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协办首届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大会并承办科学教育专题研讨论坛

发布时间: 2025-11-18 22:39:43 来源: 基教研中心 发布者:baoguangyu

1-院长冯洪荣在大会开幕式作主旨报告.jpg 

院长冯洪荣在大会开幕式作主旨报告

2-副院长杨德军在专题论坛作主题讲座.JPG 

副院长杨德军在专题论坛作主题讲座

图片1.jpg 

专题研讨现场

 

1116日,首届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大会在广东省珠海市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中国教育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协办。大会设置全体会议和五个平行专题研讨论坛,其中“区域协同与校本实践: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创新路径”平行论坛,由我院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承办。院长冯洪荣、副院长杨德军带队,院办公室主任王永哲,基教研中心副主任乔文军,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主任张毅、陈楠老师,北京市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罗海风、王磊老师等参会并组织专题论坛,专题研讨由乔文军、罗海风、王磊主持。本次研讨会包括来自全国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各级各类学校的近300名代表现场参加,线上参会达16.6万余人次。

我院科学教育中心突破性地发挥了区域科学教育创新示范和引领作用,组织北京市海淀、东城、昌平及通州区等区域代表及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学校等10所学校代表,以及我院科学教育中心合作单位零一学院代表参会,共同展示交流了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北京经验”与创新路径。

冯洪荣在开幕式上作《人工智能赋能创新人才培养》主旨报告,从基础教育视角深度阐释了人工智能为创新人才培养带来的关键机遇。报告指出,科学教育的根基仍在课堂教学,而AI技术正在突破长期制约教学个性化、深度化的瓶颈。报告强调,未来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引领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科学应用,推动教学范式从传统的“师生—教材”模式走向“师生与智能体协同”的新结构,以实现更精准的学习诊断、更有效的过程评价和更丰富的创新思维训练,从而为新一代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报告中还介绍了我院自主研发的“智小研”人工智能平台,展示了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的创新实践成果。

杨德军在专题研讨中作《科学教育:夯实科学素养塔基,涌入创新塔尖》专题讲座,围绕“人人均可创新、事事均能创新”的核心理念,系统阐释了科学教育在新时代育人体系中的战略价值。报告指出,科学教育应扎根课堂一线,通过学校、课程、教材、教学与评价的教育关键要素联动,为每一位学生夯实科学素养“塔基”,以实现创新人才的自然“涌现”。报告同时介绍了北京市在科学教育中心建设、测评体系研制和区域协同推进等方面的探索,为构建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提供了路径示范。

在区域经验分享环节,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赵霞以《破壁·融合·升维:海淀科学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郭鸿以《思维进阶 社会联结:科学教育系统跃升的东城实践》为题,昌平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苏杰以《双轮驱动构建科学教育生态,协同育人赋能区域创新发展》为题,通州区教育委员会以《行动中的科学教育》为题,分别介绍了各自在科学教育模式探索、系统跃升、协同育人及行政推进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在学校经验分享环节,深圳零一学院分享了面向未知与创造的“研教协同”课程设计实践,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从大中衔接视角分享了科学与工程教育的一体化探索,密云区大城子学校、昌平区第二中学、延庆区西屯中心小学、大兴区实验小学、通州区运河小学分别介绍了师德引领、校本资源开发、地域文化特色融入科学教育等特色实践,北京第五实验学校展示了低成本实验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呈现了AI赋能下的跨学科自主学习库构建,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阐述了集团化办学背景下科学教育的贯通与协同模式。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纷纷表示,通过专家报告、区域和学校经验分享,进一步拓宽了科学教育改革的思路,获得了可推广、可落地的实践经验。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区域内科学教育经验面向全国的共享与互鉴,更为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注入了新动力。未来,北京市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搭建更多高质量交流共享平台,推动科学教育从理念共识走向实践创新,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创新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文:北京市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罗海风、王磊

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