有“越轨”的权力,学习过程中不是愈安静愈好,适度允许学生在常规上有所“越轨”。

经过几年的探索,全校教师在教改实践中总结出光明小学的课堂教学特色:

更新观念   倡导多元

尊重主体   强调过程

鼓励参与   重视体验

突出载体   强化育人

积极评价   促进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与教育科研相结合

我校于1996年提出“我能行”教育,从学生、教师、家长三个层面,在学校管理、学生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评价、家校协同各个方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初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进入新世纪,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号角,我们进行了新的探索,承担了北京市“十五”规划课题“师生发展性评价的研究”。在新课程改革中,全校师生以课题为载体,更新教育评价观念,强调发展性评价,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特别是在学生考试评价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

光明小学在新课程改革中主要进行了四方面的探索。

(一)帮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

我校在对学生学业评价中,首先重视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积极评价。许多教师在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许多教师通过作业本为“媒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即时性评价;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坚持通过“日常展示”进行评价,把学生的作业、作品、课外学习成果,提供机会,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热爱学习,积极探索;许多教师运用档案袋、成长记录等方法,引导学生记录自己学科学习的轨迹,指导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发展状况,体验学习的成功。学校坚持了对学生的阶段学习,以单元作业形式,进行纸笔测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知识中的成功与不足。学校还将课堂参与、学习态度与习惯、书写水平都列为评价内容,促进学生全面提高学习能力。学校还要求教师在期中通过《学生成长手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自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提高各种能力。

(二)在低年级实行模糊评价

我们觉得小学低年级儿童,刚进入学习生活,需要有一个心理适应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要想办法让他们喜欢学习,接纳学习,进而进行探索。因此,低年级的学习评价与考试更应该成为儿童体验学习成功的机会。

我们在一年级实施模糊评价。学生平时作业用“红旗”、“红花”、“火炬”等形象图形表示,并加上简单的批语。单元练习,期末考试则用“很好”、“可以”、“再努力”进行评价。期末根据不同的学期分别采用创设宽松氛围的游艺式,尊重差异的分项式,突出主体的自测式,对语文、数学进行口头、动笔、动手、纸笔测验结合的多种形式的考试,我们称之为“乐考”。帮助孩子通过考试尝试最初学业成功的乐趣。

(三)在中高年级实施“分项考核,综合评价”

我校在中高年级改过去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试评价方法为化整为零为按月分项、分阶段考核,综合评定成绩。“分项考核”是指设立月单项能力考核制度,按月设定考核内容,加强形成性评价的力度。“综合评价”是指期末对学生学科学业成绩的评价,要根据课堂记评、日常作业、单元作业、月考核成绩、期末试卷成绩按一定的权重综合评定等级。综合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起到了有效的激励作用。

(四)增设特别的考试――“我能行”展示

这项展示安排在语算考试之后,用一天的时间让每个同学展示自己的才华。展示时由同学当评委,内容不限,可以绘画、弹琴、献歌、跳舞,也可以朗诵、讲故事、做手工,还可以踢球、跳绳。总之,每个同学都尽可能在大家面前露一手。这项考试的成绩同样记入学生的成长手册。这种考试是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进行的,完全是为了激励,为了扬长,为了给学生一次体验成功的机会,这种展示,鼓励学生去培养一个爱好,去参加一项活动,引导孩子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还要去领略更广阔的天地,使童年生活更加有趣。

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提高,是发挥教育功能,促进师生发展。我校近年进行的教育评价相关的探讨,体现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通过评价真正促进了师生共同发展。

三、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机遇,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与学生共同发展。新课程改革中,注意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为其发展提供平台。学校做了三方面的探索:

(一)提高教师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

光明小学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努力把他控变为自控,激发教师的内驱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提高自身素质。我们开展了“对照方案,找准起点”以及“更新观念,转变行为,走进新课程”“同评一节课”“课堂教学评价互动”等活动,进一步引导教师学习方案,运用方案,改进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引导教师自我矫正教育行为

在教师发展性评价的探索中,我们注意引导老师通过分析学生、家长反馈的意见,认真找到自己的不足,在教育活动中自我矫正,以使学生和家长满意。每次“老师我想对您说”,老师都需要将学生的意见整理、反馈,谈自己的改进措施。这样,评价的过程就成为老师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过程。

(三)坚持“管理的核心是为了帮助教师得到发展”这一管理理念

光明小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坚持一贯的管理主导思想――善待教师,管理者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管”和控制,更多的是尊重教师、信任教师、理解教师、爱护教师,对教师要宽容,努力为每个教师的工作、生活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他们在光明小学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发展。

四、新课程改革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光明小学走向更深层的思考与更高层的追求,即认真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实施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同样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的需要。

在近两年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中,光明小学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处理好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活动”与“教师活动”的关系课堂教

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维过程,以及其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等学习行为。同时也要关注教师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参与学习,即:如何组织讨论,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从教学效益的角度就是处理好学生学习行为的价值与教师的指导行为的价值之间的关系。我们强调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预设教学活动,而不是请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过程参与学习。强调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要最大限度的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强调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领者。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改变备课方式做到备课前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及关心的问题,要研究学生;备课中要切实体现“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部分;还要记好课后反思,对备课进行追记、分析、思考、补充、总结。

(二)处理好课堂学习活动中“双基”与“创新”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即“双基”。我们觉得无论什么时候学生都要学好必要的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这是人发展的基础之一。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创新精神,这里“双基”是创新的基础,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指的是在双基的形成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自身的感悟中建构知识,在参与体验及合作互动中形成能力,只有这样的“双基”,才能成为学生创新与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看到伴随着新课程带来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都有利于“双基”质量的提高,创新精神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在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双基”的过程中积淀而形成的。

(三)处理好课堂学习活动中“刻苦学习”与“成功体验”的关系

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任何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不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减轻学生被动学习的心理负担。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学习活动中,要处理好“刻苦学习”与“成功体验”的关系。因为学习活动是学生知、情、意的综合体现。学生参与学习不仅是认知活动,还应包括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而且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心理、良好人格的培养。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来自老师、家长、同伴的积极评价,从而体验刻苦学习后成功的愉悦,进而增强继续勤奋进取的自信;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允许不同的个体按照自己的方式与速度发展;用发展的积极的眼光看学生,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给与及时的鼓励;用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暂时的挫折,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给与等待和宽容,帮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学习,以使刻苦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处理好课堂学习活动中“静”与“动”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课堂教学活动“越安静越好”的评价标准。提倡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课堂学习活动需要常规,但常规要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不能成为束缚学生“动”的戒律。同时允许学生“超越常规”,并不是不要课堂纪律,更不是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坐姿、写姿。培养学生安静倾听、默读、静思的习惯,以及良好的说话交流习惯。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做到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它的前提是有一定的良好习惯作保证。因此,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要处理好“静”与“动”的关系,做到动而不乱,活而不散,收得起,放得开,动静自如,形成“活而有序”的常规,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效进行信息的传递,思维的碰撞,情感交流的场所。

光明小学在新课改中采用自我评价反思、相互评价反思、多元评价反思等形式对教学进行有效地反思,做到反思――归因――改进――提升,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在实践中,光明小学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断进取,坚持“四个结合”,不断用新课程的理念审视课堂教学活动,寻求最有效的改革之路,使新课程改革得以有效实施,使教育的理想得到实现。

 

崇文区光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