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校本课程开发指导研究”课题论证

发布时间: 2007-06-26 来源: 发布者:yxh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伴随着地方与学校课程决策权力的扩大、责任的加重,课程的多样化趋势日益张显。如何在保证国家统一要求的前提下,使课程多样化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如何深入研究并创设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计划体制下的课程制度和课程思想的惯性与校本课程开发现实需求之间的深刻矛盾、学校和教师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欠缺、课程专家的缺乏以及校本课程在其开发过程中自身存在着的局限性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尽快寻求解决之策,尽早出台相关建议与决策,以利于北京市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推进,以利于构建出体现学校特色,利于学生发展的具有首都特质的课程体系,适应首都教育改革及未来发展的需要。

(一)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的根本要求

伴随着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在这个以知识创新与应用为特征的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我国要应对新世纪的挑战,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校本课程的开设正是体现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促进学生有个性、有创建、愉快地成长为宗旨。与国家统一的核心课程,即以学生的一般学习需求为基础的,难以兼顾各个地区、每所学校、每个学生的差异,相比较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更注重了校与校、生与生之间的差异,通过采用相应的课程政策,促使其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这是一种基于学生个体的经历、兴趣与体验、把握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并将这些因素纳入到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课程。

  (二)新的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人们对教育机会、质量需求日益增强,使全国统一的课程方案越来越无法顾及地方、师生差异。构建合理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课程结构,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我国在1999年明确提出: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2001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又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自此,校本课程作为一种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形态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校本课程的发展,由此也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三)体现首都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的需要

  北京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国际大都市,面对进入世界经贸组织,2008年即将在北京召开的奥运会,这一切都为北京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怎样体现首都特色,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主战场,它的教育个性化、人性化的体现正是学校课程的生命力之所在,处在首都教育下的北京市各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一方面应考虑到学生需求、教师素质、学校资源,另一方面也应综合考虑首都特色及未来发展与本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做到学校教育既承担好“个性化”课题,又承担好“社会化”课题。只有两者的协调统一,才能更好地促进人才的发展及推动首都现代化城市的建设。

(四)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往往把教师更多地视为一种职业,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独特个性品质,恰恰是教师的个性品质影响着其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校本课程开发正是立足于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而作为开发主体的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重建过程中更将突显自己的个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重视教师的发展,尊重教师的开发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中,必然提升其课程意识,课程开发能力,以及行动研究能力与合作精神。教师在课程的开发与研制中将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搭建起相互沟通与对话的桥梁,以成就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及学校特色形成的新局面,这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所在。   

(五)学校特色发展的需求

  在传统的集权管理体制下,国家名正言顺地获得了组织、分配课程资源和控制、支配学校课程的权利,学校在课程领域只是一个循规蹈矩的执行者,没有探索与创造的空间,由此造成了学校“千篇一律、一个模式”的现象。事实上,每所学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内外部条件,这些条件的综合形成了学校自己的办学传统。一个学校的办学传统就是该校在办学历程中所积淀的校园文化的结晶,而校风恰恰是学校之间自然存在的个性差异。校本课程开发要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基于学校现实的特色化道路。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作为开发的基地和主体,体现校本课程开发要依据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与特长的需求;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管理权力的一种分割,使学校拥有了自我开发与自我完善的发展空间;校本课程成为学校教学改革最活跃的领域,积极利用学校课程建设开发与实施的成功经验,改造传统学科教学,使学校课程不仅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且成为传统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真正实现学校教育走向“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

二、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

  校本课程是指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以校长为领导,老师作主力,课程专家作指导,家长、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开发的课程。它因其学校视野、教师知能、学生基础、社会趋向、可开发资源等的不同而不同。其基本要素包含: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为基础;二是以教师为主导;三是以达成学校教育目的或解决教育问题为目的。这种课程既可以是种崭新的创造型课程,如上海大同中学开设的“知识论”、北京八中开设的“学习方法”;也可以是对国家课程的一种改造,如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老师采用主体性思想对语、数等学科教材、教法、课堂组织形式的立体改造,江苏锡山高级中学将“选修课、活动课”改变为“校本课程”。总之,校本课程开发形式是灵活多样的。

伴随着国际终身教育思想、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趋势,伴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日渐深入,在教育上的地区差异日显突兀,从而导致校本课程的开发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可谓层出不穷。如对校本课程编制与管理、开发理念与策略等的理论研究;上海大同中学、北京八中等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研究等。这些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都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北京市校本课程开发及相关指导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历程,对推进北京市校本课程开发及相关指导研究将有大裨益。

(一)世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情况

校本课程开发是从英美等工业化发达国家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开发策略,它是针对中央集权课程开发模式和策略的局限性而采取的弥补措施。经过理论、实践后,逐渐形成的一股强大的课程革新思潮。

随着1973年“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提出,校本课程开发得到了蓬勃发展。例如,20世纪70年中期开始,英国等非集权国家中央教育部门承认课程开发的重心在学校,政府应协助推动校本课程开发,而国家方案只作为学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的参考;同时政府通过中小学委员会推动“资源运动”和“校本在职培养,强化了校本课程实施环境”。又如,澳大利亚学校有课程自主权,教育部们拨经费补助其开发及教师进修活动。再如,美国8689年开展的第二次教育改革采取自下而上的策略,强调权力下放,以赋予学校更大办学自主权,从而促进了校本课程开发模式的发展。集权国家如法国1973年全面推动了“中学10%弹性课程实验”,在课程计划中预留10%授课时间由学校自行设计,由于范围、程度的有限性,加之当局在政策上未能给予积极地支持,10%的学校自主课程名存实亡。

80年代校本课程出现两极现象。一极表现为政府对课程统一性增强,校本课程开发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地位下降;另一极则恰恰相反,政府对课程统一性减弱,而校本课程开发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地位有所上升。这两种发展形势在实施过程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单一的国家或校本开发模式都有诸多的不利因素。自此两种课程共同走进了学校教育体系中,并发挥着各自的特定作用,由此建立起国家、地方、学校课程体系,共享课程决策权,共同分担责任。

(二)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情况

80年代末90年代初,“校本课程开发”在香港和台湾受到重视。

香港19889月推行“学校本位课程设计”计划,设立三类特别资助的学校本位课程设计项目。1998年开始重点资助和鼓励学校、教师进行资讯科技方面的课程设计。

首期10所中学进行“校本课程剪裁计划”的试验。协助学校重整校内课程及改善教学方法,并建立了有效的支持系统配套政策;财政支持与奖励;专业支持:成立“地方课程发展辅助小组”等,有效地推动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台湾80年代中后期引入西方教育文献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概念。民间教改团体在“教育自由化、民主化、多元化”的诉求之下,自发地进行了课程改革。1998930台湾教育部公布了《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该课程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强调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由此推动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

大陆20世纪80年代前,由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导致了课程政策的失真,因而促成课程政策中权力分配的重新调整。80年代初校本课程开发在大陆一些较为先进的学校中应运而生,如北京市陈经伦中学探索、构建出有利于培养学生特长的课程结构。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创设了“和田十二创造技法”。90年代后期,试行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课程决策权下放到学校。2001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自此,改变了学校、教师在课程决策中的地位?D?D成为课程决策的中心。由此,推动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深入开展,学校努力探索开发内容丰富的课程,出现了不同学校之间在课程上流派林立、“百舸争流”的局面,许多教育家纷纷参与到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地推动了校本课程建设的进程。

对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情况的粗略考察,为我们全面深入研究北京市校本课程开发及相关指导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市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着两种状况,一是好的学校,有着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的优势以及学校鲜明的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故而校本课程开发做得比较有特色,确实起到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作用,并在几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系列课程,对于他们的成功经验,我们应加以总结、提升,形成具有借鉴价值的典型个案,加以推广。二是对于大多数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而言,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晚,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与困惑,如校本课程怎样开发;遵循什么规律;如何评价;如何管理;如何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等,需要深入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尽早出台我市校本课程开发相关指导研究建议。

三、研究设计

北京市校本课程开发应立足于北京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国际大都市这一特色,利用北京人力与物力的资源优势,建立起独具特色与活力的校本课程,以利于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人才的脱颖而出,以加快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一)研究目标

1.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借助于“校本课程开发”这个“壳”资源,展现出我国当前课程多样化改革的方向,起到凝聚和鼓舞的作用。对我们自己的课程实践和机制创新加以总结和澄清,从而更好地融入教育改革的大潮,拓宽同先进教育理念进行交流与对话的渠道,使我市的教育改革站在更高的起点之上。

2.以学校实践层面为切入点,通过对我市部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结果及其经验、问题、发展走向等情况的调查与研究,并借助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逐步完善我市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验工作思路,提出北京市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开发指导研究策略及课程管理的新模式,有效地推动北京市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整体性改革与创新,使适合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更多、更好的校本课程涌现出来,以呈现出北京市首都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欣欣向荣、健康成长的态势,适应未来首都现代化发展及对富有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的人才的需求。

3.通过在学校层面的实践反思、研讨与交流,发现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积累、固化成果,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研究。为推动北京市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积极有效的指导与建议,为制订国家《学校课程管理指南》北京实施方案建议等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二)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主要研究内容

(1)北京市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与研究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教育课程的一种类型,它的指导思想、编制原则、组织管理方式等直接关系到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是每一所学校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在我市虽已有一批像陈经纶中学、“十一”学校、培星小学等成功创办的校本课程范例,然而从整体上说,它的发展还不够均衡、完善,因而,作为市级单位有必要通过对一线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政策,并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反思及相关内容的深入总结、提升、研讨,推广借鉴其成功经验和理论构架。

(2)校本课程与首都教育发展研究

今天,校本课程的开发被提到了显要的位置,这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以及近年来的课程改革特别是新时期国家课程改革的发展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作为首都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应以新的课改思想为指导,以培养适应未来首都现代化发展及对富有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的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努力创设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及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以实现学校课程资源的优质组合及有效开发利用,真正实现富有首都特质的高质量、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建设。

(3)北京市校本课程开发指导研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立三级课程体系,明确国家、地方、学校三者在课程管理和开发中的不同职责成为必然。我单位作为市一级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机构,应该在深入基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我市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等相关指导管理意见,从校本课程编制指导思想、开发建设原则、管理方式等相关内容研究入手,制订规划,提出建议,并建立合理的指导与评估机制,从而为稳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逐步形成学校的办学思想及特色,以适应首都未来发展及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

2.研究方法

本项课题研究拟采取调查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反思文献资料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及理论思辨研究等的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主要通过对北京各区县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听课、研讨等,为及时了解北京市校本开发的基本情况,针对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教育经验总结反思,即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案例进行诊断、分析,研讨反思问题,总结推广经验。

文献资料研究,即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的资料进行搜集、梳理,及时捕捉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向,从理论的层面分析研究问题。

比较研究,即对国内外相关校本课程研究进行比较并借鉴其成功经验。

个案研究,是指从典型的个案(实践)研究入手,分析其思路、寻找其规律,并从理论角度加以阐释,积累、固化成果,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加以总结推广。

四、研究进度及主要活动

 ()研究过程

前期:课题论证,调查研究 (设计问卷、撰写相关说明

中期:撰写北京市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查报告,深入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后期:撰写研究论文;编辑优秀案例论文集;提出北京市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等相关政策建议。

 ()课题研究预期的主要阶段性成果及完成时间

序号

研究阶段(起止时间)

阶段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1

03.603.12

北京市校本课程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2

03.903.12

校本课程与首都教育发展研究

论文

3

03.1204.6

北京市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研究

研究报告

4

03.1204.6

北京市校本课程开发管理指导建议

文件

5

04.404.6

北京市校本课程开发案例论文集

丛书

     ()研究最终成果及完成时间

        

   

完成时间

北京市校本课程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03.603.12

北京市校本课程开发管理指导建议

文件

03.1204.6

北京市校本课程开发案例论文集

丛书

04.404.6

 

 

“北京市校本课程开发指导研究”课题组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