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下半年北京教科院论文成果摘要目录

发布时间: 2014-03-20 来源: 科研管理处 发布者:huangyuanyuan

 

序号 申报人 论文题目 报、刊名称 发表时间 合作者
1 耿申 评价治标 均衡治本——一评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中国教育报 2013年9月4日第3版  
【摘要】     此次减负十条的亮点并不在于重申四个核心负担问题的剪除措施,而在于通过具体措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负十条的头三条将宏观的均衡发展政策与微观的健康成长措施进行了有机衔接,正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微观体现和智慧落实。由于学校教育制度的最终出口是中考和高考,解决出口问题的关键还在于高中和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改革。评价制度改革是有效治理课业负担过重的制度前提。实际上,减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由头”,我们真正期待的是在教育制度改革层面有所作为,以使《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真正发挥减负作用,取得预期的减负成效。
2 耿申 应试破冰信号不可能由“超级中学”释放 中国教育报 2013年10月16日第2版  
【摘要】     在超级中学,不是管理者聪明地“创新”、“发明”了“不留死角”的管理方法,而是任何管理者只要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都不得不为之。当然,超级毕竟比较还是学校,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因此仍然保留着基础教育学校所必须具备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因此,“破冰”之说非但不成立、不存在,而且破冰应试教育与超级中学的存在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应试教育破冰之日,一定是超级中学“破产”之时。理由非常浅显:真正的教育,真正合适师生发展的学校,是以师生能够轻松交往、愉悦教学、快乐生活为前提的。要实现这一前提,必须让学生有足够的生活、交往、运动、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所有这些,在超级中学里都不可能存在。
3 郭秀晶 双层博弈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政策的形成机制探究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  
【摘要】     本文运用双层博弈这一分析国际贸易政策形成机制的重要理论工具,对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服务贸易政策的形成机制和重要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贸易政策的形成是国内和国际双层博弈的结果。国内主要权力主体政府、高校、社会公众的目标函数及各权力主体的权力博弈模式决定了确立有关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政策的国内博弈的“赢集”,而国际博弈正是我国基于国际形势和谈判能力最终通过合作博弈为实现本国目标函数和利益最大化而达成的协议。
4 郭秀晶 来京留学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起点与新挑战 北京教育(高教) 2013年第7、8期  
【摘要】     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既是过去10 年首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面向2020年首都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在《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高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开放新格局”的新形势下,来京留学高等教育已历史性地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当前,来京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构明显优化,学历层次显著提升,生源结构更加多元,政府资助明显增强。但面向2020年,来京留学高等教育面临新挑战,实现首都教育对外开放的发展目标任重道远,竞争激烈,扩大来京留学规模亟待北京高等教育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高校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北京要真正实现从基本教育现代化阶段向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阶段的迈进,就必须立足国情和市情,走一条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道路。这要求我们必须在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规划首都教育对外开放的新蓝图,以制度创新推动首都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的总体提升,从而促进和保障来京留学高等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新的成就。
5 李俊 流动儿童社区学习中心建设研究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  
【摘要】     研究基于对流动儿童社区学习中心的建设模式的实践进行了提炼和总结,是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模式的一个探索,也是弥补和解决面向流动儿童教育资源不佳的一条途径。在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中,通过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学校教育资源、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的资源与力量。探索出面向流动儿童教育的社区学习中心建设的模式。
6 刘继青 大学改革的理想与困境——罗家伦整理整顿清华大学的前前后后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  
【摘要】     罗家伦是近代以来堪称教育家的大学校长,他于1928年8月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1930年5月辞职离开学校。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罗家伦对清华大学大刀阔斧加以改造,实施了诸多改革措施,为这所大学的发展做出开拓性贡献。但是,以革命者的姿态来清华上任的罗家伦,自始就与这所学校有着极强的内在张力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他所代表的国家管制教育与大学自治发展之间的冲突;二是其办学理想、治理理念与清华大学的传统有着很大的矛盾;三是其个性与清华的传统也格格不入。正是这些张力与矛盾在改革中逐渐暴露乃至激化,导致罗家伦最终辞职离校。大学改革与发展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期冀以革命的手段改革大学,难以收到成效。究其根本,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发展是在与政治有着缠绕不清的关系中展开的,这也就决定了每一位大学校长改革大学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大学改革与治理的理论视角,将罗家伦作为大学教育改革家,置于上世纪20、30年代清华改革发展运动中来考察,分析其改革的条件,理念和路径,改革过程中遭遇到的问题处置,以及作为大学改革者的个性品质等因素对改革成败得失的影响,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
7 刘玲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 2013年第9期  
【摘要】     发展学生实践能力是我国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突出强调了“能力为重”的战略思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指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它强调的更多的是学生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获得参与研究探索的直接体验、直接指向学生的能力发展。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它不拘泥于固定的内容,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学生通过自主的、实践的方式,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到实施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视学生自身的经验和能力发展为主体体现着“能力为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成为了问题的发现者、活动的设计者、方案的制定者、方法的实施者和结论的验证者。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有所创新;实践与反思能力逐渐增强,交流与合作能力明显增长。
8 刘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专业化:素养要求与发展路径 教育科学研究 2013年第7期  
【摘要】     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发展状况已成为影响课程实施的瓶颈,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已成为必要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需要在专业情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提高专业素养。综合实践活动的专业情感包括认同课程价值、富有责任感和拥有专业自信;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应该从课程的原理知识、课程的方法论知识、课程的内容知识等方面夯实专业知识基础。重点完善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主题活动的选择与设计能力、对学生研究过程的指导能力、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和对学生活动过程与成果的评价能力五种能力。依托基于教学情境的校本教研活动实现专业发展;学校、培训机构和教育管理部门要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各级研修培训活动,提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师范院校要做好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职前培养。
9 单鹰 过重课业负担:出口拥堵及臃肿分析 中小学教育(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2013年第11期  
【摘要】     本文从教育是一个整体的视角,分析了普高快速膨胀与理想大学接口狭小的矛盾所加剧的高考竞争态势;分析了高中阶段“难度优先”并加上“宽度膨胀”的课程思路及其带来的课业臃肿;介绍了学习时间异常与高考难度异常的关系所导致的过负;归结为一点,就是儿童权利缺位和成人本位泛滥。这是过负生成中的重要原因。从教育是一个整体的视角来看,治理或解决过负,需要顶层设计和源头治理,不宜各搞一块,专注下游;否则,上游阶段教育不变或难变,下游阶段减负最后也无法持续下去。
10 单鹰 从读书观及其价值观看过重课业负担 基础教育 2013年第2期  
【摘要】     读书观及其价值观反映了社会群体对读书受教育的基本态度和追求目标。读书观及其价值观的驱力作用不是自足的,而源于激活和支撑它的利益差及其出路前景的存在及其强势,也是对相应利益差及其出路前景的集中反映和集中表达。本文简要梳理了中国古人的读书观及其价值观,及建国后各时期的读书观及其价值观的大致演变,勾勒读书观及其价值观与利益差及其出路前景之间的离合和共振,以期窥探过重课业负担的根源。
11 单鹰 “高效课堂”,你慢些走 基础教育 2013年第4期  
【摘要】     “高效课堂”是近年来很热的一种教改主张及其模式,也是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比较新潮又相当模式化的课改品种。“高效课堂”的主张,虽然表达了非能效至上、非效率主义的声明及其内涵,但其思维方式其实还是能效至上、效率主义的万能论思维方式,所以形式上和客观上也往往误导教育教学实践。它把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归结为课堂问题,把课堂问题归结为高效低效的问题。这种归因也属倒果为因,并不能揭示课堂问题的真相。其主张“换系统”,却不讲系统生存环境,近乎教育教学层面上的“强拆”;何况“高效课堂”这套系统本身是否可靠还是一个问题。本文对“高效课堂”的理念及其模式,从七个方面予以揭示,分析了其中的先天缺陷。
12 单鹰 对《对学案的若干检讨》一文的几点回应 教育科学研究 2013年第11期  
【摘要】     本文回应,也算是探讨了商榷文章的一些一般问题,如理论形态所指与实际状况的陈述的混同,科研理论依据的存废,自相矛盾的避免,商榷的有效性,以及科研中等级身份决定论和科研民粹主义的迷思。这些问题,既表现在具体的商榷文章中,也会表现在教师科研论文,需要尽可能加以认识和避免。中小学教育科研,与科研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是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理性分析,探索或还原真相,获取真知,指导实践,同时这些基本精神和原则,也反映在其论文或科研成果中,因此避免商榷文章的一般问题,对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养成严谨的科学素养,是很重要的。
13 蔡歆 中小学教育科研绩效结构与管理改进 中国教育学刊 2013年第12期 张娜
【摘要】     文章对中小学校教育科研绩效的内涵特征进行了辨析,以绩效管理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证研究,获得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绩效指标的四维结构模型。以指标框架为参照,从四方面提出了科研管理改进建议,以期达到提升绩效的目的。
14 蔡歆 科研档案管理:提高中小学教育科研实效 中小学管理 2013年第10期  
【摘要】     本文论述了科研档案对于提升学校科研实效的独特作用,明确了学校科研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提出了学校科研档案的管理策略。
15 杨德军 三级课程整体建设:北京的实践探索 中小学管理 2013年第12期 王凯
【摘要】     北京市三级课程建设先后经历了拼盘结构、课程综合化、三级课程整体构建这三个阶段。伴随着北京市在三级课程理论框架梳理、制度构建和实践跟进三个层面上的不断行进,三级课程整体建设思路日渐清晰,一批学校通过课程的整体建设,彰显了课程的整体价值和功能,优化了学校的教育供给能力,形成了学校特色。
16 乐进军 北京版初中化学教材特色分析 新课程教学 2013年第5期  
【摘要】     北京版初中化学教材经过修订,在科学编排教学内容、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重视“做”中“学”等方面呈现出可喜变化。本文从教材的修订思路、教材特色分析及教材使用建议三方面展开,以帮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把握和应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价值。
17 乐进军 电子教材:数字教育的核心载体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年第9期 杨德军
【摘要】     电子教材将成为数字教育的核心载体,对未来教育产生深刻影响。本文结合北京市开展电子教材探索的情况,介绍了其开展背景、实验目标定位、对应用价值的认识、实验步骤,以及有待克服的困难。
18 乐进军 运用核心概念提升内容整合的教学设计 中国教师 2013年第9期上  
【摘要】     将核心概念运用在化学教学中,有利于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提升学生的认识高度,培养学科能力和科学素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本文以“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腐”为例,介绍核心概念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并简要分析核心概念的内涵、应用价值、使用方法及使用原则。
19 韩宝江 “减负”困局的破解之道 中国教育报 2013年9月25日第9版  
【摘要】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由来已久,学生苦学、教师苦教,社会舆论一直聚焦“减负”。然而,中小学生减负之路却步履艰难,目前学生的课业负担仍呈现“四多三少”状况。“四多”是学习时间多、家庭作业多、考试排名多、课外补习多,“三少”是睡眠时间少、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少、自主支配时间少。校长、教师是“减负”的关键,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着力点,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益,上好每一节课,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减负的重要一环。“减负”令家长左右纠结,“减负”年年喊,包含着太多的无奈和无助。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压力也都很大,除了课业负担,就是家长为孩子报各种校外补习班的经济压力。国情是探讨“减负”的基础,从政府管理的角度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基础教育学校在办学质量、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是从源头上解决“减负”难题的可行性首要工作。
20 韩宝江 着力强化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 教育科学论坛 2013年第12期  
【摘要】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上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紧密结合,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促进了课程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改过程中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有必要进一步强化课程的领导力和执行力。该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大政府的课改推动力、加强学校的课程实施力、完善课改机制等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措施。
21 韩宝江 禅诗中的“留白”艺术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3年第5期  
【摘要】     我国传统文化积淀与民族文化心理,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标准和理念,即重表现和含蓄,长于以有限表现无限。中国传统的绘画"留白"技法从形式上预留空白逐渐发展到思想感情表达上预留空白,诗画同源的传统,使得水墨之间的空白在文字间显示出趣味横生、璀璨多彩的独特艺术魅力。本文结合对唐代禅诗作品的解析,来探讨"留白"技法在文学作品鉴赏中传达出的独特的审美意蕴及其艺术价值。
22 韩宝江 对当前语文教育的几点看法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3年第5期  
【摘要】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是为“语文”。这个说法的好处在于明白易懂,免去了不少掉书袋式的玄虚;且超越了民族、种族、政权、宗教、地域、文化等的具体差别,能够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界定这一学科。语文,为人生的文学,此前教育理念上概括为“工具性”显然有失简单与偏颇,所以后来又增加了“人文性”,这在认识上就有了很大的提升。祖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思想博大精深,卷帙浩繁、汗牛充栋,大都可以归入文史一途。
23 韩宝江 书法审美中的生命意韵 中国书画 2013年第6期  
【摘要】     中国古典书法美学源远流长,汉字超越了其原始的符号意义而成为生命美学艺术,且绵延数千年而历久弥精。书法艺术中蕴涵着浓厚的生命意韵,蕴涵着中国文化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精髓。古代评家往往把人的种种生命意识,迁移到对书法作品的评价中,还有依人品论书品的传统,逐渐形成了与人体生命相对应的书评体系。本文试图探讨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人文审美内涵。
24 韩宝江 山水画的文艺审美特征 重庆社会科学 2013年第4期  
【摘要】     中国先民赋予自然景观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照,山水审美逐步从某种社会功利性走向较为单纯的娱悦心理活动。山水画以其完善超妙的笔墨技法、富有想象力的诗意主题、内美静参的生动气韵、黑白相生的空灵妙境等独特的文艺审美特征,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画家在山水画中寄寓的主体精神与自然时空和谐交融的人生感悟,迄今依然有启发意义。
25 韩宝江 全方位抓实新课程师资培训 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第9期  
【摘要】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组织者、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师整合课程与创建特色课程的质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该认真研究制订适合本地实际需要的教师培训计划和培训方式,协调整合有关职能部门的力量,统筹各种教育资源,确保教师培训工作与课程改革同步推进并适当超前。该文就教师培训方式做了全面的探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几种培训思路,有利于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具有最大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26 韩宝江 全方位提升基层干部课程改革的领导力 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第6期  
【摘要】     基层教育干部队伍是课程建设的主要策划者和实施者,是实现教育发展的长效动力,其素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教育发展品质的优劣。整体提升领导干部队伍的课程领导力、教学领导力,引导校长回归教育教学规律,是持续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有力保障。该文主张注重执行力、管理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的培训,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把提高培训质量意识贯穿于中小学干部培训活动的全过程;通过研、训、管三位一体的干部培训质量保障体系、规范运作的程序和方式,建设一支业务强、素质高、管理精的基层教育干部队伍。
27 韩宝江 郭麐词风的尚意回归 中国文化研究 2013年第1期  
【摘要】     被称为浙西词派殿军的郭麐对浙派自身的理论缺陷有深刻清醒的认识,严词批评浙派末流严守声律、徒事摹仿、空有躯壳,缺乏鲜活生动的性灵。主张创作要自胸臆间出,表现性情、讲求情趣,以真性情论词,以抒写真性情来挽救浙派之枯寂,以融会通变挽救浙派衰象迭现的颓势。郭麐坚持通变,突破专宗姜夔、张炎的门户藩篱而博采众长,表现出开放博大的胸襟气魄和独立的人格思想。其词风引导词坛重新回归其抒情怡性的本色途径,这是浙西词派内部理论和词风的一次重大嬗变,意义和影响深远。
28 史枫 授权评价在北京职业院校质量发展评价中的运用与影响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摘要】     授权评价来自于欧洲,近几年在北京职业院校质量发展评价中加以应用并收到良好效果。本文首先介绍了授权评价的内涵、特征,然后详细论述了授权评价过程的 4 阶段 8 环节。最后,对授权评价在北京职业院校的收效、反响进行了归纳,认为授权评价是职业院校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工具,应积极推广。
29 王宇波 英国主流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对职业教育发展实践的影响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32期  
【摘要】     职业教育的实践发展深受社会主流职业教育思想以及价值取向的影响和主导。英国作为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主流职业教育思想也经历了很长的演变过程,从保守主义思想主导的绅士教育传统,到早期个人自由主义思想、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直至新职业主义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这些教育哲学思想与经济学、社会学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英国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研究英国的主流职业教育思想的演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英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并从中吸取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有益的经验。
30 侯兴蜀 北京市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转变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30期  
【摘要】     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是指一国或地区职业教育与境外机构或个人发生直接联系的状态。作为加快职业教育建设、改革和发展步伐的重要手段,伴随1978年国家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南行讲话和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大历史节点,1978至2010年间北京市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格局逐步放大,从"零敲碎打"到"遍地开花",从"单兵突进"到"有组织化",从"洋为中用"到对外输出。
31 苑大勇 重构与超越:世界学习型城市发展趋势述评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第5期  
【摘要】     学习型城市理念发源于西方,由于城市的发展目标不同,所以学习型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也多种多样,经过若干年发展的学习型城市理念已经和最初的设计有所区别,东方和西方的发展趋势也大有不同。在此背景下,学习型城市的理念需要不断地更新与重构。在国际视野中的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应该发展适应北京市情的政策路径,要达到理想状态的学习型城市目标,北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2 苑大勇 中国内地青年继续教育的现状与政府角色 青年研究学报(香港) 2013年第2期  
【摘要】     随着中国大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市场需求出现结构性差异,青年继续教育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中国大陆已经建立起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继续教育体系,但是在政府管理体系、资源整合以及市场功能发挥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为此,大陆中央政府通过完善各项制度、整合信息话资源等方式,搭建青年人才成长“立交桥”,才能最终实现青年终身教育的理想。
33 苑大勇 国际组织终身学习理念阐释与政策发展 成人教育 2013年第12期  
【摘要】     终身学习理念在国际组织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经合组织、世界银行和欧盟都不同程度地成为终身学习理念发展的推动力量。随着20 世纪70 年代终身学习理念出现开始,国际组织对终身学习理念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和提升,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国际组织中不断发生变化。由于国际组织对成员国具有一定的政策影响力,国际组织通过相关政策制定和推行等方式来实现终身学习理念以及政策目标。
34 孙毅颖 对高等职业院校科研问题争论引发的思考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12期  
【摘要】     论文对高职院校科研问题争论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高职院校科研问题之争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元概念认识分歧下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问题及高职院校“科学研究”概念认识分歧下高职院校科研定位等问题。据此,对高职院校科研发展定位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高职科研 定位要服务、符合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的梯次重心是当前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的理性定位;基于高职教育特点和高职院校实际,提出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基于实践的校本研究以及基于生产一线实际的应用技术开发服务是高职院校科研的重点;并提出高职院校科研发展需要坚持的原则和具体措施。
35 孙毅颖 职业性、高等性融合发展趋势下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模式 中国大学教学 2013年第2期  
【摘要】     “职业性”和“高等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从“职业性”、“高等性”的角度,回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规律性认识,即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发展趋势和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发展趋势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36 丁秀棠 北京两区“政府委托办园”实践的模式分析与思考 学前教育研究 2013年第10期  
【摘要】     “政府委托办园”通过科学构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发挥政府“公”部门与“私”部门的作用,能够为解决当前学前教育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做出贡献。本文以北京市两区的“政府委托办园”实践为例进行分析,探讨办园目标、招生收费、质量保障等重要内容,并对两种实践的异同及原因进行比较,认为通过“政府委托办园”不仅可以实现“公益性、普惠性”的目标,还可以实现“优质、特色”的目标。最后,文章提出“政府委托办园”由于涉及到公、民两种办园体制的安排;既有国有资产投入,又有民间力量参与,在制度设计、机制安排等方面比较复杂,应关注相关法律和配套制度的健全等有关问题,以便更好地落实相关政策,促进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
37 唐科莉 让教育为所有人带来希望(编译) 基础教育参考 2013年第21期  
【摘要】     在过去十年,新加坡政府的教育投入已经翻了一番,正推动教育系统在以下三个方面发生巨大变革:投入更多经费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学生在所有学段都有更多选择;增加了教师的数量,提高了教师质量。新加坡承诺为每个儿童提供最好的机会,为所有儿童奠定坚实的学前教育基础,继续扩大中等后教育选择,支持有特殊需求的儿童。新加坡当前正思考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新办法。
38 唐科莉 PISA发布:听世界在说什么(编译) 中国教育报 2013年12月18日第11版  
【摘要】     2013年12月3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经合组织)发布《2012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评结果报告》。本文介绍了PISA2012测评结果,并对其中有重要政策内涵的发现进行了分析。
39 唐科莉 世界经合组织:发展学前教育并非只是增加机会(编译) 中国教育报 2013年3月5日第7版  
【摘要】     2013年2月,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专题报告——《OECD成员国学前教育与保育政策、制度及质量比较》,报告重点对各成员国的学前教育及保育现状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如学前教育与保育政策日益作为教育政策才重要部分进行设计,各成员国至少免费提供一年的学前教育等。
40 孙璐 英国学前教育督导模式的新变化及启示 北京教育 2013年第3期  
【摘要】     英国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和取得的教育成果都十分显著,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育督导制度。其中,"英国教育及儿童服务与技能标准办公室"(以下简称教育标准办公室)在对学前教育整体质量进行监督,促使各类托幼机构不断提升办园水平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41 王婷 “美德内化指导框架”:内涵与运用 中小学管理 2013年第7期  
【摘要】     如何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是长期困扰教育者的难题,培养美德是品德教育的核心。认知、理解、行动和反思是“美德内化指导框架”中的四个环节与层级,每个环节与层级都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与作用。
42 郝保伟 从现状透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的问题与政策走向 教师教育研究 2013年第6期 鱼霞
【摘要】     我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现状呈现出管理权过于集中、虚超编、编制过紧、结构性缺编、有编不补、附加编制低、城乡标准不统一等等特点和弊端。这导致制约地方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大中小学校无法补充新教师、部分学科教师紧缺、学校日程管理缺乏弹性、教师工作压力大、阻碍教师持续专业发展和教师人力资源配置低效等问题。对上述问题的破解,涉及到创新教师编制管理体制、提高编制标准、统一城乡标准、提高附加编制比例、杜绝“有编不补”、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深化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增设专业教师编制等一系列举措。
43 赖德信 我国教师工资的区域差异分析 中小学管理 2013年第2期  
【摘要】     对我国教师工资区域差异的分析研究发现:全国教师人均工资逐年增长,增速呈“波浪形”,东部和西部地区教师工资增长速度较快,中部地区较慢;教师工资分配水平总体均匀,基尼系数小于0.2,但东部地区人均教师工资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区域内的教师工资绝对差距逐年加大,全国、东部及西部地区的绝对差距均超过了两万元。
44 杜文平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数学能力内涵的演变 中小学数学 2013年第12期  
【摘要】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数学能力内涵的演变过程及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以求从国家层面了解数学能力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对数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后续研究作参考和借鉴。
45 杜文平 基于电子平台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解读及电子平台设计 中小学校长 2013年第6期  
【摘要】     在《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修订)》指导性文件基础上,北京市专业研究部门联合相关部门研发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并于2012年9月新学期开学在初一年级试行。在实践基础上对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理解、电子平台设计思路以及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进策略三方面进行了思考,利用信息手段实现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目的。
46 杜文平 发挥班主任角色优势  以评价促学生健康成长 思想理论教育 2013年第10期  
【摘要】     以案例的形式呈现中小学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如何用心作评价、如何建议班级评价制度、如何利用评价为载体、如何充分发挥班主任评语的魅力等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班主任的角色以评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7 张咏梅 课程嵌入型表现性评定的设计与实施 教育科学研究 2013年第1期 王铭
【摘要】     表现性评定可划分为大规模测验中的表现性评定和课程嵌入型表现性评定两大类。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课程嵌入型表现性评定在校内学业成就评价领域的地位不断提高。课程嵌入型表现性评定任务的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步骤,在任务实施中须把握五个环节。将课程嵌入型表现性评定应用于教学过程,需要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共同变革,表现性评定任务应当及时进入学生教科书及教师指导用书,且其实施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
48 张咏梅 表现性评定对数学自我效能与问题解决能力关系影响的实验研究 教育学报 2013年第4期 刘红云
【摘要】     采用追踪实验研究的方式,以335名初中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课程嵌入型表现性评定对数学自我效能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无论是实验班还是控制班,数学自我效能及其分效能即日常生活中数学任务分效能、数学相关课程分效能、数学学业问题解决分效能均对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产生显著性影响,两者在影响效果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②实验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对数学自我效能及日常生活中数学任务分效能产生了显著影响,控制班则未产生显著影响,两者在影响效果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③实验班、控制班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均对数学相关课程分效能、数学学业问题解决分效能产生显著影响,两者在影响效果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49 曹飞 中小学生的幸福观及其教育意义——以初一学生为例 思想理论教育 2013年第7期下  
【摘要】     美德幸福观、实现幸福观、体验幸福观、平淡幸福观和享乐幸福观是中小学生五种主要的幸福观,其中,前三种是积极的幸福观。调研表明,初一学生会同时不同程度地持有多种幸福观,但他们以三种积极的幸福观为主,他们的幸福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还要客观看待享乐幸福观的大量存在。三种积极的幸福观与他们的幸福感水平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幸福观分类研究的教育意义明显,它能化解幸福是不是教育目标的争论。幸福观反映了幸福感的质量品质,可以作为幸福感评价的标准。幸福观应成为幸福感评价研究的内容,应作为提升学生幸福感的干预要素之一。
50 程素萍 小学教育质量监控问题与对策 北京教育(普教) 2013年第12期  
【摘要】     区(县)级小学教育质量监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对教育过程和管理过程的质量关注不足,对学生发展的非认知领域重视不够;对具有区(县)特点的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研究较少;对网络评阅试卷的缺陷认识不足等。研究提出,确立区(县)级小学教育质量监控为区(县)教育政策服务的宗旨;明确影响本区(县)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多视角分析和应用监测数据结果;完善区(县)级小学教育质量的监控机制,落实“控”的力度。
51 程素萍 普通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教育导刊 2013年第10期  
【摘要】     普通高中课改以来,教师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明显增加;理解和掌握课程标准以及把握、处理教材的情况趋好;调控教学的策略、方法日益成熟。学科知识不足限制了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的能力;教师良好的观察能力在课改中没能得到有力证明;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计划性和自觉性等问题地关注和指导不够。
52 邢利红 班主任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角色定位 思想理论教育 2013年第8期下  
【摘要】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班级工作的教师,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班主任是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设计者、引导者、协调者、评价者,在评价改革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作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实现班主任功能定位过程中,班主任要具备一定的解读力、洞察力、指导力、协调力、评价能力和反馈技巧。
53 邢利红 基于共同建构的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32期  
【摘要】     受传统教育质量观的影响,对中小学生进行评价时常常由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情况做出标准化的评判,而这种评价标准唯一、评价主体单一的现象往往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消极应对的状态,不利于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评价方法要多样”,要求探索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因此,评价主体多元化正在逐渐成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发展趋势,同时,由此带来的多元评价主体如何参与、评价过程如何实施、评价结果如何整合等问题不断困扰着教育实践。在第四代评价理论的影响下,评价者以回应——协商——共识的方式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强调由评价者通过共同建构方式形成评价结果,因此,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理解、探讨和借鉴共同建构的思想,将有助于解决当前改革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并深入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改革趋势。本文认为,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意义基础上,可以从评价机制建立、评价组织形式、评价方法改革、评价氛围创建、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着手进行。
54 何光峰 校外视学:香港教育质量保证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教育科研 2013年第8期  
【摘要】     香港教育质量保证机制中,学校自评与校外视学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外视学以学校自评为基础,依据相同的评价范畴和指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等校外视学的方式,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评价目标关注学校整体教育质量而不是教师个体;评价内容全面,且聚焦问题与改进之处;评价过程持续,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和指导;注重证据搜集,评价反馈及时。
55 何光峰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落差分析——基于十五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录像的分析 数学教育学报 2013年第3期 高欣
【摘要】     教学观念是关于教学的看法和思想,是人们思考教学问题获得的结果.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积极学习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观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但鉴于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落差,导致课堂教学产生不少问题.调查初中数学教师对教学理念的认可程度以及对教学行为的自我评价,找出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差距,以及这种差距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1)设计教学目标的同时,要设计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2)自主探究教学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探究时间;(3)尝试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多进行个别指导,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4)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为基准,精选教学内容。
56 何光峰 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语文教学通讯 2013年第11期 曾志红
【摘要】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学结果,是学生教学活动后发生的变化。通过对初中语文学科12个教学设计的分析发现,当前教学目标存在行为主体不一、机械套用课程三维目标、教学目标模糊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教学游离教学目标,教学实效性不高。而国外对于教学目标的陈述技术,已经从注重学生外显行为,注重学生认知发展过程,发展到内部认知过程与外显行为并重的阶段,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要以目标分类学理论为依据,以学生为行为的主体,既要有学生行为的描述,也要有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的界定,既要陈述学生的认知变化,也要陈述学生的外显行为,既要有最低的标准,又要体现层次性。
57 张娜 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 教育科学研究 2013年第10期  
【摘要】     OECD 开展的 DeSeCo 项目对于我国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DeSeCo 项目开展的背景、发展脉络,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界定与遴选核心素养的过程等,对我国开展以学生学业质量为主的教育质量标准框架研究,特别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遴选与界定,具有启示作用。
58 张娜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家长教育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教育学报 2013年第3期 王玥、许志星
【摘要】     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技术,通过分析2012年北京市11600 个学生家长教育满意度调查的结果,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SES)对家长教育满意度的影响,以及城乡和户籍是否能有效地预测二者的关系。研究发现:SES与教育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存在四种不同的潜在类别,在各类别内,SES对教育满意度有不同程度的正向预测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潜在分类对城乡、是否为北京市户籍、是否为农业户口的logistic回归,发现在北京市城区家庭中,SES对教育满意度的影响要大于郊区家庭中SES对教育满意度的影响;北京市非农户家庭中,SES对教育满意度的影响要大于农户家庭中SES对教育满意度的影响;北京市户籍家庭和外省市户籍家庭中,SES对教育满意度的影响作用相当。
59 王薇 中美数学能力目标: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影响 课程教学研究 2013年第9期  
【摘要】     中美的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对两国数学能力目标的制定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国的数学能力目标具有整体性,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培养原则,注重委婉含蓄的表达交流方式和注重形式化的表征等。美国形成了清晰逻辑框架的能力目标体系,增加了数学关联目标,提出直抒胸臆的交流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等。美国思维方式对中国数学能力目标的设置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60 王薇 新西兰基础教育的制度、特色及启示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3年第10期  
【摘要】     新西兰基础教育具有完善的教育体制、促进均衡发展的教育政策和健全的保障体系,教育均衡程度很高。新西兰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并切实落实在校园环境、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管理中,促进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剖析新西兰基础教育制度及特色,提出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推进教育均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教育资源配置在达标基础上中融入教育理念等思考,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提供启发。
61 谢春风 积极完善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教育政策——基于世界自然基金会报告的分析与建议 复旦教育论坛 2013年第4期  
【摘要】     本文对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学习可持续的方法》报告的背景、核心观点和政策动向进行了分析,建议,我国要积极完善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教育政策,推进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发布《我国大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纲要》;以完善教学大纲为主线,把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有效嵌入各教育阶段的课程之中;支持中小学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开启一个新的学习时代;修改完善《高等教育法》,从法规层面要求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巩固我国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对优势国家”的地位。
62 徐新容 农村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 世界教育信息 2012年第7、8期下  
【摘要】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培养农村现在和未来建设者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和能力将是时代赋予农村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使命。文章从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与过程、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整合原则以及模式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并依据实践成果探讨了农村社会领域、文化领域、环境领域、经济领域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的模式。
63 王鹏 贯彻《规划纲要》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示范城市 现代教育报 2013年9月9日第C7版  
【摘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成为新时期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随后,《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在加快“教育现代化试验城市”建设中明确提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试验”。我们应以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示范城市为目标,把可持续发展教育打造为北京教育和中国教育的新名片、新视窗,并加强与兄弟省市及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层面的交流,建设与世界城市要求相适应的首都可持续发展教育。