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视觉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 2019-10-15 22:24:10 来源: 基教研中心 发布者:baoguangyu

 互联网+”写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后,意味着互联网+”正式被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学校德育来说,一方面网络促进学校德育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又对学校的德育提出很大挑战。那么,“互联网+德育”又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和深刻变革呢?下面笔者结合学校管理的实际,对学校网络德育提出自己的管见。

一、中学生的网络现状?

近年来,互联网像点石成金的魔杖一般,不管“加”上什么都会发生神奇的变化:“加”商品变成了淘宝、京东,“加”货币变成了支付宝、余额宝,“加”手机变成了微信、视频通话,“加”出租车变成了滴滴打车、快的打车……很多人把它跟电的发明相提并论,并将互联网时代称之为一次新的工业革命。

随着全球网络化浪潮,我国已进入了信息发展的快车道,网民犹如雨后春笋,而青少年更是其中的主力军。但是,我们发现有相当部分的青少年只是掌握了熟练的上网技巧而已,并未掌握上网的道德规范,所以他们经常通宵达旦地沉迷游戏,甚至浏览色情暴力网站等,为了上网学会了撒谎、逃课,身心俱损,也让其家长陷入一场与网络争夺孩子的艰苦战争。

中学生网络的不良道德问题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对学生的危害性不可低估。网络本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因为一些学生由于不文明上网,导致理智消弥、责任淡化、道德丧失,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致使不少的学校、家长视网络如洪水猛兽,对青少年上网采取粗暴限制来应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学生掌握现代信息能力是时代的迫切要求,采取简单的限制不准来对待学生强烈的上网热情是行不通的,正如列宁所说,不要把孩子与污水一起倒掉。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学校和家庭,只有找到合适的引导途径和方法,泼掉污水,留下孩子才是正确之举。

二、新媒体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分析

新媒体的普及极大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在密集信息的涌潮下,人们变得无所适从,不免在信息流中迷失方向,随之而来的大量不良信息也充斥于互联网中,传播环境复杂多变,致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极大挑战。

(一)新媒体拓宽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平台

中学师生通过新媒体工具打破时空的限制,可广泛了解大千世界的各种自然现象、思想观点、文化思潮等,进而弥补自身的不足,使知识结构更加完善,视野更加宽广。学生借助互联网等媒体可突破课堂和图书馆的传统方式进行远程在线教育、网络课程学习等,能随时随地阅读,了解最新的政策方针,因此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采用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相结合的方式使教育内容变得通俗易懂,更具吸引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泼性和吸引力。

(二)新媒体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新媒体技术发展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围墙打破了,通过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可大大突破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由传统传递信息方式转变为以新媒体社交工具创建的虚拟空间,并借助于文字、语音进行交流,可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新媒体平台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及时、便捷地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表达思想变化。新媒体时代的虚拟社交空间具有隐蔽性,交流双方能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亦可通过网络方式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新媒体的开放性冲击学生的价值观念

互联网是一个海量的信息资源库,既有丰富的有用的资讯,也由于缺乏像传统媒体那样严格的过滤和筛选,又参差着大量虚假、色情、诈骗等不良信息,甚至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也大肆传播和渗透。由于学生在成长阶段思想观念与心智尚不成熟,容易产生猎奇心理,因此受不良信息的侵蚀,他们很容易出政治意识现淡化、理想信念不坚定、传统道德观念受冲击等情况,从而造成学生价值观的混乱,也降低了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运用新媒体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中学的育人环境发生了变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适应,高度重视新媒体所带来的变化,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新媒体的积极影响调整思想教育模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手段的创新,因势利导,增强新媒体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更新教育理念,强化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传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经常采用灌输式,因教育者掌握了全部的教育资源,拥有绝对话语权,采用说教方式便容易让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现今在校的中学生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的,他们的民主平等意识增强,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认可,建立积极、互动的师生关系。新媒体时代中学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工作,充分尊重学生,学会倾听,双方互动交流和相互理解认同,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改变自上而下的说教方式。为此,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思想政治课教师责任重大:既担负重要的教学任务,也担负重要的教育任务,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只凭教师在课堂上刻意灌输,费时、耗劲,又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而运用网络新媒体教学手段,如声、光、图、像和动画的综合运用,其直观性好,时代感强,感染力大,能唤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使学生得到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观念鲜明深刻。

如讲授“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时,采用网络新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选录的“大禹治水”“卧薪尝胆”“悬梁刺股”等史料记载、大庆油田二代“铁人”的故事以及电影《孔繁森》片段等。学生看完录像后经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保证,课堂小结时教师播放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在雄壮的旋律中艰苦创业的精神植入学生脑中,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深化新媒体通讯工具的使用

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沟通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仅给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便利,更开辟了除门户网站外又一的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首先,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孤独感较强,渴望与同龄人交流,而社会信息网络环境发生的极大变化,尤其是新媒体时代,通过创设微信群等方式不仅可以方便学生之间沟通感情,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了相互倾诉的场所。如学业上的困惑、生活上的不满等都可以找同龄人倾诉,使其能够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建立学生与思想政治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平台。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耐心沟通,使其敞开心扉,避免了因为害羞或者紧张不敢和老师沟通的情况,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才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个别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避免对其可能造成的伤害。最后,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平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新媒体技术需要一定的时间,建立教师之间的沟通平台可以方便交流新媒体的使用心得,也方便教师之间探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通过构建教师之间的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发言,主动分享宝贵经验,充分发挥新媒体开展教育的功能。

(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思想政治课渗透创新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领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发展性、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深刻性;拓展解题思路,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掌握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知识分析时代热点、焦点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中,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效果不理想,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效果则明显很多。其大容量的信息,可把当前的社会热点、时代焦点等与教学内容中的图片、数据、视频等与创新教育有机整合,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维。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有了重大改变,教师扮演的角色从灌输者变为指导者、帮助者,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目标,寻找信息,进行学习;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恰当帮助,成为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向导和协作者,在使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潜力,激发其潜在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判断思维、批判思维等能力

由于网络正处在形成及发展阶段,伴随而生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还不健全,网上的无用信息占了很大比例。因此如果信息处理不当,学生便深受其害,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

解决学生健康上网问题,有赖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能对学生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如讲授活动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时,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网上查找资料,说明改革开放的成就。众所周知,我国的改革开放给国家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不良事物。特别是在思想文化领域,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个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零散杂乱的信息碎片串接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不但加深了对我国改革开放的认识,并且在选择、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高了选择能力、判断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网络信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教师无法全部加以甄别,国家可以构建“绿色”网络环境,把不良信息屏蔽,同时学校组织对家长的培训,依托互联网和学校网站平台实现学校、家庭的互联互动,对有害信息加以控制,以减少对青少年的影响。总之,在信息技术大众化环境下学校要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加强信息技术与德育课程的整合,从而拓宽学校的德育途径。

(供稿:通州区教师研修学院 刘永辉)

参考文献
1.
李伯黍等.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梁建章.网络社会的崛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3.
崔允郭著.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2000
5.
谢泽明.网络社会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2002

6.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1
7.
新时期学校德育活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