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育旬首笔谈(W1)

发布时间: 2009-02-11 来源: 德育中心 发布者:xubo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 杨忠健

 

  家庭和学校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家长和教师不但要在书本上学,而且要在实践中琢磨领会,这样才能让心育真正走进未成年人心中。


W1:Words and deeds (2月1日)

 

第六十二讲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言行训练方法


  校园中有三棵香椿树,每年总是被蚂蚁等昆虫咬坏叶子,教师请班里的三个小组各管一棵树的害虫防治。

  第一组的同学采用的是化学的方法,他们给树喷洒了“雷达”杀虫液。这仅仅在短时间内有效,没过两天,蚂蚁又来了。而且药水的气味对人有害。

  第二组的同学采用的是物理的方法,他们用画报纸给树做了个围裙,用胶条帮助固定,有效地防止了蚂蚁上树。可惜,一场大雨过后,纸裙被淋坏了,蚂蚁又去吃树叶了。

  第三组的同学采用的是生物的方法,他们在香椿树下种了一些薄荷,开始并没有效果,后来薄荷的味道出来了,害虫就再也不去爬树了。到了6月,薄荷叶还可以做清火的凉药。更妙的是,薄荷是一种多年生植物,第二年并不需要再种。这里面蕴涵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等思想,可以在事后的评价中升华。

  在讲“自立”一节时,有一位教师讲了一段往事:“黑月亮”。

  小严在院中和一个小伙伴争执问题,谁也说不过谁,小严就说:“我爸爸大学毕业,你爸爸才初中毕业。”小伙伴说不出话来了。洋洋得意的小严突然发现自己的父亲在背后愠怒地看着他。回家后,父亲给小严同学画了一幅画,上有一个月亮,这月亮全抹黑了,画的下面写了两行字:

  “月亮不发光,要靠太阳发光;

  人不是月亮,要靠自己发光!”

  小严父亲的这两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言行训练方法是指教师讲解和学生行为训练结合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这种方法采用言行结合,以行为主的手段,试图解决少年儿童存在的言行脱节问题。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如果一讲到底,或仅仅是告诫中小学生“应该如此”、“不可以那样”,那是很不够的,因为这可能引起中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好奇心。结果“言者谆谆,听者渺渺”,让做的偏不做,不让做的偏要去冒险。我们看到,有时学生会背条文,行为却跟不上。曾在北京有一个海峡两岸小朋友夏令营。一个北京小学生虽多次受过节约粮食,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果实的教育,却不肯吃自己掉在桌上的米粒。台北小朋友在旁轻声提醒:“你的米粒掉在了桌上”,北京小朋友说:“已经脏了,不能吃。”台北小朋友说:“用嘴吹一下,还可以吃。”北京小朋友红着脸,捡起米粒吃了。

  乔锦忠说(07年18期《人民教育》“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两个主要障碍”):对行为和道德要收,对认识和情感要放;对行为道德要早收,用力先大后小。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的形成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在他律阶段用力要大一些,进入自律阶段力度可以适当减轻。

  对于形成孩子的正确行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提示,关键是要形成一种能力,养成一种习惯。因此,在教育中教育者要改变“唠叨式”的警告,代之以实际操作与训练。

  在教育中,惩罚也是教育者采用的一种方法。辽宁师范大学傅维利在2007年10期《教育研究》中发表“论教育的惩罚”认为:教育者为了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和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在必要的时候,也使用惩罚。他提出五个惩罚过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第一,慎罚原则。滥用惩罚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所以要慎罚,把惩罚控制在恰当合理的范围和量度中。

  第二,指向过错原则。惩罚始终指向过错行为,不对过错人产生歧视,防止其产生“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理。

  第三,及时与坚定原则。惩罚决定一旦做出,就要及时实施。除非惩罚本身有不党之处,惩罚一旦实施,就要坚决执行,不能无故终止或前后不一致。这样使孩子从惩罚中感受到纪律和社会法律的严肃性和不可侵犯性。

  第四,一视同仁原则。对所有规则所约束的人执行统一惩罚标准,不以人的性别、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第五,保持关爱原则。因为惩罚会给人带来羞愧、痛苦、不安、焦虑、畏惧和悔恨等消极的情感体验,这时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比平时更期望得到别人的关爱。

  言行训练,也有教师的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一些方法或多或少也离不开讲解。有人反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讲授法,这是不对的。在教学中,讲授经常是需要的,不过若想从讲授得到较好的效果,需要熟练地掌握讲授的技巧:有新信息、有新知识、有新思想、还有教师个性化的语言。

  古罗马演说家昆体良(35――95年)在《演说家的教育》一书中从道德水准、语言能力、知识程度、思维技巧和体态风韵方面对演说家提出了要求。

  ――演说家必须是好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能判断真假是非。

  ――吐字清楚,合乎语法,发音柔和,富有节奏。

  ――擅长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推理合乎逻辑。

  ――掌握广博知识,为演说提供充分的证据和材料。

  ――举止文雅,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中小学生注意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所以教师要精讲,讲的时间过长则效果不佳。讲中还可插入练习、提问、幽默、计算机辅助教学。

  讲课要讲得有针对性,讲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过深过浅,过快过慢都降低收听效率。教师讲话语调生动,言辞风趣,善于转换话题,提问后请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均等。教学不是为了填满罐子,而是为了点燃火炬。

  一堂课可分为四阶段,起承转合,其讲应各有特点。

  起讲要言之有物,方可出人意表。教师语言要有信息、有知识、有理论、有思想。

  承讲要言之有序,方可引人入胜。珍珠再美,也需要一条线把它们串成项链;组合得宜,常得整体优势。

  转讲要言之有文,方可感人肺腑。无感情,不优美,少幽默,缺起伏的讲课,不会得到学生共鸣。

  合讲要言之有理,方可发人深省。让学生可后沉思,多时不忘,乃讲课高境界。

  作为教师,应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尤其是自己的语言能力,特别是要保持语言警觉,既不要不接受新事物,也不要被流行词语牵着鼻子走。教师不可以一味求新求异,缺乏清醒判断;或陶醉于脱口而出,忽视冷静思考。

  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研究和发展中心分析了学生高认知水平保持和下降的因素:

  高认知水平保持7要素:

  ――给思维和推理搭“脚手架”;

  ――为学生提供元认知方法;

  ――示范高水平的操作行为;
  ――维持证明、解释和意义的强调;

  ――任务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

  ――在概念间建立联系;

  ――适当的探索时间。

  高认知水平下降6要素:

  ――情境问题常规化,教师包办代替;

  ――重点转移到追求答案的正确、完整,不注重意义、理解、概念获得等方面;

  ――时间过多或过少;

  ――课堂管理问题;

  ――给学生的任务不恰当,指向不明;

  ――教师对学生低层次结果或过程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