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北京市数智赋能素养导向的中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八中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5-10-25 20:30:30 来源: 基教研中心 发布者:baoguangyu

大会现场
10月22日,第五届北京市数智赋能素养导向的中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八中圆满落幕。本届研讨会以“AI+素养导向的中学课堂深度学习教学研讨”为核心主题,精准聚焦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命题,系统探索数智时代课堂教学新形态构建与新路径拓展,为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再次注入鲜活动能。
本次研讨会由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办,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与北京八中联合承办。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王攀、我院副院长杨德军、基教研中心副主任张咏梅、西城区教委主任蔡冬梅、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院长石玲玲及西城区教委、研修学院相关领导出席开幕式。全市数百位一线教师、学科教研员现场参会,会议同步线上直播13个学科的39节展示课,覆盖范围广、辐射力强,开幕式由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院长石玲玲主持。
开幕式上,张咏梅首先致辞。她指出,“AI+素养导向的课堂深度学习”是基教研中心长期深耕的核心方向,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迫切需要数智技术提供坚实支撑,而人工智能恰好为精准追踪学习过程、实施个性化教学干预开辟了全新路径。她特别呼吁全体教师辩证把握技术工具与育人本质的关系,在数智时代实现从“经师”到“人师”的角色深化,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王攀在总结讲话中强调,人工智能是破解素养评价精准化与个性化培养落地难题的关键支撑力量。结合首都教育发展定位,他提出三点希望:一是探索数智赋能的新型教育集团建设模式,强化优质资源整合与跨校协同创新;二是聚焦课堂核心场景打造AI应用载体,推动精准因材施教从理念走向实践;三是引领师生在人机协同环境中完成角色转型,共同构建“技术赋能、素养为核”的教育新生态。
开幕式后,研讨会进入核心教学展示环节,13个学科同步开展“同课异构”教学实践与专题研讨,实现了基础学科、理科类学科、人文类学科及特色学科的全覆盖。语文教师借助AI工具搭建文本分析场景,引导学生深度解读经典;数学课堂通过智能建模系统助力学生探究几何关系;理化生学科利用虚拟实验平台突破实验教学时空限制;史地政学科依托大数据可视化技术拓宽学生认知视野;体音美信等特色学科则通过智能测评、创意编程等技术赋能素养培育。多学科展示集中呈现了数智技术在激发学生高阶思维、支撑深度学习、优化教学互动等方面的应用成果,课堂上师生高效互动、生生协同探究、人机智能互补的生动场景,让学生真正成为技术工具的熟练使用者和知识探究的主动建构者。
教学展示结束后,市、区两级教研员与听课教师分学科开展深度研讨。授课教师系统分享教学设计理念、技术应用思路及课后反思,专家与教研员则从素养培育目标、技术融合效度等维度进行精准点评,现场思维碰撞激烈,研讨氛围浓厚。杨德军在中学数学学科研讨中指出,要以人工智能为契机,探索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AI技术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他着重强调,人工智能应用绝非“为用而用”,而是要助力教师回归教学本质,推动北京教研在育人导向上走深走实。与会人员还围绕“AI拓展课堂时空广度”“丰富课程资源供给”“辅助课堂评价数字化”等关键问题深入交流,达成多项共识,形成多份可复制、可借鉴的教学实践方案。
作为北京市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品牌活动,数智赋能素养导向的中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已连续五年在北京八中成功举办。该平台持续汇聚全市教育智慧,不仅为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更为全国智慧教育新范式构建提供了可参考的“北京方案”。
文:郭嘉斌 张东宇
图:张东宇
<前一篇: 返回列表 <后一篇: “AI赋能教研共同体的北京路径”主题教研活动成功举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