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教研”引领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新路径

发布时间: 2025-11-03 21:09:50 来源: 基教研中心 发布者:baoguangyu

3会场0.jpg

研讨会现场

 1詹伟华.jpg

基教研中心党总支书记詹伟华做主旨报告

 2王盈.jpg

基教研中心数字教研室主任王盈做工作部署

 刘羽_20251103215004.png

东城区教委副主任刘羽、东城教科院院长崔楚民为大会致辞

 专家.png

发言嘉宾大会交流

 课堂0.png

研究课和听评课交流

 

1031日,为深入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加速教研数字化转型与全域教研深化,由基教研中心主办,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共同承办的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研讨会成功举行。作为基教研中心全域教研领域五数字化赋能的教研模式创新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研究系列核心活动,本次研讨会以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课堂实践与区域生态构建为主题,汇聚京津冀及雄安新区教育力量,通过实践创新+深度研讨的形式,探索数智技术驱动下科学教育的新路径、新样态。

本次活动基教研中心数字教研室全体、各区教研部门的主管领导、教研员代表、学校代表,以及全域教研领域五共同体单位代表,天津、河北、雄安新区教师代表,北京教科院实验学校现场参会,天津、石家庄、青岛、河北、大连、山东、湖北、河北、内蒙古等9家数智课堂循证联盟单位的老师们线上同步参会,线上线下1.1万余人共同关注。基教研中心数字教研室张昕妍主持。

跨域协同破界:构建学段贯通、学科融合的实践矩阵

本次研讨会打破地域、学段与学科壁垒,推出京津冀雄安新区同课异构协同教研模式,集中呈现53节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的研究课,形成覆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涵盖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科技、通用技术等多学科的全链条实践样本,彰显出三大核心特色。

一是技术与教学深度耦合。所有研究课均以解决教学痛点、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将AI技术无缝融入教学全流程。小学阶段聚焦兴趣激发与基础认知,引导学生探索科学现象与信息技术原理,在动手实践中建立科学思维;初高中阶段侧重学科核心能力培养,通过AI数据分析、模拟实验软件等,推动知识学习向能力提升转化。

二是实现教研闭环高效落地。研究课实施过程中,建立课前精准设计课中动态调整课后深度复盘的完整教研链条。课前,授课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与AI应用的匹配度”“学生思维障碍点的技术破解路径进行专项设计,严格遵循教学环节主要内容人工智能应用及解决的问题的流程图逻辑;课中,引入《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中的评价量表,通过课堂观察二维码实时收集听课教师反馈,优化教学过程;课后,同步开展说课与议课环节,授课教师重点阐述数智赋能场景设计、工具应用效果,专家与同伴围绕“AI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等主题展开深度研讨,形成实践反思优化的良性循环。

三是资源共享辐射广泛。研讨会通过线下展示+线上直播+录播回放的形式,让跨区域优质教研资源突破空间限制,实现一堂好课带动一批教师成长的辐射效应,为区域科学教育均衡发展注入新动能。

顶层设计领航:擘画三位一体的数智教育生态

研讨会主会场聚焦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核心议题,邀请教育管理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展开深度交流,从区域统筹、学校实践、学科落地三个维度,系统擘画科学教育数智生态构建路径。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绝非技术堆砌,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无论是AI工具辅助知识探究,还是虚拟平台重构教学场景,最终都要服务于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让技术成为连接知识与思维的桥梁,而非简单替代教师的教学行为。

基教研中心数字教研室主任王盈以全域教研共同体推进AI深度赋能教育展开,从全域教研共同体、活动设计思路、教研室工作安排三大板块,系统阐述相关规划、实践与部署。

基教研中心党总支书记詹伟华在市级主旨报告中,紧扣课堂实践教师发展区域协同三位一体的人工智能应用新范式,解读了《北京市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实施导引》研制思路。以课堂实践为根基,推动AI技术从辅助教学向重构教学流程转变;以教师发展为关键,建立“AI+教研体系,破解教师技术应用能力短板;以区域协同为支撑,打破校际、学段、学科壁垒,构建资源共享、经验互通的全域教研生态。

全域教研赋能:开启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作为基教研中心全域教研领域五的核心活动,本次研讨会不仅是一次人工智能+科学教育的实践展示,更是一次全域教研模式创新的深度探索。从跨区域协同的课例实践,到顶层设计的政策引领,再到教研闭环的高效落地,活动始终围绕数字化赋能教研模式创新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目标,体现出三大引领性价值。

其一,创新教研组织形式。通过跨区域协同、多学段联动、多学科融合的教研设计,形成全域参与、全员受益的教研新生态,为其他领域、其他学科的教研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

其二,夯实课堂改革根基。以53节研究课为载体,将AI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从理念转化为实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课堂范式,为基层学校推进科学教育改革提供具体样本,助力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

其三,凝聚跨域教育共识。通过京津冀及雄安新区教育力量的深度参与,不仅共享了优质资源与实践经验,更凝聚了以数智化赋能科学教育的共识,为后续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跨区域教研合作奠定基础,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台阶。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是北京市在数智化赋能科学教育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未来,基教研中心将继续发挥市级教研机构的引领作用,深化全域教研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全球视野的未来人才、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北京智慧。

 

/张昕妍 王盈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