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技术)课程的课程观

发布时间: 2007-09-09 来源: 发布者:yxh

  劳动(技术)课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成长需要和社会要求而设立。它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技术性较强,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社会实际和学生 生活的实际,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学科;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学生实施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技术)课以实践为主,通过若干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有关的生活、生产劳动的学习和实践,实现劳动和学习、劳动与生产、劳动与生活的结合,使学生的学习世界和劳动世界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有意义的生活世界,进而使学习了解劳动世界,理解劳动与人类生存、劳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劳动的文化的、道德的、精神的社会意义和创造价值。

    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

    ――初步掌握适应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劳动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技术意识、技术实践与技术创新能力;初步具备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奠定初步基础。

    ――初步具备与劳动技术和现代科技、现代社会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环境意识、资源意识,以及关心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意识。

    劳动(技术)课的实施要强调:

    突出实践。实践是劳动(技术)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实践的形式包括课堂实践(劳动教室、劳技中心、劳动基地、工场等)和社会实践(校外考察、参观等)

    突出以学生为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劳动(技术)课的实践是学生的实践,是他人无可替代的手脑结合的操作过程。

    突出作品制作。除少数社会实践外,劳动(技术)课均应围绕作品制作展开,以作品引导” 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作品制作的同时,涉及到什么知识,学习什么知识,需要什么技能 ,训练什么技能。

    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劳动(技术)课强调学生的全过程参与、全员参与、 主动参与;着重体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着重体现自身的体验与感受、探究与创造;是手与脑、知识与技能、课堂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独特的学习方式。

    突出技术意识。劳动(技术)课的实施要改变过去偏重知识传授与基本态度培养的教学模式,突出对学生技术设计、技术实践、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突出实施过程的规范性与实施方法科学性。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特征,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在实施方法上,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重视观察、分析、类比;在实施中,把构思、设计、制作协调一体,体现实施方法的科学性。

    突出因地制宜。劳动(技术)课的实施既要前瞻社会发展的未来,也要考虑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一些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项目,可以充分利用自主课时和机动课时,选择最适合的项目进行开设。

    劳动(技术)课的实施以课堂、基地(劳技中心)、社会三结合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