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02期:普及到边缘化群体

发布时间: 2010-03-24 来源: 京教育科研网 发布者:ym

 

 

普及到边缘化群体

――《2010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摘要

编者按:201011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2010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报告的主题是“普及到边缘化群体”。

报告指出,自国际社会2000年在达喀尔通过全民教育目标至今十年已逝,期间虽然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但是许多贫穷国家并没有步入实现2015年目标的轨道。特别是没有普及到边缘化群体这一事实剥夺了许多人受教育的权利。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尚未消散,而过去十年所取得的许多进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危险也已悄然出现。教育面临险境,各国必须制订包容性更强的措施和更为广泛的战略,普及到边缘化群体,消除不平等,从而在2015年实现全民教育目标。

 

一、全民教育六大目标的进展情况

目标之一:全面扩大和加强幼儿保育和教育工作,以最易受到伤害和处境不利儿童的保育和教育工作为主。

目前,每年都有数百万儿童带着营养不良、很差的体质以及贫穷造成的缺陷步入校门。营养不良每年影响到大约1.78亿儿童。这不但是健康问题,也是教育领域的紧急情况;

幼年发育迟缓和贫血等会对儿童的学习能力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导致长期的损害,包括认知能力较低,达不到本年级的成绩要求。拓宽免费妇幼保健服务的渠道对教育至关重要,应尽快将取消对使用者的收费列入紧急优先事项;

无论在富国还是穷国,享受学龄前教育的机会不平等都仍然是一个大问题。各国政府需要解决享受幼儿保育方面的不平等,特别是基于收入和家长教育程度的不平等问题。

目标之二:到2015年使所有儿童,尤其是女孩、处境困难的儿童和少数民族儿童都有机会接受并完成良好的初等免费义务教育。

许多国家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自1999年以来全世界失学人数下降了3300万;

虽然失学人数一直在下降,但至今仍有7200万失学儿童。依照目前的趋势发展,到2015年仍将有5600万儿童失学;

让儿童进入小学只是众多难关中的第一道:数百万儿童入学晚、退学早,没有完成全部学业;

青少年失学往往得不到重视:目前已有7100万初中学龄儿童失学;

为了到2015年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大约还需要190万新教师。

目标之三:满足所有青年和成人的学习要求,确保他们有平等机会学习知识和生活技能。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技术和职业教育存在多重问题:资金不足、计划不周、家长态度消极以及与就业市场脱节;

为了有效遏制边缘化,技术和职业教育计划不能局限于学校教育范围之内,还必须为早年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的青年提供“二次机会”。

目标之四:到2015年使成人,尤其是妇女的脱盲人数增加50%,并使所有成人都有平等机会接受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全世界成人文盲人数减少了13%,成人识字率上升了10%,达到了目前的84%。几乎所有进步都发生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和印度。文盲人数最多的印度识字率从不到成人人口一半提高到三分之二以上;

迄今还有大约7.59亿成人不具有读写能力,其中三分之二为女性;

需要制订有力政策和明确计划,否则到2015年还将有约7.10亿成人文盲。

目标之五:到2015年实现教育中的性别均等,着重确保女孩完全平等地接受并完成优质基础教育。

失学女童比例从58%降至54%,许多国家初等教育中的性别差距正在缩小;

技术职业教育中女性学生人数往往偏少,性别不平等并不只是体现在入学方面。在许多国家,接受职业教育的年轻女孩在学校中只是被培训从事收入很低的职业。

目标之六: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确保人人都能学好,使所有受教育者都能取得公认的、可衡量的学习成果,尤其是在读、写、算和基本生活技能方面。

不同国家的学校质量差异很大,许多贫穷国家学习的绝对水平相当低;

学习的差异在低收入国家还十分显著,制定机会平等政策至关重要;

确保配备人数充足、激励充分且训练有素的教师对有效的学习非常关键。

二、普及到边缘化群体的三大政策建议

(一)增强可获得性与可承受性

政府应减免学费或其他非正式费用,为边缘化儿童特别提供经济支持,通过承担其他与教育相关的费用有效地鼓励处境不利的儿童接受教育。上学路途遥远是全民教育发展的障碍之一,应针对边缘化地区和人口的需求就近建设校舍,缩短上学距离。提供更为灵活的教育模式,如复式教学及流动学校,技术手段的使用也可为边缘化群体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人口提供教育机会。此外,建立更为灵活的国家教育体系,通过非政府组织、社区及私营部门举办非正规教育。提供符合青年及成人需求的技能培训,开展与就业相结合的学习计划,重新向边缘群体打开教育之门。加大民间办学监督力度,并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二)改善学习环境

这方面的典型是玻利维亚。玻利维亚针对三种最广泛使用的土著语言推出了跨文化双语教育。跨文化教育的关键作用不仅仅在于向边缘化群体普及教育,而且在于通过向所有学习者授课来增进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消除偏见,提高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认识。报告建议,政府需要改革教师招聘和分配方式,保证边缘化儿童能够得到高水平教师的指导,诸如借助经济手段奖励有经验的教师到边远农村地区、城市贫困社区任教,增加招收少数民族和特殊教育教师等。

(三)扩大权利和机会

向最边缘化的地区普及教育往往需要更多资金。在将资金引向最需要的地区方面,中央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多数国家的公共财政都有某种再分配权,比如筹集新的资源、资产优先排序或者以地区发展为目标。报告建议各国政府将教育战略纳入更广泛的反边缘化政策中一并考虑。报告指出,法律赋权和政治支持将使教育战略更为有效,重新并且更加公平地配置公共支出对教育发展至关重要。

三、迎接全民教育挑战的十步计划

(一)设定公平目标,促进全民教育目标的实现

各国政府不仅需要设定国家平均目标,而且必须设定侧重于边缘化人口的“公平目标”。这些目标可从缩小因财富、性别、语言和地方造成的不均等方面来设定。

(二)开发数据收集系统,用以确定边缘化群体并监测其进展情况

监测与衡量是制定针对落后群体的战略和政策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评估实现公平目标的进展情况也需要有效的监测和分类数据。各国政府需要在国家数据收集方面加大投资力度,以便了解各种环境中的边缘化问题。这类数据还可通过将资源分配给成绩不佳的学校和领域来解决不公平问题。

(三)确定使特定群体边缘化的推手

虽然贫穷是教育边缘化的普遍缘由,但女童、少数民族或残疾儿童经历的与贫穷有关的不利处境会因某些社会态度而加剧。这些社会态度会破坏自信心、降低所感知的教育价值。成功解决边缘化问题的一揽子干预措施有可能遗漏潜在的具体原因,因此了解相关因素非常重要。

(四)采用综合政策方法,解决教育系统内外的弱势问题

各国政府需要通过免除正式和非正式收费,缩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距离;需要制订更为灵活的办学方法,包括为偏远地区的牧民开办流动学校和多年级合班教学要采取措施,强化学习环境,更加平衡地部署师资力量以及发展跨文化教育和双语教育,将财政和教育资助分配给最弱势地区的学校或拥有大量边缘化儿童的学校;扩大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还需要执行反歧视法、提供社会保护和重新分配公共资金。

(五)加大筹资力度,加强公共支出的公平性

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将基础教育支出增加7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大约0.7%。与此同时,因全球经济低迷而不断出现的预算压力使实现公平的费用有所增多。各国政府必须制定以需求为重点的筹资方案,确保将资助提供给最贫穷的地区和社会群体。

(六)捐助者信守援助承诺,召开全民教育认捐会议

全球金融危机加剧了国际援助行动的紧迫性。在许多低收入国家,经济低迷加大了财政压力。这些压力将导致公共教育支出水平降低,甚至削减预算。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预定日期日渐临近,捐助者必须紧急行动起来,填平资金缺口。

(七)提高援助实效,更加重视公平问题和受冲突影响的国家

捐助者需要加大努力,实施《关于援助实效的巴黎宣言》。虽然实施已取得进展,但援助往往附带不必要的高额交易成本,这是由于协调不力、没有使用国家系统和偏重于通过项目来工作造成的。在提高援助水平的同时,需要将重点转向对低收入国家基础教育提供更大资助,同时增加对受冲突影响的国家的援助。

(八)加强多边教育援助结构

国际教育援助需要更坚实的多边合作框架,从而进一步动员财政资源,保持教育在国际发展议程中的核心地位。当前的结构,即全民教育快车道倡议,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应当重新构建快车道倡议,使其成为世界银行以外的独立组织,并加强发展中国家在各级管理上的发言权。捐助者应当行动起来,为满足催化基金预计的资金需求筹集12亿美元。有效的多边教育合作需要更广泛的机构变革。全民教育高级别小组应致力于发展更注重结果的架构,制定重点更为突出的议程并加强后续行动。

(九)将非政府组织提供的服务纳入国家教育系统

非政府组织在为边缘化群体提供教育机会方面一直走在最前面。许多非政府组织在贫民区和偏远的农村地区提供教育服务。他们还直接与童工、牧民和残疾儿童合作,积极开展提供“二次机会”的教育活动。非政府组织成功地触及边缘化群体的干预措施应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之中。

(十)通过政治和社会动员,增进边缘化人口的权利

解决边缘化问题需要改变政策和权力关系。立法活动有助于增进边缘化群体享有资源和服务的权利。法律可以确立无歧视和机会平等原则。但是,在立法的同时进行社会和政治动员,立法才最为有效。从美国的民权运动到拉丁美洲的土著人民运动,民间社会团体在形成联盟和确定推动变革的要求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民间社会组织确保了政府能够听到边缘化群体的呼声,并敦促捐助者和政府信守在达喀尔为实现全民教育做出的认捐承诺。

 

北京教科院信息中心  周红霞

资料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

责任编辑  商发明  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