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社会资源 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奠基

发布时间: 2019-06-15 22:15:18 来源: 基教研中心 发布者:baoguangyu

     北京市新的“课程计划”指出,学校要充分利用中小学社会大课堂场馆等社会资源,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综合培养人文、科学素养,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校以“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为引领,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四自四乐”为主线——“自主学习,勤奋为乐;自主生活,体验为乐;自主管理,自立为乐;自主实践,创新为乐”;以“体验和感悟”为核心,把社会资源纳入课程,实施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全面育人,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奠基。

一、主题引领,学科整合,浸润学生心灵

韩村河村有着“京郊双文明第一村”“中国美丽乡村”等美誉,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为此,学校充分挖掘韩村河村的宝贵社会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结合学生需求,学科教师根据课程需求制定研究规划,以“爱家乡”主题引领整合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以“看、写、画、唱”等方式赞美家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看韩村河村的发展。学校组织学生分学期、分年级参观韩村河的自然景观,观看韩村河展厅,了解韩村河由过去的“寒心河”到现在美丽幸福村庄的历史发展变化,学习韩建集团领导集体的奋斗精神。在参观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丰富了知识储备,开阔了眼界,增强了热爱家乡的自豪感。

(二)写韩村河的人或事。由语文教师指导写作方法,学生书写韩村河的动人事迹和先进典型,歌颂韩村河的巨大变化和人文景观。实践活动后,全校又开展了“我爱家乡—韩村河”征文评比活动。

(三)画韩村河美景。由美术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绘画。学生把美术课学到的画画技巧运用到自己创作的作品中,创作兴趣浓厚,对家乡的喜爱之情也油然而生。

(四)唱韩村河的歌曲。音乐教师先教唱歌曲《我们美丽的祖国》,然后启发学生创编《美丽的韩村河》,然后为家乡的美景配乐,和学生一起排练舞蹈等。

(五)畅想韩村河的未来。家乡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变得更好。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家乡未来小设计师”, 为未来的家乡设计“发展蓝图”。

由此,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不再纸上谈兵而是亲自实践,深知躬行才能绝知。

二、以基地课程为载体,实践体验,提升实践能力

为满足不同学生成长的需求,我们不断丰富和开发学校、社区、社会等课程资源,打破课堂、学校等时空界限,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及时与多元的实践机会。

学校建立了学生活动基地,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韩村河展厅和农展馆,国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主题公园,安全教育基地——琉璃安全体验基地,劳动实践基地——韩村河成教睿智农场和曹小蔬菜、花卉种植园等。

学校把四个基地活动纳入校本课程,分年级、分季节走进基地。在基地课程实施中提出“四要四有”并进行课程评价,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有兴趣地走进基地;引发学生思考,有疑问地走进基地;教会学生方法,有计划地走进基地;传授学生礼仪,有素质地走进基地……在基地课程中,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体验,交流展示,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学生走进劳动基地,打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加强不同学科的整合。学校建立了三个劳动基地,分别是韩村河成教的睿智农场、曹章小学蔬菜种植园和曹章小学花卉养植园。春天,学生学习种植牡丹、芍药等花卉,动手为植物松土、浇水、锄草,看到花卉由幼苗到开出鲜艳的花朵,孩子们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培养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冬天,在睿智农场的科技大棚里学习无土栽培的种植方法,水培的生菜、油麦菜等孩子们甚是喜欢,他们还通过网络随时观察自己种植蔬菜的长势情况。

结合农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种植了玉米、花生等。在种花生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了选种、种植、管理、收获的全过程,及时填写观察记录单。从种花生、吃花生到品花生,学生不仅学到了种花生的技能,还悟出了课文《落花生》的意义,受益匪浅。

基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学习环境,他们乐于参与,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三、以项目学习为平台,深度学习,促学生发展

为了使知识与实践相融合,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学校充分利用博物馆等场馆资源,基于课标、基于教材、基于学生开展项目学习。纵向的1-6年级的国家课程,分别与横向场馆的自然、社会、科技、人文、艺术五大领域对接;找到对接点,以项目的方式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深度学习。

每个项目学习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开展项目式学习设计,主动参与——走进中国科技馆,开展科技改变生活的项目学习;在周口店猿人遗址,开展人类起源与进化等项目的学习;走进航空博物馆,开展国防教育的项目学习;走进自然博物馆,开展人与自然关系的项目学习;走进北京迷你世界,进行职业体验项目学习等。

在学习品社《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语文课文《草原》、音乐歌曲《咙咚锵》、劳技教材上的《学编中国结》后,我们开展民族文化的项目学习,组织学生到“中华民族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研究的问题,如民族风俗、民族服饰等,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学习记录单,借助场馆资源了解民族形、品味民族韵、感悟民族情……最后完成小组的成果展示以及评价工作。

关联场馆等资源开展项目学习,不仅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有力抓手,使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学习者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和获取知识的新渠道,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由学习者自主明晰学习框架,经历方案设计、信息搜集、归纳整理、结果呈示、评价反思等过程。

利用场馆资源的项目学习课程促进了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整合新信息、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享受学习乐趣,体验研究过程的心态和意愿;乐于展示自我,善于与人合作的情感和技能;品鉴学习成效,反思学习过程的方法和思路等,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

四、以科研课题为依托,调查研究,培养家国情怀

在新课改背景下,为深入开展爱家乡教育,学校进行“家校结合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依托课题成立了“爱家乡”文化少年研究所,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升爱国情怀。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主动参与,走进社会感受浓厚的家乡文化。

学校由此成立了12个调查研究小组,分别对家乡的衣、食、住、行等进行调查研究,小组成员在调查访问后写出调查报告。研究韩村河衣食住行的小组,组内的每一个同学选择一个角度对家乡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在“某一方面”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调查访问结束,小组的每个人针对他人的调查主题提供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同时丰富自己的资料,将自己了解到的、感受到的家乡变化写下来。学生对家乡韩村河以及房山的发展历程因此有了更多的了解,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学生纷纷树立了远大理想,表示要以实际行动回报家乡,今天我以韩村河而自豪,明天韩村河因我而骄傲;

研究建筑业的小组对韩村河最初由十多个泥瓦匠、三十多个的建筑队到现在拥有建筑资质为国家一级的大型建筑企业“韩建集团”进行了走访调查。学生们在调查走访的过程中,被田雄爷爷勇于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所感动,真正理解了韩村河精神文化,并在韩村河精神文化的激励下学习上有了动力,作业认真完成,在体育锻炼上不怕吃苦,勇于挑战,敢于争先;

研究家乡名人事迹的小组已从韩村河拓展到了房山及北京。在调查访问的名人事迹时,我们先组织学生对家乡的名人或值得学习的人物进行“检索”,根据学生的兴趣分成若干小组。他们对要了解人物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确定“相关要点”,然后分头开展调查、资料收集、访谈、观察、采访等工作,从不同侧面了解家乡的名人。最后,研究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搜集、了解到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类与整理。每个学生通过书面表达将要介绍的人物的经历、事迹、贡献等写下来,以名人为榜样激励自己,长大报效祖国。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社会教育资源中实践探究,体验感悟,自主发展,培养兴趣,提升能力,使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并得以明显提升。

(供稿:房山区韩村河中心校 孙立英、刘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