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组织召开“科研赋能 实验创新”教育科学研究院办学实践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25-04-29 来源: 基教所 作者:发布者:zhangxiaojing
院党委书记董竹娟致辞
副院长熊红主持会议
副院长张熙作主旨报告
教科院教育实验联盟启动
教科院交流研讨
4月28日,由我院主办的“科研赋能 实验创新”教育科学研究院办学实践研讨会在北京教科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杨庄校区召开。院党委书记董竹娟、市教委基础教育二处处长聂荣、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副院长熊红、副院长张熙、通州区教委主任刘中阁等领导出席会议。天津市教科院、重庆市教科院、浙江省教科院、四川省教科院、广东省教研院、成都市教科院、广州市教研院等省市教科院及实验学校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副院长熊红主持。
刘中阁在致辞中欢迎与会专家学者齐聚通州,共同研讨科研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董竹娟在致辞中介绍,历经二十年探索的北京教科院合作办学“两普-双高”实验模式,聚焦普通办学基础、普通资源投入的“两普”学校,通过科研赋能实现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双高”目标,办好每一所老百姓家门口的普通学校,让教育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公平、服务民生的重要力量。
高书国指出在教育强国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科研赋能,实验创新”回应时代教育挑战。北京教科院办10所实验校,通过“两普-双高”模式实现科研赋能,展现教育科研工作者担当。教科院办实验校能破解“研用脱节”、打造“范式引领”标杆、凝聚“协同创新”合力 。未来,实验校建设要坚持国家所需与基层所盼结合、科研深度与实践温度统一、独树一帜与辐射带动促进。
聂荣在致辞中表示,北京教科院自2003年与通州区合作举办首个实验校以来,22年牢记初心和使命,持之以恒的改革探索,不断总结完善学校治理模式,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她指出,按照“大减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载体”基础教育改革总体思路,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工作主线,落实“一增一减一加强”的总体要求,提出三点建议和期望:一是积极探索优质教育服务供给的新机制,做育人新载体的“孵化器”;二是持续开展有组织有深度的教科研,做理论转化的“解码器”;三是加强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做首都教育改革的“实验田”。
主旨报告环节,张熙回顾了联动市区两级政府与实验学校,开创“两普-双高”模式,办好家门口学校实践探索二十年的历程与经验。她系统阐释了“两普-双高”模式的演进路径,经历探索实验、加速实验、创新实验三个阶段,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学校可操作的实验理念、工具、方法,助力实验学校更新观念、抓住关键要素、激发内生动力,实现优质加速发展。“两普-双高”模式坚持办学必须合规律、讲科学的核心不变,摒弃依靠政策倾斜和资源依赖的路径,将理论与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实验,重构学校发展范式,是新质生产力在教育实践领域的生动运用。它回应了国家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新决定、时代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必将承担起强国建设赋予基础教育的新使命。
来自浙江、成都、重庆、天津、四川、广东、广州等地教科院代表以圆桌沙龙等形式分别发言,围绕各地教科院办实验学校的背景与现状、定位与目标、路径与实验项目,交流研讨“科研进校园”的实践成果。
此次大会,还正式启动了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实验联盟。旨在汇聚各省市教科院与实验学校的智慧,以科研为引擎,以实验学校为基地,打破地域壁垒,共建共享教育创新资源,构建“科研引领、院校协同”的创新生态。联盟各单位围绕具体运行机制、工作协商机制、轮值推进制度、资源整合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未来,全国教科院教育实验联盟将充分发挥教科院的智库资源优势,联动实验校实践资源,完善“教科院+实验校”的协同教科研机制,以前沿理论引领学校创新实践,通过科研赋能,加快办好一批群众满意的“家门口”新优质学校,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教育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范例。
院办公室主任王永哲,基教所所长李卫东,课程中心主任王凯,基教研中心副主任王建平,基教所副所长拱雪、蔡歆,通州区教委副主任付树华,丰台区教委副主任王振东,顺义区委教工委委员、区教委副主任蒋吉姝,院实验学校特聘研究员等参加会议。
<前一篇: 基教所组织召开综合高中特色发展研究协作体启动会 <后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